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考试院.docx
《河南教育考试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教育考试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教育考试院
河南教育考试院
据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消息:
河南xx年高考分数线公布:
文科:
一本557;二本:
509;三本447;专科一批360。
理科:
一本540;二本481;三本391;专科一批300。
详细内容如下:
文化分数线(分)
类别
录取批次
文科
专项计划本科批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
普通类
专项计划专科批高职高专一批
360360
300300
----
557557509447
理科540540481391
专业分数线(分)
--------
所有普通高考考生均可填报该批招生的高校志愿。
高职高专二批
省招办于录取前根据考生志愿和高考成绩择优确定
和公布录取控制分数线。
本科
体育类
专科专业考试类别招生学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类
美术类音乐类体育舞蹈类
艺术类
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类
播音与主持类服装模特类空乘类影视表演类编导制作类书法类
329本科315315300260360300315315360315
280专科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
本科
67
专科
370
306
75
达到省统考专业合格线并且校考成绩合格1858560300300280140130220
150805026525525595110205
艺术类文、理科分数线相同
说明:
高考成绩通知与查询办法:
自6月25日起,各市、县(区)招办向全国统考类考生发放成绩证书。
河南招生办公室网(.)将在25日零点向考生提供分数查询服务,河南省教育厅网站()将同步提供查分服务,考生也可通过普通上志愿填报系统中的收件箱功能和河南网通声讯台高考查分热线(9601166)查询分数。
以上服务免收信息费。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对自己整体身心状态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察觉和认知。
参考答案:
正确
2、过去20年不断增加的研究已经表明,压力与近80%的主要身体疾病有关。
参考答案:
正确
3、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认知、行为。
参考答案:
错误
4、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参考答案:
正确
5、人格源于拉丁文,指面纱的意思。
参考答案:
错误
6、沟通是指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参考答案:
正确
7、口语在协调的具体过程中用得较多,协调结果一旦形成则无需要用书面语予以确定。
参考答案:
错误
8、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参考答案:
正确
9、冲突是由于某种(认识的,利益的)差异而引起的双方或多方出现的意见、情绪、态度、行为的对立状态。
参考答案:
正确
10、在同级沟通里,竞争心理不一定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答案:
错误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A、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B、心理疾病、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
C、心理障碍、不良状态、心理疾病、健康状态
D、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健康状态
参考答案:
A、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2、怎样克服自我中心?
()A、要以平常心来看待成功和失败
B、应该学会乐观自我,重塑思维
C、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参考答案:
C、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3、网络依赖症发展过程()A、上网其乐无穷、心理依赖症、躯体依赖、网络成瘾、躯体问题、心理情绪
B、上网其乐无穷、心理依赖、躯体依赖、心理情绪问题、躯体问题、网络成瘾
C、躯体问题、心理情绪、心理依赖
参考答案:
B、上网其乐无穷、心理依赖、躯体依赖、心理情绪问题、躯体问题、网络成瘾
4、人格障碍指的是什么()A、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B、良好的人格特征表现为:
乐观、自尊、自信、开朗、热情、宽容、认真、独立、主动、积极、充满希望.
C、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参考答案:
A、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5、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体态表现为()。
A、面部肌肉
B、姿态
C、语气
参考答案:
B、姿态
6、如何掌握与同级讲话分寸的技巧()A、办公室互诉心事
B、随意使用语言
C、相互传播“耳语”
D、办公室不辩论
参考答案:
D、办公室不辩论
7、()的概念是指协调者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协调过程中,利用或者依靠一切外在条件。
A、刚性协调
B、借权用力
C、权势力
D、舆论力
参考答案:
B、借权用力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与下级沟通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内容A、相互默契
B、不用明确认识上下级
C、职责明确
D、树立结果导向文化
参考答案:
B、不用明确认识上下级
9、按照现代冲突观来看,冲突的作用有积极性的,建设性作用和()的破坏作用。
A、目的性
B、明确性
C、结果
D、消极性
参考答案:
D、消极性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媒体的特殊性()A、覆盖面广
B、可信度低
C、感染力强
D、传播速度快
参考答案:
B、可信度低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压力的定义()A、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如失业、天灾、贫困等
B、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C、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
参考答案:
A、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如失业、天灾、贫困等,
B、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C、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
2、自我认识的表现()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参考答案: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
3、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发展的影响()A、可以满足情感的需要
B、可以曾近身心健康
C、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D、可以深化自我认识
参考答案:
A、可以满足情感的需要,B、可以曾近身心健康,C、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D、可以深化自我认识
4、情绪的反映与识别()A、主观体验
B、生理唤起
C、外部表现
参考答案:
A、主观体验,B、生理唤起,C、外部表现
5、办公室的身体语言通常有着一定的(),察言观色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必学技巧。
A、目的
B、思考
C、内涵
D、心态
参考答案:
A、目的,C、内涵
6、同级沟通的重要性()A、减少部门之间的冲突
B、消除上下沟通的障碍
C、促进部门间达成共识
D、节省时间,方便协调
参考答案:
A、减少部门之间的冲突,B、消除上下沟通的障碍,C、促进部门间达成共识,D、节省时间,方便协调
7、人际协调障碍的表现有哪些()A、文化因素障碍
B、社会因素障碍
C、集体因素障碍
D、个体因素障碍
参考答案:
A、文化因素障碍,B、社会因素障碍,D、个体因素障碍
8、与媒体沟通的原则包括()A、用引导代替对媒体的支控
B、建立长期的友谊与合作
C、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尊重记者工作责任和职业特性
D、真实坦诚
参考答案:
A、用引导代替对媒体的支控,B、建立长期的友谊与合作,C、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尊重记者工作责任和职业特性,D、真实坦诚
9、如何营造适合协调的氛围()A、正式场合往往比非正式场合更加有利于沟通与协调
B、非语言沟通在营造特殊氛围的过程中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C、尊重他人、充分考虑他人的感情
D、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
参考答案:
C、尊重他人、充分考虑他人的感情,D、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
10、协调是组织及其人员面对组织内外各种冲突,冲突各方进行信息沟通,平复情绪、()的活动过程。
A、明锐观察
B、调节关系
C、平衡利益
D、情绪控制
参考答案:
B、调节关系,C、平衡利益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健康的调适包括了解自己的需要。
参考答案:
正确
2、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对自己整体身心状态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察觉和认知。
参考答案:
正确
3、过去20年不断增加的研究已经表明,压力与近80%的主要身体疾病有关。
参考答案:
正确
4、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认知、行为。
参考答案:
错误
5、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参考答案:
正确
6、协调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和谐有序的平衡状态参考答案:
正确
7、沟通是指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参考答案:
正确
2019年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
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8、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9、教师的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10、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15、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三
1、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
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6、德育教育一般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9、德育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0、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1、德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12、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1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4、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
基本的了解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四
二、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
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五
1、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4、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5、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6、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
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9、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10、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六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xx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xx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xx年秋进入);
(3)全面推广阶段(xx年与xx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七
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2、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4、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5、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6、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8、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9、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1、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2、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