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3086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docx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线虫一般构造和蛔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了解线虫的基本构造,掌握动物常见蛔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

1.器械。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试剂。

乳酸酚透明液等。

3.标本。

(1)浸渍标本。

猪蛔虫、马副蛔虫、牛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狮弓蛔虫、鸡蛔虫、鸽蛔虫等。

(2)封片标本。

猪蛔虫口唇、鸡蛔虫头端与尾端、猪蛔虫卵、牛弓首蛔虫卵等。

(3)病理标本。

猪蛔虫、鸡蛔虫引起的肠道阻塞;猪的胆道蛔虫病等。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分别挑取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及狮弓首蛔虫的雌雄虫各一条,分别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酸酚透明液2~3滴,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透明虫体的详细构造。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封片标本的形态构造。

3.用肉眼或借助手持放大镜观察虫体浸渍标本及病理标本。

四、实验注意事项

1.乳酸酚透明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不宜滴加太多,以防溢出载玻片之外而腐蚀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

2.虫体在滴加乳酸酚透明液后,应尽快放到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若虫体透明过度,则不利于虫体内部形态构造的观察。

五、实验报告

1.列表比较猪蛔虫、牛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及鸡蛔虫虫体主要形态构造的区别以及各虫种生活发育过程的异同点。

2.列表比较猪蛔虫卵、牛弓首蛔虫卵、犬弓首蛔虫卵、猫弓首蛔虫卵、狮弓蛔虫卵及鸡蛔虫卵的主要区别点。

附:

参考资料

(一)线虫的一般形态构造

大多数线虫呈圆柱状,两端逐渐变细,有的呈线状或毛发状。

整个虫体一般可分为头端、尾端、背面、腹面及侧面。

线虫的大小依种类的不同差别很大。

活体线虫常呈乳白色或淡黃色,而吸血的线虫则呈淡红色。

绝大多数的寄生线虫为雌雄异体,雄虫通常比雌虫小,后端不同程度地弯曲并有一些与生殖有关的辅助构造,易与雌虫相区别。

1.线虫的体表。

线虫体表由一层无色、略为半透明的角皮所覆盖。

角皮由位于其下的皮下组织分泌而成。

许多线虫的角皮还分化形成了多种特殊的组织构造,包括头泡、颈泡、唇、叶冠、颈翼、侧冀、尾翼、颈乳突、尾乳突、性乳突、交合伞、饰板和饰带、刺、嵴等;这些特殊的组织构造不仅具有附着、感觉、辅助交配等功能,而且它们的形状、位置及排列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图7-1、图7-2)

 

图7-1线虫角皮的分化构造(引自Urquhart等,1996)

1.叶冠2.头泡3.颈泡4.颈翼5.颈乳突

 

(1)头部与体部。

虫体顶端与神经环之间为头部,神经环之后的虫体为体部。

(2)口领。

在头部最前端形成一个界限(称为横沟),界线以上为口领。

食道口属线虫的口领很发达。

(3)叶冠。

着生在口领之上,是由口囊边缘的细小乳突环绕排列而成,有些虫体有两圈叶冠,即外叶冠和内叶冠。

食道口属线虫和马圆线虫的一些虫种其叶冠特别明显。

(4)环口乳突与侧器(头感器)。

环口乳突位于口领亚背侧和亚腹侧,突出于口领,侧器位于口领两侧,呈圆泡状而不突出于口领。

 

图7-2角皮的附属物(引自汪明,2003)

1.饰瓣2.头泡3.头领具翼(上图为侧面观,下图为腹面观)4.头棘

 

(5)头泡。

位于口孔周围是口领下缘与颈沟之间的角皮膨大为头泡。

(6)颈泡。

食道区的角皮膨大。

(7)颈沟。

头部与体部之间有一显著的环沟称为颈沟。

颈沟围绕着虫体的腹面及两侧。

(8)颈乳突及尾乳突。

颈乳突位于食道后方较远处。

尾乳突则位于尾部后段,呈刺状或指状突起。

(9)颈翼、侧冀及尾翼。

分别位于食道区、体侧面及尾部,是由表皮伸出的扁平翼状突起。

无交合伞线虫的尾翼不发达,其上有排列对称或不对称的性乳突,性乳突的形态、大小、数量及排列具有分类学意义。

(10)饰板和饰带。

旋尾超科的很多种线虫其角皮表面有呈板状和带状的突出饰物,称之为饰板和饰带。

(11)尾觉器。

位于虫体肛门之后尾尖部,为一对小孔或突起,其内部膨大成一袋状构造,有神经末梢分布,其有无为区分亚纲的特征。

2.消化系统

 

图7-3线虫纵切面示意图(引自Urquhart等,1996)

1—9消化系统、分泌系统、神经系统1.口腔2.神经环3.食道4.排泄孔5.肠

6.腹神经索7.背神经索8.直肠9.肛门

10—14雌性生殖系统10.卵巢11.子宫12.阴门13.虫卵14.肛门

15—19雄性生殖系统15.睾丸16.交合刺17.泄殖腔18.肋19.交合伞

 

(1)口腔。

线虫的消化系统呈管状。

许多线虫的口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口,其周围可能围有2-3片唇并直接通向食道。

而有些线虫的口很大,口腔壁衬有角质层而形成可能含有齿的口囊。

无唇片的种类,有的在口缘部分发育为叶冠、角质环(口领)或齿、板等构造。

(图7-4)

 

 

 

图7-4口缘结构(引自汪明,2003)

1.角质环(口囊正面观)2.角质环(口囊侧面观)3.角质隆突

4.齿轮状突(侧面观)5.齿轮状突(顶面观)6.齿片

7.叶冠(顶面观)8.叶冠的一部分(顶面观)9.叶冠

 

(2)食道。

线虫的食道通常为肌质结构,管腔呈三角形辐射状。

食道壁内有数个(通常为3个)食道腺,分别位于背位及侧腹位,开口于食道腔、齿顶端等处。

有的线虫在其食道末端处还有小胃。

不同类线虫的食道其形态结构差异很大,常可作为线虫高级分类阶元的初步鉴别特征。

根据其形态的不同,可将线虫食道分为6大类:

①丝状型食道。

食道简单,其后端稍厚,呈细的圆柱状,见于蛔虫类线虫。

②球型或灯泡型食道。

食道后端膨大,多见于圆线虫类。

③双球型或双灯泡型食道。

食道前、后端均膨大,多见于尖尾线虫。

④肌质-腺质型食道。

食道前端呈肌质,后端呈腺质,多见于丝虫及旋尾线虫。

⑤毛尾线虫型食道。

食道细长,呈毛线状,由一连串称为杆细胞组成的的杆状体围绕着细的食管腔而成;见于毛尾目线虫。

⑥杆状型食道。

又称为杆线虫型食道。

这是最原始的食道,可分为体部、狭部及球部共三个部分。

此型食道见于多种线虫的寄生前期幼虫以及成虫营自由生活的线虫。

(图7-5)

 

 

图7-5线虫食道的基本形状(引自Urquhart等,1996)

1.杆状型2.丝状型3.球状型4.双球状型5.肌质-腺质型6.毛尾线虫型

 

(3)肠。

肠道呈管状,肠腔由单层细胞或合胞体围绕而成,肠的后部为很短的直肠。

雌虫直肠的末端是肛门,单独开口于雌虫尾部。

雄虫的直肠末端有一个功能类似肛门的泄殖腔,开口于尾部腹面,称为泄殖孔,射精管亦开口于此处,交合刺从这里伸出。

从肛门或泄殖孔到虫体末端的部分称为尾部。

不同种线虫其雌、雄虫尾部形态不同,是分类与鉴定的依据之一。

(图7-3)

3.排泄系统。

线虫的排泄系统是非常原始的,有腺型和管型两类。

无尾感器线虫的排泄系统为腺型,而有尾感器线虫的排泄系统为管型。

排泄孔通常开口于食道部腹面正中线上,同种线虫其位置固定,因而具有分类学意义。

(图7-3)

4.神经系统。

神经环为线虫神经系统的中枢,位于食道的周围,在颈沟水平线的稍后方。

(图7-3)

5.生殖系统。

线虫为雌、雄异体,雄虫与雌虫的生殖系统均由丝状管道构成。

(图7-3)

(1)雄虫。

雄性生殖器官通常为单管形,由1个睾丸、1条输精管、贮精囊以及1个通向泄殖腔的射精管组成。

雄虫生殖器官的末端部分还有几个辅助生殖器官,包括交合刺、引器及副引器等,有的线虫还有生殖锥、交合伞和副伞膜等辅助生殖器官。

它们的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在亚目、科、属、种(特别是毛圆科线虫)的鉴定上有重要意义。

(图7-9)

①交合刺。

几丁质的交合刺通常成对出现,1根者少见。

成对时,2根交合刺可等长或不等长,形状相同或不同。

(图7-6)

 

 

图7-6交合刺(引自汪明,2003)

1.针状2.针状3.靴状4.三叉状5.双叶状6.弯钩状

 

②引器(导刺带)。

也是几丁质的结构,嵌于泄殖腔壁上,位于交合刺背部。

(图7-7)

③副引器(副导刺带)。

有的线虫除具有引器外,还有一个副引器,亦为几丁质的结构,嵌于泄殖腔的侧腹壁上。

 

图7-7引器(引自汪明,2003)

1.菱形2.弯曲形3.铲状4.球拍状5.三齿耙状

6.锚钩状7.钩槽状8.鞋底状9.蝌蚪状10.枪套状

④伞前乳突。

位于交合伞之前。

⑤交合伞。

交合伞是从膨大的尾翼演化而来的,它由两个侧叶和一个小的背叶组成,由被称之为肋的伸长的尾乳突支撑着。

肋一般对称排列,可分为腹肋组、侧肋组及背肋组3组。

腹肋组又可细分为2对,即腹腹肋(又称前腹肋)和侧腹肋(又称后腹肋)。

侧肋组可细分为3对,分别为前侧肋、中侧肋和后侧肋。

背肋组包括1对外背肋及1个背肋,背肋的远端有时再分为数枝。

交合伞不仅在雄虫的分类、鉴定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雌雄虫交配时能抱着和固定雌虫。

⑥生殖锥。

为虫体腹面末端部的延伸,顶部为生殖孔的开口处。

由生殖孔将生殖锥区分为背唇和腹唇两部分。

生殖锥左右对称,腹唇中央为锥形,两侧各连接一个短而宽的钝园形隆起,两侧隆起与中央锥形部之间形成凹痕,背唇的中央部分短窄,两侧各连接一实质泡状乳突,其下腹侧各连有一个小的乳状突。

(图7-8)

 

图7-8雄虫尾端构造(引自Urquhart等,1996)

1.交合刺2.引器3.交合伞4.腹肋5.外背肋6.侧肋7.背肋

 

(2)雌虫。

雌性生殖器官通常为双管形,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阴门和一般较短的阴道组成。

有的线虫在子宫和阴道的交汇处,还有排卵器;有的线虫还有一个明显的阴门盖。

依虫种的不同,阴门可位于虫体腹面的前部、中部或后部。

阴门及阴门盖的形态及位置通常具有分类学意义。

(图7-9)

①阴门。

为阴道向外的开口处,位于虫体腹面,开口于肛门的前方。

②排卵器。

有些虫种在阴道与子宫连接处有一肌质的排卵器,一般呈肾形,它可以辅助排卵。

 

图7-9生殖器官(引自汪明,2003)

左图:

1.睾丸2.输精管3.贮精囊4.胶黏腺5.射精管6.引带7.交合刺

右图:

1.阴道2.阴门3.括约肌4.子宫5.卵巢6.受精囊7.输卵管

 

6.虫卵。

线虫虫卵的大小及形状差异很大,卵壳厚度不一。

线虫卵壳通常由三层构成:

内膜较薄,具有脂质特性;中间层具几丁质而较坚韧,它赋予虫卵硬性,当这一层很厚时使虫卵呈黄色;最外层为蛋白膜,由蛋白质组成,蛔虫类的虫卵该层很厚而且具有黏性,使虫卵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抵抗力,在蛔虫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反,有些线虫的卵壳很薄。

(二)动物常见蛔虫的形态特征

1.猪蛔虫(Ascarissuum)。

寄生于猪的小肠。

为大型的线虫,呈长圆柱形,中间稍粗,头尾两端较细,形似蚯蚓。

体表光滑,鲜活虫体呈淡红色或微黃色,死后变为苍白色或灰白色。

虫体前端有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片,其中的一片背唇较大,两片腹唇较小。

(图7-10)

雄虫长为15~35cm,宽约2~4mm。

其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有1对近等长的交合刺。

泄殖腔开口于近尾端。

雌虫可长达40.0cm,宽约3~6mm。

虫体较直,尾端稍钝。

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附近的腹面中线上。

肛门开口于虫体末端附近。

虫卵呈短椭圆形,黄褐色,大小为50~75µm×40~80µm。

卵壳厚,由三层组成,卵壳的最外层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乳头状突起,为蛋白质膜,常被胆汁染成棕黃色。

 

图7-10猪蛔虫(引自汪明,2003仿MÖnnig)

1.唇部顶面观2.雄虫尾部侧面观

 

2.牛弓首蛔虫(Toxocaravitulorum)。

寄生于6月龄内的犊牛小肠。

虫体粗大,新鲜时呈粉红色;表皮透明,可以透过表皮看到内脏器官。

头端有唇3片,唇基部宽而前窄。

食道呈圆柱形,后端以一小胃与肠管相连。

(图7-11)

雄虫长11~26cm,尾部有一小锥突,弯向腹面;有形状相似的交合刺1对。

雌虫尾直,长14~30cm。

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部1/8~1/6处。

虫卵呈亚球形,淡黄色,卵壳厚,凹凸不平,大小为70~80µm×60~66µm。

(图7-12)

 

 

图7-11牛弓首蛔虫(引自蒋学良,2004)

1.成虫头端侧面2.雌虫尾部侧面3.雄虫尾部亚侧面

 

 

图7-12牛弓首蛔虫虫卵(引自杨光友,2005)

3.马副蛔虫(Parascarisequorum)。

寄生于马属动物的小肠。

体形比猪蛔虫粗大。

唇部显著,主唇三个,其内侧面上各有一横沟,将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主唇之间有小的间唇。

雄虫体长150~280毫米,尾部有小的侧翼,尾端部腹面有很多小乳突。

交合刺长约2~2.5毫米。

雌虫体长180-370毫米,阴门位于身体前1/4与后3/4部分的交界处。

(图7-13)

虫卵近圆形,直径90~100µm,呈黄色或黄褐色。

卵壳表层蛋黄白质膜凹凸不平。

 

 

图7-13马副蛔虫(引自卢俊杰、靳家声,2002)

1.头端顶面观2.雌虫尾端3.雄虫尾端

 

4.犬弓首蛔虫(Toxocaracanis)。

寄生于犬的小肠。

虫体呈白色,头端有3片唇,在虫体前端两侧有向后延伸的颈翼膜。

食道和肠道由小胃相连。

雄虫长5~11cm,尾端弯曲,有1个小的指状突起,具有尾翼。

雌虫长9~18cm,尾端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半部。

虫卵呈黑褐色,亚球形,卵壳厚,表面有许多点状的凹陷,大小为68~85µm×64~72µm。

(图9-14)

 

图9-14犬弓首蛔虫虫卵(引自杨光友,2005)

5.猫弓首蛔虫(T.cati)。

寄生于猫的小肠。

具有蛔虫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较大的白色虫体。

虫体外型与犬弓首蛔虫很相似。

(图7-15)

雄虫长3~6cm,有1对不等长的交合刺,尾部有一个小的指状突起;雌虫长4~12cm。

虫卵呈亚球形,无色,具有厚的凹凸不平的卵壳,大小为65µm×70µm。

 

 

图7-15猫弓首蛔虫(左)和狮弓蛔虫(右)颈翼比较(引自Urquhart等,1996)

 

6.狮弓蛔虫(Toxascarisleonina)。

寄生于犬、猫的小肠。

成虫头端向背侧弯曲,颈翼呈柳叶刀形。

无小胃。

雄虫长3~7cm,交合刺0.7~1.5mm;雌虫长3~10cm,阴口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的交接处。

虫卵略呈卵圆形,卵壳厚而光滑,大小为49~61µm×74~86µm(图7-16)。

狮弓蛔虫与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

犬弓首蛔虫的雄虫尾部有一个指状突起,而狮弓蛔虫的雄虫尾部无突起;狮弓蛔虫的颈翼呈柳叶刀形,而猫弓首蛔虫的颈翼呈箭头状。

 

图7-16狮弓蛔虫虫卵(引自杨光友,2005)

7.鸡蛔虫(Ascaridiagalli)。

寄生于鸡的小肠。

是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呈黄白色,圆筒形,体表角质层具有横纹,口孔位于体前端,其周围有一个背唇和两个侧腹唇。

口孔下接食道,在食道前方1/4处,有神经环;排泄孔位于神经环后的体腹侧。

雄虫体长26~70mm,尾部有尾翼,并有性乳突10对,泄殖孔的前方有近似椭圆形的肛前吸盘,吸盘上有明显的角质环,角质环后有一个圆形的乳突,交合刺1对近于等长。

雌虫体长65~110mm,阴门开口于虫体的中部,肛门位于虫体的亚末端。

(图7-17)

虫卵呈椭圆形,深灰色,卵壳厚而光滑,大小为70~90µm×47~51µm。

 

图7-17鸡蛔虫(引自卢俊杰、靳家声,2002)

1虫体头部2.雄虫尾部3.雌虫尾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