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历史练习.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3657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末历史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周末历史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周末历史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周末历史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周末历史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末历史练习.docx

《周末历史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末历史练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末历史练习.docx

周末历史练习

绝密★启用前

周末练习卷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印章,作为历史材料可用以证明()

A.汉代已建立完备的监察体系B.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汉代

C.汉代中央监察系统的完备D.汉代已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仔细观察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题干图片无从体现,排除;BC两项的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秦朝就开始了监察机构的设置,图片反映的是汉代地方监察系统,而非中央,排除BC。

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客观,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汉代地方监察系统

2.一些学者认为,宋代中国发生了“商业革命”。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强制性的“匠籍制度”被废除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宋代”、“商业革命”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相关状况。

据此,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①②④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而③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宋代时期“匠籍制度”并没有被废除,排除③,即排除ACD三项。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3.清代,经过内、外蒙古的中俄贸易通道“茶叶之路”曾十分繁盛,其枢纽为边境城市恰克图,进恰克图贸易必须有理藩院颁发的“信票”。

该商路向来为晋商所垄断,主要是因为()

①该商路经过晋商传统地盘,他们占有地利与人和

②茶叶产区邻近晋商的老家,他们有近水楼台之利

③徽商等其他商帮已经衰落,难以与晋商进行竞争

④晋商与满清朝廷关系密切,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清代”、“理藩院颁发的‘信票’”等,再结合常识,如红顶商人胡雪岩等。

故,④正确,必须要选。

因此,首先排除AB两项;进一步可知,徽商和晋商是属于同一时代,③错误,排除C。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晋商

4.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

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三千年来一大变局”、“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等,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题干语境,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

B项,“中体西用”应当指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经济是基础,从传统的重农抑商和近代工业化潮流来看,是一个解题思路。

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至于C项,“实业救国”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无疑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排除C项。

AD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段,排除AD。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5.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

“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

”该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

C.中俄《改订条约》D.中日《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北无旅顺”、“南无台湾”等,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只有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

其余ABC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ABC。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6.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

“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

”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

这表明李鸿章()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戊戌政变后”、“康有为吾不如也,吾深愧焉”、“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李鸿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D两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排除;B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和史实,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7.读表,中国银行的信贷活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表中国银行合作社贷款统计表

时间

金额(万元)

区域

合作社个数

户数(万户)

1934年

197

6省40县

944

5

1935年

449

9省80县

2814

12.6

1936年

808

10省117县

3200

20.5

①有助于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②有利于当地农民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活改善

③促进了当地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④有助于当地农村金融的改善和合作事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同时兼顾考查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

根据题干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解读图表,中行农贷是抗战前商业银行投资农贷的典型代表,对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具体这样来认识其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部分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枯竭;第二,世界经济危机后,有利于增强农民生产的能力;第三,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和合作事业的发展。

据此可知,①②④三项的表述客观,正确。

中国银行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作为代表国民政府的政策性银行,自然应与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相一致,而不是相反,故,③项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民政府统治时期对农业的扶持

8.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这一决策()

A.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B.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

C.提出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原则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84年”、“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等,结合所学可知,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早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经确立;此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都尚未提出(其后,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提出的),谈不上建立了“基本架”。

C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相关,有夸大嫌疑,不准确,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9.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式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此言意在()

A.批评雅典城邦的参政方式

B.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

D.坚持民众的权力至高无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苏格拉底”、“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式去雇佣”、“危害,轻得多”等,结合所学可知,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反对抽签这种参政方式。

在苏格拉底看来。

不同素质的人拥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误用。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改抽签为“雇佣”。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BD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准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10.下列绘画作品中,以写实手法真实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本题考查世界绘画相关内容——现实主义画派。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①②③三项均是体现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素材,即属于现实主义画派,符合题干要求,正确;④项属于立体派主义画派,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实主义画派

11.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

邻居说:

“加加林上天了。

”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

邻居说:

“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

”记者说:

“没关系,我可以等。

”邻居迟疑了一下说:

“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

”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等,结合所学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生活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

B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具有片面性,不能够准确体现材料笑话的真实用意,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发展状况

12.19世纪荷兰学者比斯肯·许埃特在评论画家伦勃朗时说:

“最好的历史记载犹如运用伦勃朗的技巧:

它将一束耀眼的光线投射在某些选择出来的因素上面,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素上面,而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不见的地方。

”他强调的是()

A.“阴影”部分不属于历史B.最好的历史记载手段是绘画

C.历史记载应具有选择性D.历史记载只需关注重大事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最好的历史记载”、“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素上面”、“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不见的地方”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历史研究方法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D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片面理解,不准确,排除;B项更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明显错误。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记载的选择性(课标外)

13.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

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法系的特点有:

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

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

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

第四,行政司法合一。

据此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表述与上述特点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体系的特点

14.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

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录的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最能体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

《离骚》、《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明显与题意不符。

《周易》乃群经之首,原为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包括经、传两部分,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故与题意也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

15.“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

……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

……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

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D.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情况。

分析选项,A是启蒙运动;B是宗教改革;C说法错误;D是指启蒙运动。

所以应选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特点

16.《晚清政治革命新论》认为,倘若光有阶级关系的某些新变化,而缺乏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过程,缺乏政治制度的质的飞跃,就谈不上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

按此标准,不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的是

A.洋务新政B.戊戌变法C.清末立宪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洋务新政是与洋务运动相关的政治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不改变社会政治制度,不用民主制度取代君主专制,所以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择A项。

B项是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C项也是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D项是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这三项都是政治制度上的变革。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7.洛克说,某些贵族优于普通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有某些特殊知识或品质,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更好的训练。

据此可知,洛克

A.主张美德即知识B.认为权利天赋

C.推崇民主共和D.强调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所以排除这一项。

洛克的分权并不是要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他主张两权分立,主张保留君主,所以C项错误。

D项是卢梭的主张。

故答案选择B项,材料内容反映了洛克主张人人平等的观点,他认为贵族优于他人不是因为他的出身,而是因为他们的“更好的训练”。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希腊先哲的思想·苏格拉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洛克思想

18.宋朝时,某学派倡导:

不读书,专做打坐功夫。

假托圣人之言,迁就解释文意。

该学派代表人物是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陆九渊的典型主张是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不需要实践,只需要静坐、沉思,类似于材料中的“不读书,专做打坐功夫”专做打坐功夫,所以在本题中,该学派代表人物只可能是陆九渊。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

19.1916年考入成都师范学校的张秀熟回忆:

他所在班的同学因为要做《新潮流之捍御策》的作文,一些平时埋头故纸堆的同学,也不得不购买几本新刊物,一探究竟,但一接触就为真理所征服。

这最能说明当时四川

A.受到民主思想宣传的影响B.学校教育关注马克思主义

C.形成学习民主思想的风尚D.民众受新思潮的影响最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17年之后的事情,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并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形成学习民主思想的风尚”和“民众”受新思潮的影响最深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宣传

20.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两次谈话都

A.完成了拨乱反正B.打破了思想束缚

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深化了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拨乱反正的步伐,92年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A项错误;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故B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前一次谈话的影响,后者没有,故C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打破了思想束缚

21.毛泽东曾强调: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可用排除法。

①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占领中心城市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做法,而此种做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

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内容

22.山东广饶大王镇刘集村保存有我国一本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在1922年翻译出版。

有人评价该书在中国的出版“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

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

①新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幽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这个“幽灵”来到中国,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互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成果。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23.某同学选择的研究主题是:

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的发展与成熟。

他应该查阅的历史文选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史实再现能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国共对峙时期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故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发展与成熟

2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儒家成为蔚然大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属于我国古代战国时期。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只有C项符合,属于战国时期的文化领域成就。

其余ABD三项均不属于这个时期。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大发明·指南针

25.(28分)重大的争论往往出现在重要的历史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日: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

(1)据材料一指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

(4分)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

(4分)

材料二

表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摘录

改良派

革命派

多从政治上立论,而少从种族上立论。

满洲去,则中国强。

“民智未开”,一般国民“未有共和民国之资格”。

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通性也……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本来无极贫极富之两阶级……危险革命之手段,非所适用也。

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则亦不可不革命。

夫经革命之后,全国散漫,控御无方,内乱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国之亡益速耳。

革命与瓜分决无原因结果之关系,且正因革命,然后可杜瓜分之祸。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表2,概括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哪些基本问题展开论战。

(4分)你认为革命派的观点合理之处在哪里?

任选双方争论的一个问题予以说明。

(4分)

材料三美国建国之初,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国务卿杰弗逊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发生分歧,长期争论,所形成的“汉密尔顿传统”和“杰弗逊传统”在美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密尔顿主张: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因为人性本恶,有利益之争,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建立有效的联邦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