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62532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密控制网施工复测及加密技术设计方案.doc

京沪高速铁路JHTJ-1标精测网

施工加密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1概述

1.1任务概述

新建兰州至重庆铁路兰州东至夏官营、广元至重庆段土建工程和兰州东至重庆铺架工程LYS-14标段精测网CPI、CPII控制点和水准点间距较大,不能满足施工放样需要。

故需在CPI基础控制网和设计三等水准点基础上进行施工加密测量。

1.2任务范围、内容

(1)任务范围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JHTJ-1标DK5+280.13~DK238+470.17。

(2)工作内容

施工加密测量:

选点、埋设标石,进行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外业观测及平差计算。

1.3预计完成期限

计划完成期限: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日至二〇〇八年五月三十一日。

2工程概述

2.1地理位置

京沪高速铁路JHTJ-1标段起讫里程为DK5+280.13~DK238+470.17,正线长度223.944km,线路自北京南站西端引出,沿既有西黄线而行,在黄村跨京山线,沿既有京山线南侧经廊坊至天津南站,修建联络线引入天津西站并将其改造为高速始发站;正线线路继续向南与京沪高速公路大体平行,过沧州西,跨南运河主河道至104国道处。

2.2地形地貌

线路主要穿行于冀鲁平原区,北京至廊坊为冲、洪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廊坊至武清及沧州至标段终点为冲积平原,廊坊至武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武清至沧州为近海冲积平原,地势由西缓倾,其中天津市区及其以南团泊洼一带地势低洼,沟渠坑塘密布;沧州至标段终点由西南向东北缓倾。

2.3地质条件

标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层、冲洪积层、海积层,一般以黏性土、粉土、砂类土为主,仅北京附近分布有厚层卵石土和圆砾土,城区、村庄及局部坑塘分布有厚度不等的填土。

北京黄村至标段终点普遍分布松软层,松软层底板埋深6~18m。

北京至沧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分布有地震可液化层,液化层以饱和的粉、细砂及粉土为主。

本线部分地段经过的大部分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区,存在地面沉降等现象,特别是廊坊、天津等地区。

2.4地震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结合现场调查及工点情况确定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基本烈度)如下:

DIK0+000~DIK65+0000.20g

DIK65+000~DK174+0000.15g

DK174+000~DK242+0000.10g

2.5河流水系

本标段线路经过地区的河流分属海河水系,沿线河流密布,水利设施众多,经过的主要河流有老龙河、永定河、子牙河、独流碱河、子牙新河、马厂碱河、南运河等。

2.6气象条件

本标段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风凛冽。

大风多集中在3、4月份,年平均降雨量在560~800mm左右,70%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温度在11~14℃,极端最高气温为4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左右,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8~0.5m。

2.7主要工程项目

正线桥梁23座,总长208.395km,占全长的93%,箱梁6065孔,各种特殊结构69处;

路基15.549km,占全长的7%;

无碴轨道256.41双线公里,占95%;正线铺轨269.959双线公里;联络线铺轨22.877单线公里,站线铺轨13.091km;道岔46组。

3既有资料情况

3.1铁三院提供的《京沪高速铁路北京至徐州段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文件》;

3.2铁三院现场交接平面(CPⅠ、CPⅡ)控制桩和高程控制桩及技术资料;

4主要技术依据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精密工程控制测量及线下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1997)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京沪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控制测量及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可行性研究》

《京沪高速铁路JHTJ-1标精测网施工加密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5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5.1坐标系统

该标段施工复测采用的坐标系统为:

中央子午线经度116°45′,投影面大地高0.0m,X方向加常数0km,Y方向加常数500km。

采用WGS-84椭球参数。

5.2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

6加密测量技术方案

6.1工作流程

本标段加密测量线路长达223.944km,测量任务大,精度要求高。

按照工区划分为十个测段加密,具体分工见表1。

表1

测段

工区

起讫里程

测量人员

加密方法

备注

1

一工区

DK5+280.13~DK20+476

工程师1人助工2人测工10人

GPS

2

二、三工区

DK20+476~DK43+400

工程师2人助工2人测工10人

导线

3

四、五工区

DK43+400~DK60+978

工程师1人助工1人测工8人

GPS

4

六工区

DK60+978~DK67+168

工程师1人测工8人

导线

5

七工区

DK67+168~DK85+887

工程师1人助工1人测工8人

导线

6

八工区

DK85+887~DK102+161

工程师2人助工1人测工15人

导线

7

九工区

DK102+161~DK120+833.46

工程师1人助工1人测工8人

导线

8

十、十一工区

DK120+833.46~DK156+899

工程师3人助工2人测工20人

导线

9

十二、十三工区

DK156+899~DK190+370.11

工程师2人助工1人测工16人

导线

10

十四至十七工区

DK190+370.11DK238+470.17

高工1人,工程师4人,助工2人测工20人

导线

6.2布网要求和选点、埋石

6.2.1布网要求

(1)在CPI、CPII、及勘测水准点基础上进行加密。

(2)点位选在距线路中线较近、稳固可靠且不易被施工破坏的范围内,便于长期保存,方便测设中线。

(3)点间距离在300m左右为宜,且点间相互通视。

6.2.2施工加密控制网选点要求:

由技术负责人会同相关人员在线路平面图上进行控制网的方案设计、图上选布点位、编号。

选点、埋石人员按设计好的点位进行现场选点、埋石工作。

但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布网设计原则灵活确定点位,并在图上修改标示。

加密点布设应充分考虑即将施工的影响,布设在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

对高路基、桥梁等段落,尽量考虑将加密点布设于线路一侧,避免因施工后造成点间不通视现象,以方便施工使用。

使用GPS加密时,点间距250~350m,所选点位应相互通视,加密点一般应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便于安置仪器。

周围应视野开阔,对天通视情况良好,高度角15°以上无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远离高于安置天线高度的树木、建筑物等阻挡卫星信号的障碍物。

为了避免电磁场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在点位附近避免有大面积水域,以避免多路径效应的影响;点位应布设于交通方便,基础稳定,易于保存,有利于导线联测的地方;注意避免季节变换后,植被生长可能引起的不通视问题。

加密点用导线法测量时,点间距宜为250~350m,所选点位应相互通视,应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稳固可靠,且不易被施工破坏的范围内,导线点应便于长期保存和测设中线。

6.2.3加密点埋设标准

加密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点尽量共用,加密控制点标石埋设标准应与精测网CPII控制点标石埋设规格及要求相同。

6.3测量方案

6.3.1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实施方案

(1)测量方法和等级

GPS测量;测量等级为C级。

(2)技术指标

CPII加密GPS测量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表2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7″

1/100000

(3)GPS施工加密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a.CPII加密GPS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表3

项目

CPⅡ加密

卫星高度角(°)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20

时段长度(min)

≥60

观测时段数

1

数据采样间隔(S)

15

PDOP或GDOP

≤8

b.天线应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1mm。

每时段开机前和关机后各量一次天线高,三个方向天线高互差不大于2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天线高;

c.观测时详细记录测站点号、日期、时段、天线高、观测者、记录者等;

d.开机后应检查有关指示灯与仪表;

e.观测中应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数据记录信号灯等情况,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

f.观测中在接收机10m内禁止使用对讲机和手机;

g.每日观测结束后,当天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4)GPS测量数据处理

a各独立闭合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规定:

;;

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式中:

W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的边数;

b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规定:

;;;

式中:

W为环闭合差,,n为同步环中的边数;

c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小于。

d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均满足下式:

VΔx≤3σ,VΔy≤3σ,VΔZ≤3σ

GPS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

式中:

σ——中误差(mm);

d——相邻点间距离(km)

6.3.2平面控制网导线加密测量实施方案

(1)测量方法和等级

导线测量;测量等级为四等。

(2)技术指标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四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4

附合长度(km)

边长

(m)

测距

中误差(mm)

测角

中误差

(″)

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m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

≤4

250~350

5

2.5

10

1/40000

±5

(3)施工加密导线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a.导线测量应起闭于CPI控制点,并联测CPII控制点。

按四等导线精度,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测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的全站仪进行施测。

b.觇标采用仪器配套棱镜和觇标组合,光学对中器对中,对中误差小于1mm。

水平角和距离观测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视线超越的高度及旁离障碍物的距离均不宜小于1.5m。

c.用于气象改正的温度、气压数据,在每一测站测定一次,并在观测手簿上做好记录。

气压计、温度计与周围环境一致,避免日光暴晒和辐射。

测距边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通过全站仪设置自动进行,输入数据应认真核对。

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0.1毫米。

距离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3测回(测距的一个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