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专升本复习资料涵盖全部考点6.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专升本复习资料涵盖全部考点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专升本复习资料涵盖全部考点6.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专升本复习资料涵盖全部考点6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专升本复习资料涵盖全部考点-(6)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简答题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均衡价格是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是否正确?
说明理由。
答:
不正确。
因为供给是条线,需求也是条线,供给等于需求,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供求定律决定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两条线永远不会重合,供给不会等于需求,均衡价格因此不是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也不是“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的价格”,因为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时的供给价格都等于需求价格,但是它们肯定不在均衡点上。
均衡价格更不是“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因为买卖双方提供和需要的数量很可能相等,但是他们的价格往往谈不拢。
所以均衡价格只能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它必须同时满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这两个条件。
2.说明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商品的需求弹性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率的反映程度。
商品的需求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归纳以下三种情况:
(1)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
既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2)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提高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既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3)对于单一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3.用图说明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1)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供求相等时的市场价格。
(2)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就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在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偏离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3)如图所示:
(略)(4)当市场价格P1高于均衡价格Pe时,供大于求(Q2-Q1),出现商品过剩的市场状况,这样,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
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水平。
相反地,当市场价格P2低于均衡价格Pe时,供不应求(Q4-Q3),出现商品短缺的市场状况,这样,一方面会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水平。
均衡价格就是在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
4.决定价格波动收敛或发散的原因是什么?
答:
决定价格波动收敛或发上的原因在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关系,如果商品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该商品价格波动的蛛网就是收敛的;反过来,如果商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该商品价格波动的蛛网就是发散的。
5.作图说明农产品的蛛网形状。
答:
一般来说,农产品的供给弹性要大于需求弹性,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短,只要价格上升,农产品的供给就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较小,所以农产品的蛛网往往是发散的。
如下图所示,顺着箭头,可以看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蛛网是发散的。
6.说明收入弹性的宏观和微观意义。
答:
收入弹性使之收入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者是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
它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百分比的鼻子。
某种商品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该商品的销售速度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生产该商品行业的员工的收入增长要快于其他行业,国家要支持收入弹性小的商品行业的生产,而个人则要尽可能进入收入弹性大的行业,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7.简述交叉弹性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作用。
答:
交叉弹性是一个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个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者是此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彼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此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彼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如果该比值大于零,表明此商品与彼商品是替代商品,因为此商品价格上升,此商品需求量减少,致使彼商品需求量增加。
如果该比值小于零,表明此商品与彼商品是互补商品,因为此商品价格上升,此商品需求量减少,彼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此商品与彼商品共同消费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
如果该比值等于或趋向于零,表明此商品与彼商品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对企业来说,如果它的商品与别的企业的商品的交叉弹性小于零,表明它的商品与别的企业的商品是互补商品,它们可以联合起来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如果这个企业的商品与别的企业的商品的交叉弹性大于零,表明这两个商品是替代商品,这两个企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该企业要警惕别的企业抢占它的商品的市场份额。
第三章效用论
1.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答: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什么叫无差异曲线?
它有何特点?
答:
(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3)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
3.简述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内容。
答: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4.水的用途比钻石广泛得多,为什么水的价格远远低于钻石?
答:
钻石对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
但是,商品需求价格的大小是由边际效用而不是由总效用的大小决定的。
虽然水给人带来的总效用大,但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小,人们只愿支付非常低的价格消费它;相反,钻石的用处虽远不如水大,但其数量少,边际效用大,因此,价格也就非常昂贵。
第四章生产论
1.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
答: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征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试说明理性的生产者应如何组织生产。
答:
(1)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其最优生产投入量应在第二阶段内,即在该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
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生产者将不会停留在该阶段;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停留在该阶段。
至于生产者究竟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为最佳,则取决于该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
若它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它带来的边际成本,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需要增加或减少投入量。
(2)对于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各要素的价格,当RTS=ω/r时,要素的投入比例为最佳。
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二者相切之处决定最佳比例。
如此确定的比例有无数个,表现为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有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
那么,理性的生产者应选择扩展线的哪一点,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收益情况。
生产规模的确定需由收益情况来定。
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增加使用各要素的数量;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直到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阶段。
关于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的市场形态而不同。
但生产者选择最优规模时,其基本原则是MR=MC。
3.简述规模报酬变动规律及其成因。
答:
规模收益变动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同时增加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使得产量增加超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产量的增加会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会出现产量的绝对减少。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使得产量的增加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投入增加的比率;规模收益不变,即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投入增加的比率;规模收益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投入增加的比率;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厂商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生产由内在经济逐渐转向内在不经济。
在规模扩大的初期,厂商可以购置到大型的先进机器设备,这是小规模生产所无法解决的。
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在内部进一步实行专业分工,提高生产率。
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发挥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并且大规模的生产有利于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另一方面,大厂商在购买生产要素方面往往具有某些优惠条件,从而减少成本支出。
因此,随着厂商规模的扩大收益的增加量会超过投入的增加量,从而出现规模收益递减。
但是,厂商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管理机构越来越大,信息不畅,从而出现管理效率下降的现象。
此外,一方面厂商规模的扩大使得信息处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增加,可能抵消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只有提高价格才能购买到足够的生产要素时,厂商的成本势必增加。
这些因素最终会导致生产出现规模收益递减。
当然,在规模收益递增和递减阶段会出现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不同。
第五章成本论
1.某企业准备投资扩大生产,可选择的筹资方法有二:
一是利用银行贷款,利率为10%;二是利用本企业的利润。
该企业的领导认为应选后者,理由是不用支付利息。
你认为他的选择有道理吗?
为什么?
答:
他的选择无道理。
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重视隐性成本的计算。
所谓阴性成本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这个价值必须按照它可能的最好用途来计算。
本题中,如果企业将自己的利润不投入到自己的企业,而贷给其他人或企业经营,届时,他有可能得到10%或超过10%的利息收入,这样,他用本企业的利润作为投资来扩大生产所支付的成本(利息)比向银行贷款支付的成本(利息)还多,因此说,他的选择无道理。
2.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如何得到的?
其中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与变动要素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有何联系?
3.试述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4.“虽然很高的固定成本会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请说明你对此话的理解。
答:
这句话是正确的。
因为,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入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以营业。
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就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了,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高固定成本不能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第六章完全竞争的市场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2)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
(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
(4)市场中的每一个卖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2.用图说明为什么只有当MR=MC时,厂商才能实现最大利润?
3.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4.为什么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使厂商获得最大利润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1.用图说明为什么只有当MR=SMC时,垄断厂商才能实现最大利润?
2.试述古诺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3.说明与比较垄断市场与寡头市场形成的原因。
4.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5.试述寡头垄断厂商的产量及价格决定。
6.利用弯折的需求曲线分析寡头垄断厂商的行为及其均衡。
答:
因为,只要MR>SMC,垄断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得到的收益增量就会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增量。
这时,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
随着产量的增加,如图所示,MR会下降,而SMC会上升,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逐渐缩小,最后达到MR=SMC的均衡点,厂商也由此得到了增加产量的全部好处。
而MR所以,垄断厂商的利润在MR=SMC处大最达值。
(图略)
7.假定一寡头垄断行业的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形状如图,图中P*为这个行业的均衡价格。
①判断是什么模型的行业;
②为什么厂商认为A点的收益最高确
定的价格为均衡价格?
③为什么成本变化时厂商
也不愿意改变商品的价格?
答:
①是斯威齐模型。
②因为厂商认为,价格下降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降价不能带来好处。
而提价时需求又富有弹性,因此提价也不能带来好处。
只有在A点对应的价格水平下,厂商的收益最大。
③因为此时厂商所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如图),因此价格具有刚性,所以,成本变化,厂商不愿意改变商品的价格。
八、论述题。
画图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过程。
(图略)
说明:
见上图,厂商最初处于A点,为取得利润最大化,依据MR1=MC,该垄断竞争厂商决定将生产由A点沿着d1需求曲线调整到B点,即将价格降低为P1,产量增加至Q1。
由于生产集团中每个厂商都将价格降至P1,使整个市场价格降至P1时,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只是Q2,而不是Q1。
相应的,每个厂商的需求曲线都由d1沿着D曲线移至d2的位置。
所以,首次降价的结果是使代表性厂商的经营位置由A沿D移至C点。
在C点,厂商没有取得利润最大化。
为取得利润最大化,依据MR2=MC,厂商又会再一次降价。
与第一次完全相同,厂商会沿着D曲线由C运动到G点。
以此类推,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会再次降价,直至达到厂商所追求的MR=MC的均衡条件为止。
见下图,厂商连续降价的结果,将使得d曲线和D曲线的交点H上的产量和价格,恰好是MR=MC时均衡点决定的产量Q0和价格P0。
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为:
MR=SMC。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什么是资本?
作为生产要素它有什么特点?
答:
资本是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
它有如下特点:
(1)它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即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
(2)它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3)它是作为投入要素,即通过用于生产过程来得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
2.为什么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