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4023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x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篇一:

临潭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典型经验

  临潭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典型经验

  编者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省委、省政府今年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事关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生态环境改善。

中国要美农(牧)村必须美,建设好美丽乡村是时代所需,农民所盼,让广大农牧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责任。

临潭县委、县政府认真深入贯彻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营造学习先进、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把人居环境建设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力抓手,把农牧村建设成为山清水秀、干净整洁、宜居宜业、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留住中华文化根基,农耕文化的精粹,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随着近来年临潭县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县农牧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呈现出了村容村貌整洁、山更青水更绿、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形象,“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已初具成形。

  立足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

  ——临潭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典型经验

  近年来,临潭县委、县政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省州《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计划》,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同享发展成果的要求出发,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加快推进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垃圾污水治理、人畜分离、改厨、改圈和村庄绿化亮化工程,体现农牧村特色,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编制,规划引领是基础。

临潭县把编制规划作为建设农牧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由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编制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洁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为了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符合农牧村实际,满足农牧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风貌要求,在编制过程中,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到编制规划当中,广泛征求农牧民意见建议,切实发挥了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先后编制了冶力关庙滩新

  村、池沟村等5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营造氛围,群众参与是关键。

自此项工作启动以来,临潭县高度重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和动员,最大限度的组织群众参与进来,用群众的力量推动农牧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一是通过散发传单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在16个乡镇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全面宣传报道“千村美丽”示范村和“万村整洁村”建设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从而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来。

二是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全县群众为示范村建设出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通过临潭电视台、临潭县农村工作办公室网站、临潭宣传网等平台对涌现出的创新做法、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

积极引导,激发大家参与示范村建设的积极性,为全县年度实施计划的落实,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截止目前,全县共印发整治情况通报、简报等刊物205期,发放宣传手册、倡仪书10万余份。

  整合项目,基础建设是重点。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配套双联、天津援建、异地搬迁、扶贫开发、一事一议等各类项目资金9300多万元,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建房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牧村文化、体育、卫生、信息等公共服务,在省级示范村池沟村投入1339万元进行危旧房改造、风貌改造、道路硬化、异地搬迁、农家乐升级改造、景区河堤、亮化绿化等,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2016年省级示范村庙花山村共计划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完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危旧房改造、景观河堤、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亮化绿化、农家乐升级改造等项目;中寨村共计划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完成村道硬化、村级活动室、农牧户风貌改造、改圈改厕、幼儿园、垃圾处理点、亮化绿化等项目;古战村计划投入2000多万完成道路硬化、绿化、生态改善、风貌改造、节能改造等基础项目。

  整治环境,常抓不懈是核心。

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临潭县委、县政

  府下发了《临潭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落实年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县环保局农牧村环境卫生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对农牧村垃圾清运、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以全州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为切入点,在全县16个乡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投入400多万元,在每个“万村整洁”示范村都建有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手推车,并确定每周一、五为全县“环境整治日”,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使农牧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

  培育产业,农牧民增收是根本。

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临潭县把培育富民产业,增强农牧民自身造血功能工作放在首位,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创建青稞高产示范田1万亩,建立油菜高产示范田2万亩,种植脱毒马铃薯1万亩,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16个,建成养殖暖棚651座,巩固提高日光温室100座,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小区3个,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培育农牧业科技示范户650户。

帮助农牧民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等农牧村二三产业,指导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牧村经纪人队伍,努力为联系村提供市场信息,做好农畜产品宣传、推介和促销工作,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并积极鼓励引导示范村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冶力关镇庙滩新村、池沟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改造升级农家乐,对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服务化水平;八角乡庙花山村、中寨村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以“农户+协会+合作社”的模式进行短期牛、羊育肥,青脚麻鸡养殖,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10亩,同时加大村内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严格管理,机制建设是保障。

制度建设是推动农牧村人居环境建设有序开展的保障。

临潭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工作职责和联络员制度,健全完善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牵头领导抓部署落实、牵头单位协调成员单位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了资金筹措机制。

进一步健全了“政府投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筹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出公共财政的杠杆撬动作用。

二是建立了管护长效机制。

按照建管并重的要求,建立兼职村级环境管护员制度、宅基地使用范围内环境卫生责任制度,制定了《村规民约》。

三是建立了督查考核机制。

坚持日常督查、调研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把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

四是建立了全民参与机制。

坚持多

  层次发动,多领域动员,构建全社会力量全员参与的多极联动机制。

  篇二:

改善人居环境及清洁工程工作汇报

  x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汇报

  (2014年11月13日)

  一、工作进展情况

  我县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豫发〔2014〕10号)和洛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议精神,已全面实施“五分钱”工程,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x亿元,其中2014年投入y亿元,完成x个村的整治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x%,对穿越我县的国道、省道和县道公路以及道路两侧进行综合卫生整治,沿线村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提高。

乡镇政府所在地均已经实现了“三无一规范”的工作目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制定政策。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组织实施本乡镇范围内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明确了责任。

出台了《x县关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政〔2014〕号)文件,《x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实施方案》(y办〔2014〕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办〔2014〕38号)、印发了河南省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示范村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

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和垃圾收集制度,加

  -1-

  强了制度保障。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县财政按照每f0人配备1辆人力三轮车补助f0元、每f00人配备1个可移动垃圾箱补助6f元、每f人配备一名保洁员每年补助f00元的标准为各村配备清扫、收集工具和保洁人员,乡财政出资配备垃圾运输车辆。

目前全县已配备保洁人员1f名,人力三轮车1f,移动垃圾箱f,垃圾运输车f辆,建农村垃圾池f座,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健全。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在内部网站上传有关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等政策文件供全县干部职工学习落实,二是电视台设立专题栏目,对全县环境卫生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对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交流。

三是把我县的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及时编发信息上报省委农办,通过省委农办网站扩大影响。

四是通过用手机报、宣传车、宣传栏、拉条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清洁工程的积极性,在全县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四)强化督导,严格问责。

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重点考核。

县农村环境清洁工程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督导、检查评比工作。

一是县领导巡回督导。

县委书记f从今年3月份开始,连续巡回下乡进村督导,发现问题,现场提出整改要求,目前他已经跑遍了全县所有村庄。

其他县领导坚持至少每周巡回督导一次,采取“不打招

  -2-

  呼,不让领路,直接进村”的方式,现场办公。

二是部门全面督导。

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委农办、县环保局、县环卫局、县交通局、县公路局、电视台抽调专门人员成立督导组,一周一督导、10天一统计、一月一评比、年终一总评的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情况进行督导,并编发督导通报,对工作效果较差的乡镇,通报批评。

采取部门联合考评,乡镇观摩考评的方式对全县卫生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对工作先进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工作不力的乡镇进行效能问责。

  (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我县积极探索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尝试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投入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领域。

经过充分调研,结合乡镇实际,选择f和f架两个乡作为试点,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

该乡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市场化运作以来,彻底打破了原来“管干不分”的工作机制,让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监督管理上,减轻了行政工作负担,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5分钱”筹资工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提高保洁员工资和保洁车辆、工具的日常维护与更新,“5分钱筹资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确保长效机制的持久性。

  三、下步工作打算

  -3-

  一是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协调涉农资金,筹措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道路、供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提升。

二是健全垃圾处理设施,扩充对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及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配备。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搞好群众筹资,对农村卫生长效机制建立和保持进行充分实践。

四是探索社会投入和政府购买服务多种模式并进行具体实践。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

尝试“门前三包”,倡导人人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六是严格督导考核,真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4-

  篇三: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方忠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农牧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写进了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笔者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庄及农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

沿公路建房,居住点散乱;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

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不仅影响农民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紧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据有关部门2005年组织的调查,我国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68%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

在农村居住区,每年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总量达亿吨,农村自身又产生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

不少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少。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规划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手段。

规划是否先行到位,是否科学,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是认真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

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

  农村往城镇靠”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县(市)域、镇(乡)城内需要保留的村庄。

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通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电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行动计划。

县市级规划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提出人居环境治理计划,以村容村貌治理、废旧露天粪坑整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庄内主要道路以及和人居环境治理涉及的“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建庭院经济、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建设治理为目标,使治理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证,农牧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加强对村庄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分步分批组织实施,要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注意区别地域性、阶段性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

  2、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

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始终坚持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人居环境优美村庄、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不能单纯理解为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等形象工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要围绕

  解决农村的“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话难、看电视和收听广播难),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妥善处理建设中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

同时,还要全面周密的筹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

严格把握好政策,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农牧民出资等重大事项,要严格办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

坚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推进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共建共享。

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

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既要防止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增加农牧民负担。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村庄布局分散,具有高山峡谷、广阔草原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

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特色。

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特别是偏远村寨,高山村寨要进一步实施移民工程,逐步进行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设施配套成本。

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力求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乡土气息。

避免“千村一面”的类同现象。

一要体现地貌特色。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融草原风光、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

二要体现产业特色。

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产业特色,抓住重点,并办求在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要善

  于融入藏羌各民族的人文元素,使农牧民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内涵。

四要体现建筑风格特色,使不同的村寨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分类指导:

从实际出发,选择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既要抓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村庄,也要关注高山、偏远和基础薄弱的村庄,积极探索高山峡谷村寨、草原村寨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并结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牧业、土地整理、移民工程,依托重点建设等项目发展不同产业的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防止一刀切。

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5、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

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和环资源境保护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极不适应。

要切实改变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及队伍建设,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充实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人员队伍,工作职能向村镇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

研究制定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监察服务和指导,组织更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加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村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科学指导农民建房,注重村庄安全建设,规范农村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帮助农民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