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1528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docx

第三中学高一教学论文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郑板桥有诗曰: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上要兼顾合作探究,培养个性,健全人格,但教学时间少,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总是难以按时完成。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实践证明,让语文课堂教学简约起来才是根本。

简约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并不是无为随意、粗糙低效,而是举重若轻、删繁就简,把非课堂的因素、非学科的赘余彻底摒除,从而避免无谓的课堂消耗,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

因此,简约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心设计、注重高效整合的语文课,是归于纯净的艺术境界,有一种如同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所说的“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的洗炼之美。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这种洗炼、简约之美呢?

一、精简教学目标

要使语文教学达到“简约”,首先要精简教学目标。

若教师对每一篇文章都希望三维目标能个个落实,必然导致教学目标多而杂。

如果不对其进行突破、重组、整合,一味追求面面俱到,顾及所有细节,则课堂表面看似充实,教学步骤井然,时间把握争分夺秒,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众味一锅,像大杂烩,眼花缭乱,如万花筒,使学生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如《雷雨》一课,在考虑多方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守住课堂的主要目标:

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分析人物形象。

曾见过有教师在课堂上时为了显示课堂的开放、个性的张扬,让两组学生排演一幕话剧,还准备了雪茄一类的道具,课堂热闹非凡,掌声阵阵。

但一阵忙乎之后,老师想回到主要问题上时,却发现时间所剩无几了,而学生却还为哪组演得好而争论不休。

这样一来,可有可无的表演冲淡了课堂的主要目标,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二、精简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决不能全面撒网,而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应当恰当取舍,选择教材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

我们应当选准精讲的地方,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把课堂聚焦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

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当然,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或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具体学情,有意将某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来呈现,使之不但要有利于“教”,更要有利于“学”。

如《荆轲刺秦王》,篇幅较长,我们在赏析文章时,可重点分析“易水辞诀”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

因为“易水辞诀”是最能展示其慷慨悲歌的悲壮美的一幕,而“廷刺秦王”,是描写最为精彩、荆轲的性格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高潮。

至于其他情节,则可简略带过。

这样一来,长文短讲,便于驾驭,且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精简教学环节

“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完成一堂课需要若干环节——导入、整体感知、具体赏析、问题探究、拓展延伸等等,这些环节的作用各不相同。

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在每一堂课中都是必须存在的,至少各环节不是平均用力和用时的。

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不能太庞杂,否则会剪不断,理还乱。

次要环节应围绕主要环节服务,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因而,语文课上,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文本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舍得忍痛割爱,减少累赘环节,加大主要环节的成本投入,使课堂教学成为主旋律和伴奏既分明又协调的流畅乐曲。

以“导入”这一环节为例,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大可不必在导语上作过多的介绍而浪费时间,可直接用《战国策》中“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一句引入,简洁明了,既扣住了主题——“辩”,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三寸之舌”何以能“强于百万雄兵”?

简短的导入,为主要环节——赏析烛之武如何以“辩”“退秦师”挤出了相当的时间,从而使课堂各环节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精简教学方法

语文课上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高效、易行的教学方法。

一堂课中,教学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

不能为追求课堂的好看而使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方法一起上阵。

因为这样的课堂中,太多学习障碍、陷阱和解决方法都是教师事先故意设置好的,还变着法儿让学生去钻。

它过分强调“预设”,而忽略了“生成”,表面上看似一环扣一环,行云流水、精彩纷呈,但冷静分析,这种热闹的表象下,却是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体性,而疲

于迎合甚至应付教师“预设”的众多方法。

事实上,教师只有使复杂多变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给学生自由和发展的空间。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虽然它是诗歌,但由于篇幅太长,也不可能多次诵读全诗,因此在教学时可灵活运用局部诵读法。

也由于诗歌太长,不可能对其方方面面逐一分析,所以可重点使用局部探究法,品析其中饱含深意的句子。

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句话,学生往往不经意,教师则可引导学生探究它的底蕴,道出它的内涵——揭示了作者动情写诗的背景:

牢房阴冷,铁窗临风,大雪飞舞,诗人因冷而思暖,睹雪而思人,这正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所在。

它定下了讴歌大堰河的感情基调,总领全诗,引出一系列“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的往事”,从而使学生“鸟瞰式”地领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情感。

再如“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中“紫色的灵魂”该如何理解——体现了大堰河令人伤感的一生和高贵的灵魂。

五、精简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条件的日异优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档次也越来越高,,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视野、产生联想,有纯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但教具的选用一定要科学、合理,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该出手时才出手,绝不多用、滥用。

如果不顾教材内容特点而过于依赖教具,任意求多,求新,求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则会显得生搬硬套,效果也难以深入和持久。

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我们没有必要把幻灯片做得太纷繁,只需根据诗作的意境,制成蓝天白云下橡树与木棉并排挺立的画面,使从未见过橡树和木棉的学生们,即刻由橡树高大粗壮的树干、钢铁般的枝桠,联想到身材伟岸、颇

具阳刚之气的男子;由木棉红硕的花朵、挺拔的外形,联想到刚柔并济的女子。

而那相触的枝叶、紧紧相连的根须和各自又独立的外形,也很快使学生理解恋人之间彼此独立而又紧紧相依的关系,从而正确地把握了诗作的主旨,在短时间里达成了教学的目标,提高了教学预期的效率。

六、精简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在课堂中应精简教学语言,省去了不必要的烦言赘语,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有时,教师仅以精当的片语只言,或点击要旨,或褒奖鼓励,或启发补充,或释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便成了心灵之歌,师生便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语言的修炼非常重要,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展示出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比如上《卫风·氓》时,可引钱钟书《围城》中把婚姻比作金漆鸟笼、比作围城的经典语句。

这种颇具哲理的导语,对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或多或少已有朦胧的好奇心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上《虞美人》时,可引古代诗人郭磨《南唐杂咏》的评价:

“作

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这样的引入,精炼地概括了李煜一生的政治经历和文学成就,并扣住了《虞美人》的写作背景,同时又提出了一个让学生颇感困惑的问题——“作君王”怎么还会“薄命”呢?

因而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作品的解读。

七、精简作业训练

听说读写等作业训练是促进学生吸收、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作业不管是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都必须遵循精简的原则。

既要精心选择针对性强的,避免随意性,又要注意可操作性,便于落实,还要注意量的大小,以避免题海战术。

总之,作业训练应是有意义的训练,应充分体现出效率。

比如《项链》中,学生往往对小说的情节尤其是结尾部分很感兴趣。

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一个悬念式的“空白”:

玛蒂尔德知道自己付出了青春的代价换来的项链原来不过只值几百法郎时,会怎么想呢?

真项链最终归谁呢?

笔者曾启发学生设计一个尾声,填补这一“空白”。

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设想玛蒂尔德和好朋友为了争项链的所有权而打官司,因败诉而郁郁寡欢终至病死;有的认为玛蒂尔德因此而发疯,进了疯人院;也有的认为玛蒂尔德会因得项链而故态复萌,追求享受,再次陷入虚荣深渊;还有的学生根据小说的内容多方证明,玛蒂尔德在经历这样一次惨痛教训以后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性格,因此在一惊之后又随之释然,感叹一番命运捉弄人之后又回去当她的平民妇人去了……经过一番争论后,学生最终取得了一致的看法——无论哪一种设计,都比不上原作这样看似残缺的“空白”式结局,这样的结局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其充分理解了此类结局的小说的艺术魅力。

其实,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

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在精简的过程中让课堂的隐性浪费大大降低,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简约而不简单,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约,本身就是一种不简单。

这种“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的洗炼、简约之美,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境界,更是语文课堂回归本色的选择。

 

第二篇: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蕴味悠远的艺术境界等,都是值得高中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

然而在快餐文化和流行娱乐的冲击下,学生花在古诗词上的阅读时间少之又少,阅读空间缩小,阅读品位变低,久而久之,大量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兴趣。

因此,古诗词的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尴尬和困惑点。

孔子曾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杨振宁也说过: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

”因此,兴趣对语文教材中那些与高中生有巨大时空距离的古诗词的学习,尤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如何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就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曾思考并尝试过用以下方法作为突破口,来引导学生爱上古诗词,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的导入,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入胜。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因素出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耳朵,激荡学生的心灵,从而造成一种语惊四座、先声夺人的效果。

当然,导语的情调色彩应与古诗词的意境声气相通。

比如上《卫风·氓》时,可引钱钟书《围城》中把婚姻比作金漆鸟笼、比作围城的经典语句。

这种颇具哲理的导语,对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或多或少已有朦胧的好奇心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上《虞美人》时,可引古代诗人郭磨《南唐杂咏》的评价: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这样的引入,精炼地概括了李煜一生的政治经历和文学成就,并扣住了《虞美人》写作背景,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作品的解读。

同时,教师借此导语,提出了一个让学生颇感困惑的问题——“作君王”怎么还会“薄命”呢?

定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二、补充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选取与文本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既可以增长学生见闻,又能满足广大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对当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例如,讲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教师可以借机介绍苏轼与三位佳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之间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抓住学生的关注焦点。

若教师还想让学生对苏轼的爱情观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则可以把“苏轼前后有三任妻子的婚姻经历和此词中对王弗的情有独钟是否矛盾”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讨论,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这样一来,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就象是一支调味剂,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学生“品尝”的兴致就产生了。

三、挖掘古诗词中典故、神话、民俗等的内涵

实际上,高中古诗词中涉及到的典故、神话、民俗等非常丰富,但不少教师由于急于完成当堂课所谓的“既定目标”,便马不停蹄地赶教学进度,从而来不及挖掘作品中典故的内涵。

此外,中国古典诗词涉及到的典故等浩如烟海,即使是与高中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相关的典故也是数量惊人。

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广泛地阅读诗词歌赋,并涉及一定的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就很有可能做不到胸中自有丘壑的“杂家”,自然就不能发现并发掘出古诗词中典故的积极意义。

这样,古诗词的教学就只能停留在文本的字面层次,不能深入作品内在的丰富资源,学生就会感到单调甚至枯燥,从而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重视挖掘古诗词中典故、神话、民俗等的内涵。

如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时,可补充《折杨柳》这一典故的来源,既加强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对作品作深度解读,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无论是从激发学生兴趣还是提升语文素养方面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学习《孔雀东南飞》,讲到结尾处的“左右种梧桐”时,可补充“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的象征爱情的传说。

上《离骚》时,可以介绍民间“赛龙舟”和“端午吃棕子”的风俗。

四、借用辅助资料,尤其是网络资源和技术

教科书编得再好,也会存在一些缺憾,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等。

而且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范围远远大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含蓄的审美特征,又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

因此在教学中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尤其是网络资源和技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是相当有效的。

但需注意的是,切忌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觉、听觉形象统一学生对诗词意境及表达情感的认识,冲谈诗词作品的韵味,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播放音频——《三国演义》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营造苍凉悲壮的意境,或播放视频《百家讲坛:

苏轼的创作与其人格魅力》,以苏轼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而学习《蜀道难》时,则可借用网上有关古蜀道地形险恶的图片,让学生很直观地体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震撼力。

五、美读法,使学生内心受到感染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朱光潜先生在论述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时说:

“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了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

比如形容马跑时多用铿锵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音调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

”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唤起学生对诗之美的直觉,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借用网络上的朗诵资源外,若能自己声情并茂地美读,并带领学生反复美读,读出诗词的情感之美、音乐之美,则更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染,从而带领他们去揣摩诗词的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如《将进酒》一诗,教师带领学生在痛快淋漓、外豪内悲的美读中,去体验那种“借杯中之酒浇心中之垒块”的狂狷之气和伤感无奈。

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美读时随着音调的高下、节奏的快慢,可使学生眼前再现熊咆龙吟、雷电霹雳、霓衣风马等诡谲怪异的天姥奇景,并从中体味诗人所寄寓的追求个性自由及蔑视权贵的感情。

六、吟唱法,激发学生在娱乐中爱上古诗词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唤起一种模糊的情绪,而这些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

况且高中生喜欢音乐,吟唱正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恰好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代,诗、乐、舞本是三位一体的。

《诗经》当初可配乐演唱,《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汉乐府是汉武帝设置的音乐机关,专门为诗歌配乐曲的,那些乐府诗本身就是可供演唱的。

至于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古诗词可以吟唱。

教学中,虽然我们的吟唱已不再是古音古调,但我们利用其本身的音乐特征,用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吟唱出来,仍然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可以参考现代版的唱法,把这种吟唱的方式嫁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娱乐中爱上古诗词。

七、质疑问难,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有研究兴趣,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所进步。

为了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解除某些思维定势、传统偏见的束缚,甚至应突破课文注释、教参的观点,敢于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大胆设疑,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角度去探索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

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对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如《虞美人》中“只是朱颜改”这句,课本对“朱颜”一词注解为“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其实,这条解释是非常片面的。

熟知中国古典诗词和相关历史知识的教师应该知道,这里的“朱颜”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还可以有另外两种理解——①指宫墙颜色,朱颜改,即过去居住的皇宫院墙的红色已经斑驳脱落,代指国家颠覆,皇权不再;②指自己的年轻时代,例如李白《赠孟浩然》诗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中“红颜”,即指自己的年轻时代。

此处“朱颜改”即“红颜改”,即时光流逝,韶华一去不复返。

若教师能带领学生对课本中片面的注解质疑问难的话,会发现后两种理解不但非常准确地契合词的内容,而且大大地丰富了整首词的内涵,拓展了其意境。

八、改写法,引起学生尝试的冲动

改写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再体验,因为改写改编的基础是吃透原作,内化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或哲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把自己的见解、思想融入其中,外化为自己的作品。

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改写,可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这也是提高其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而且改写较其他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升学生炼字炼句的水平,使其对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

如对《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段落的改写,可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多姿多彩的想象力,还可以把改写后的句子拿来和原文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白居易音乐描写的高明和精妙之处。

如《归园田居》可让学生把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从诗歌的写作形式改写成散文的写作形式,其间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加入原诗里面没有但又符合原诗意境的意象和事件。

九、表演法,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表演诗词情境剧是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一种好方式,它能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享受学习古诗词所带来的愉悦感、创造感和成就感。

因此,对那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在学生对作品内涵、诗人情感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词中的某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场景或事件进行表演,让其在表演活动中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体验诗词的艺术氛围和情感世界。

比如《邶风·静女》,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对“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的场面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乐趣中去感受“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中的戏剧化场面——约会等待中渴望和焦急的心情,去感受“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展现的接受定情信物的欣喜之情,去感受“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包含的爱屋及乌的感情。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焦仲卿、焦母、刘兰芝、刘母、刘兄、媒人等,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热情中体验这一爱情悲剧的文学之美。

当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爱上古诗词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去发现和创新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所起到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主动地、持久地学习甚至爱上古诗词,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鉴赏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培养出真正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

提升课堂有效性,重树语文自信

当今世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汉语的热潮,无数的外国人对汉语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然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却由于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越来越忽视汉语学习了,认为只要不影响平时说话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再者,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从而造成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沦落为“豆芽学科”。

应该作为重要科目学习的语文,现在却只能在其他学科的夹缝中生存。

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爱上这门学科,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从几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我认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目前尴尬处境、重树语文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

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无效或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

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有关方面制订了《有效课堂评价标准》。

有效课堂评价标准分为两个部分,学生维度和教师维度。

具体到学生维度方面,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清楚并且认可学习目标,在学习准备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平等、融洽、和谐,学生是否有充分的话语权,学习方式是否合理、高效,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兴趣是否浓厚,精力是否集中,学习活动是否有序、高效,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马卡连柯的“只有在学会15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在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

”这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对于创造充满和谐、积极、友爱、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有不可低估的功能。

老师如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定会愉快地、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就定会有益于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

因此,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既是在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需要,也是

教育改革深化的客观需要。

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教师做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其做法如下:

1.整合资源,研发、创新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加入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把师生都喜欢的内容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

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

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