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3532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docx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斯论(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20070327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

嗟乎!

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

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注释]①宴然:

安闲的样子。

②谏逐客:

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中:

符合

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

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劝:

鼓励

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易:

交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不如因普遇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B.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C.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D.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译文: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译文: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万命择帅,天子曰:

“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

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

“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

“然。

”公以亲辞。

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

“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②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

“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③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

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⑤,吾不忍为也’。

呜呼!

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

“然”。

苏洵又曰:

“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

“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

古人往往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

②朔:

农历每月初一日。

③繄:

yi,犹“实”。

④砧斧:

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

⑤齐民:

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威劫齐民劫:

抢劫,掠夺

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固:

长久,久远

C.重足屏息之民息:

气息,出气

D.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绳:

管束,处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①孰为能处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①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又不可以武竟故王之不王  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

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

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4分)

译文:

(2)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3分)

译文:

(3)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穷知其状。

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①之虞,以震骇左右②,而脂膏滫瀡③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

“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④,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亮”通“谅”,诚实,信实),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予而不栗。

虽欲如向之蓄缩⑤受侮,其可得乎!

于兹吾有望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相吊。

许不吊灾,君子恶之。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焚炀赫烈:

大火烧得很猛烈。

②左右:

本指仆役,这里指王参元。

③脂膏滫瀡:

脂膏,即脂肪;滫瀡,即米汤。

④诞漫:

荒诞。

⑤蓄缩:

本指工作消极,此指畏忌人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群小之愠愠:

怨恨B.举为灰埃举:

全部

C.宥而彰之彰:

明显D.斯道辽阔诞漫道:

道理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或将大有为焉/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①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哉?

D.①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

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

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11.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4分)

译文:

(2)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3分)

译文:

(3)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3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8—10题。

示季子懋修书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

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

“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

”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

艺本不佳,于人何尤?

然吾窃自幸日:

“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

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

以汝为质不敏耶?

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

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

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

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

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

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

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

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

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

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

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惩:

戒止B.平生苦志励行苦:

劳苦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则:

家规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绳:

继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才可为而不为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①所渭之楚而北行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吾尝以汝为千里驹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O.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4分)

译文: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6分)

译文:

《李斯论》答案:

10.D(易:

改变)

11.A(因:

介词,凭借。

所:

所经历的人/被动。

之:

代词,他/代词,这。

乎:

表反问语气/表揣测语气)

12.C(此文主旨在论封建的为臣之道,但其所论不可“趋时”,“中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可借以为鉴。

13.

(1)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逆探、非、中、张各1分)

(2)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而不怪罪我。

(谓、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意各1分)

(3)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

(其、卒、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

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

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

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

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

为什么呢?

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

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

唉!

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

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

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

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

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张益州①画像记》

8.A劫:

胁迫、威逼。

9.B其:

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词。

我,自己,A而:

连词,表并列,无实义;连词,表转折,却。

C为:

动词,做、干;语气词,呢D以: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

10.D“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11.(10分)

(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

(2)扶正以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的神色。

替天子管理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牧”“东”各1分,句意1分,计3分)

(3)(倘若)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被逼急而发生变乱,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这样)的。

(“约之以礼”句式1分,“然”1分,句意1分,计3分)

【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来,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

“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

“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

”天子说:

“对!

”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

“敌冠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

”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

“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

‘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

’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

“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

“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

”众人都说:

“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

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

音容显现在人们心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

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

”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8.C(应该是“赞扬”,从短语结构可知“彰”是动词,而“明显”是形容词。

9.B(A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靠、凭借。

B都是句末语气词,译为“啊”“呢”均可;C①介词,凭借。

②介词,由于。

D①介词,于、比;②介词,在。

10.B“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属于无中生有。

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也使得作者还无法看到这一点,他将一切原因归于“小人”。

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11.⑴您一向辛勤地奉养(双亲),让他们每天愉快地生活(早晚问安让他们快乐),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

(采分点:

①补充双亲;②乐,使动用法;③朝夕,早晚,代指每天;也可理解为早晚问安。

④倒装句式。

⑵可现在幸好(您)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

(采分点:

①被动句式;②涤荡;③举)

⑶您的真相(真实才能)显露了。

这是火神菩萨保佑(帮助)您啦!

(采分点:

①其实;②判断句式;③相;④吾子。

附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到了火灾,家里没有一点东西留存下来。

我刚听说时吃了一惊,继而是怀疑,最后竟感到非常高兴。

本来打算慰问您,可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

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简略,还未能确切地了解您的具体情况。

假若果真是荡然无存,那么,这正是我特别要祝贺您的了。

您殷勤地奉养父母,终日安乐,只希望恬静安闲不出事情。

如今竟然遇到意外的大火灾,使您震动惊惧,甚至连普通饭食的供给,也许都已经很困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