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3993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docx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

管理学原理自考题模拟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______

A.社会科学

B.经济学

C.边缘学科

D.自然科学

答案:

C

[解答]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的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多种学科综合的学科。

答案为C。

2.下列选项中,属于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的是______

A.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B.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C.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D.在建立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答案:

A

[解答]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答案为A。

3.下列关于社会责任的实质和内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社会责任的实质和内容的认识变化较大

B.20世纪初社会责任被认为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最大的利润

C.20世纪30年代,与公众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一度成为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D.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责任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即为社会整体利益做出贡献

答案:

D

[解答]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初人们认为其责任就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最大的利润。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企业为避免陷入困境而与大股东等相关公众发展密切的合作关系。

当时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与公众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彼此的生存而共同努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迅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人们提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观点,认为企业的利益必须所从社会的利益,为社会整体利益做出贡献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代,环境保护、绿色经营日益成为社会对企业的要求。

答案为D。

4.主管人员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等,目的在于促使计划的实现,这反映了计划工作具有______

A.目的性

B.主导性

C.普遍性

D.经济性

答案:

B

[解答]计划工作的主导性是指管理者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等,目的在于促使计划的实现,因此计划工作理应要在其他职能工作之前进行。

答案为B。

5.制定战略的核心是______

A.市场分析

B.领导者的权威

C.正确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D.考虑顾客的需求

答案:

C

[解答]制定战略的核心是要正确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正如艾伯特·爱因斯坦所说:

“我希望知道我应该向自己提出什么问题!

”答案为C。

6.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是______

A.外推法

B.回归法

C.直观法

D.因果法

答案:

C

[解答]直观法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预测。

这类方法虽然自古有之,但如何做到尽量尊重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而不陷于主观武断,仍大有研究。

答案为C。

7.主观决策法最主要的缺点是______

A.投资大

B.主观性强

C.深奥难懂

D.控制困难

答案:

B

[解答]主观决策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它是建立在专家个人直观基础上,缺乏严格论证,易产生主观性,主观性很强。

而且还容易受组织者个人倾向的影响,因为参与决策的专家人选是由他决定的,而专家人选的类型对意见的倾向性关系很大。

答案为B。

8.组织生命周期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______

A.萌芽发展

B.稳定

C.全面的扩张和成长

D.衰落

答案:

C

[解答]组织的规模不是永远不变的。

一般的可以用一个四阶段的组织生命周期来描述。

第一个阶段是诞生。

第二个阶段是青年阶段,其特征是全面的扩张和成长。

第三个阶段为壮年阶段,是一个由成长逐渐转为稳定的阶段。

第四阶段为成熟阶段,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最终也许还会向衰落转化。

答案为C。

9.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和大政方针的管理层次属于______

A.作业管理层

B.运行管理层

C.战术计划层

D.战略规划层

答案:

D

[解答]一般来说,管理层次分为上层、中层与下层,各个层次都应有明确的分工。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职能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和大政方针,故又称最高经营管理层或战略决策层。

答案为D。

10.下列关于授权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授权相当于代理职务

B.授权是部门划分产生的

C.授权是分权的延伸

D.授权是上级在一定条件下委授给下属的自主权

答案:

D

[解答]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A项错误,授权意味着在上下级之间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职权关系;B、C两项也错,授权是组织规模扩大的结果。

答案为D。

11.对业务流程再造所进行的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专家是______

A.亚当·斯密

B.泰罗

C.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D.法约尔

答案:

C

[解答]在对业务流程再造所进行的研究中,最具有影响的当推美国人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所做的工作。

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公司通过变革业务过程而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答案为C。

12.主管人员配备的根据是______

A.职务的要求

B.领导的意见

C.人事部门的建议

D.个人的公关能力

答案:

A

[解答]职务要求明确原理,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答案为A。

13.选拔管理者时考察的重点应放在______

A.候选人的知识结构

B.候选人的管理能力

C.候选人的文凭

D.候选人的年龄

答案:

B

[解答]选拔管理者时,除了要看候选人有无管理能力外,还要考虑他的个人素质和知识结构。

但是个人素质和知识结构不是管理能力的决定因素,只是管理能力的基础,是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

因此,我们在选拔管理者时,重点应放在候选人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上,而不是放在个人素质和知识结构上。

答案为B。

14.企业中车间主任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是______

A.管理能力

B.技术能力

C.安全能力

D.会计能力

答案:

B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组织中职工的必要能力的相对重要性比较表,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

答案为B。

15.强调上级主管所发布的命令、指示不能相互矛盾或抵触,更不能“朝令夕改”指的是下列哪一项原理?

______

A.直接管理原

B.沟通管理原理

C.命令一致原理

D.指明目标原理

答案:

C

[解答]本题考查考生对领导工作的各种原理的理解。

A项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B项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D项指领导工作越是能使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则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会越大;C项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命令一致原理强调命令的一致性。

答案为C。

16.最早采用质量改进团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是______

A.美国企业

B.日本企业

C.德国企业

D.英国企业

答案:

B

[解答]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中就包含了所谓的QC(QualityCircle)一种带有自发性质的质量改进团队,并逐渐形成了有目的、程序、有方法的质量改进团队。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企业的竞争力的增强,QC伴随着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开始在世界各国企业传播和采用。

答案为B。

17.有实验证明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占有信息量最多的是______

A.语言文字

B.情感交流

C.声音声调

D.形体语言

答案:

D

[解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既包括语言文字的沟通,还包括非语言的沟通,如声音声调和形体语言,有实验证明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语言文字、声音声调以及形体语言占有的信息量分别是7%、38%和55%。

答案为D。

18.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对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需要是______

A.权力需要

B.社交需要

C.成就需要

D.安全需要

答案:

C

[解答]麦克莱兰的研究表明,对管理者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因此。

这一理论常常应用于管理者的激励。

他还认为,成就需要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

他指出,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它们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

答案为C。

19.在管理控制中,当主管人员能够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察觉并及时采取某些纠正措施时所进行的有效控制是______

A.反馈控制

B.前馈控制

C.间接控制

D.现场控制

答案:

B

[解答]在管理控制中,只有当主管人员能够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察觉并及时采取某些纠正措施时,他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前馈控制,就是这样的一种控制,它面向未来,克服了反馈控制中因时间延迟所带来的弊病。

答案为B。

20.从某种意义上说,PERT属于______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间接控制

答案:

A

[解答]PERT是指计划评审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前馈控制。

因为如果管理者不知道如何弥补由于前面的项目发生延迟而造成的时间短缺,那么它就会影响后续的各个项目,以至整个工程。

答案为A。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学派有______

A.科学管理学派

B.管理过程学派

C.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D.组织理论学派

E.权变理论学派

答案:

BCE

[解答]本题考查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学派,属领会内容。

现代管理理论学派包括:

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沟通(信息)中心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答案为BCE。

2.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有______

A.挑选总经理

B.决定利润分配

C.制定预算

D.决策企业公司的目标

E.执行日常决策

答案:

ABD

[解答]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有;受托管理、决策企业公司的目标、挑选总经理、核实计划与检查成果、批准预算、维持公司长期稳定、决定利润分配、通过有见解的咨询来检查计划与经营情况。

答案为ABD。

3.减少变革阻力的方法有______

A.沟通变革的目的和重要性

B.树立理想的行为模式

C.理解变革的各方面影响

D.确保达成共同的变革愿景

E.对阻力做出一致的反应

答案:

ABCDE

[解答]通常减少阻力的方法有:

(1)确保达成共同的变革愿景;

(2)沟通变革的目的和重要性;(3)认识到变革的情绪影响;(4)理解变革的各方面影响;(5)沟通即将变革和不会变革的部分;(6)树立理想的行为模式;(7)提供有效的反馈、合理的报酬以及适当的结果;(8)对阻力做出一致的反应;(9)灵活、耐心和支持。

答案为ABCDE。

4.管理方格图中9.9型管理(战斗集体型管理)的特点包括______

A.主管人员非常关心人

B.主管人员极少关心人

C.组织中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紧密结合

D.主管人员非常关心生产

E.主管人员极少关心生产

答案:

ACD

[解答]9.9型管理(或称战斗集体型管理)是管理者无论对人员还是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关心。

他们把组织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是真正的“集体的主管者”。

答案为ACD。

5.建立控制系统要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

A.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

B.组织适宜性原理

C.控制关键点的原理

D.例外情况的原理

E.直接控制原理

答案:

ABCDE

[解答]要使控制工作发挥有效的作用,建立的控制系统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理:

(1)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

(2)组织适宜性原理;(3)控制关键点的原理;(4)例外情况的原理;(5)直接控制原理。

答案为ABCDE。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

1.全面质量管理

答案: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改变航道原理

答案:

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3.管理宽度

答案:

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4.例外情况原理

答案:

例外情况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5.管理审核

答案:

管理审核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基本原理为评价准则,系统地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

四、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答案: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简述计划的种类。

答案:

(1)按企业职能分类。

主要有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等。

(2)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分类。

可分为上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基层管理计划。

(3)按计划的内容分类。

可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4)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

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5)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

可分为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

3.简述有效沟通的要求。

答案:

(1)表达清楚。

(2)传递准确。

(3)避免过早评价。

(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

(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

(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

4.简述一般控制和控制工作的异同。

答案:

(1)相同点:

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是相同的。

①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

②控制工作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在控制工作中转化为控制标准;有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保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③控制也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2)不同点:

①一般控制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付诸实施的;而控制工作就要复杂得多。

②一般控制中的反馈“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对于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来说,它是根据管理过程和管理技术而组织起来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并且经过了分析整理后的信息流或信息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③一般控制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产生的偏差不超出允许范围,维持系统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维持组织正常活动,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五、论述题

1.试述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答案:

(1)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配备管理和基础结构等。

(2)波特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价值增值的活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如果超过了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2.试述归因论。

答案:

归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等人提出来的。

目前归因理论研究着重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一个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

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还是遭受失败可以归因于四个要素,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这四个因素可以按以下三个方面来划分:

(1)内因或外因:

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因;

(2)稳定性:

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3)可控制:

努力是可控因素;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控因素,但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意义上的能力又是可控的;任务难度和机遇是不可控的。

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影响。

归因理论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下属的归因倾向,以便正确指导和训练正确的归因倾向,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六、案例分析题

赵林是某汽车零件制造厂的副厂长,分管生产。

一个月前,他为了搞好生产,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到第一车间甲班去蹲点调查。

一个星期后,他发现由于奖金太低,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所以每天产量多的工人生产二十几只零件,少的只生产十几只。

赵林和厂长等负责人商量后,决定搞个定额奖励试点,规定每天每人以生产20只零件为标准,超过20只零件后,每多生产1只零件奖励两元。

奖励方法实施后,全班23个人都超额完成任务,最少的每天生产29只零件,最多的每天生产42只零件。

这样一来,工人的奖金额普遍超过了工资额,使其他班、其他车间的工人十分不满。

为了平息工人的不满情绪,他们又修改了奖励标准,每天的工作定额为30只零件,每超过定额一只零件奖励两元。

这样一来,全班平均每人每天生产33只左右,最多的不超过35只,赵林观察后发现,工人并没有投入全力生产,在离下班还有一个半小时左右,只要30只的任务完成,他们就开始休息了。

他不知道应如何进一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赵林在激励员工时有哪些不妥之处?

为什么?

答案:

赵林在奖励员工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奖励设置的不科学性(主观性)、随意性及标准的多变性。

①奖励标准修改时,定额提高幅度偏大,使工人心理上难于接受。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

激励力等于一个人某一行动的期望价值和那个人认为将会达到其目标的概率之乘积。

期望值指一个人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报酬的可能性。

定额过高会导致期望值下降,从而激励力减弱。

②当其他班、车间的工人产生不满情绪时,没有采取积极的强化激励方式。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力=期望值×效价,效价即一个人对某一目标(奖励)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主观认为奖酬价值大小。

在没有采用相应奖励措施的情况下,工人对达到定额目标漠不关心,效价是零,所以激励力和行为动力也趋向于零。

同时,和个人对公平的报酬的理解糅和在一起,一个人看得到的对所做努力的公平报酬,必然会影响职工得到满足的程度。

其他班、车间的工人认为不公平,必然不满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另外,激励形式过于单一,激励效果得不到强化。

2.你认为如何能做到有效的激励?

答案:

①通过不断试验,反馈效果,确定一个当前适宜的最佳定额标准,使工人在这个标准下保持最高的积极性和生产动力,实现最高效率。

②在其他班、车间推行相应的奖励标准,制定规章制度,使该标准公平、公正、公开,增强工人对报酬的满足度。

另外,采用如奖惩结合、不定期奖励等多种激励形式。

如制定最低标准,对未达标者实施惩罚;每周每月评比最佳生产工人,给予相应奖励;在班组、车间内部,班组之间、车间之间开展生产竞赛,并设立奖项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