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9379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docx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名列第一,是中国人的骄傲。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而立之年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为景公所用,不久即归。

晋定公时期,曾为司寇。

后去鲁,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

晚年归鲁,从事著述和讲学,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删修《春秋》。

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近十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未就此灰心丧气,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

孔子说过这样的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孔子的安贫乐道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为孔子也曾说过: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谦虚好学闻名,对于各种知识都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看,孔子说: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率性而为,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30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以仁待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思想主要汇集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关于此书最初的编者,学术界向有争议,难以定论,但基本集中在冉雍、卜商、言偃、曾参等数人之内。

作为儒家思想的脉源,作为两千年来士人

必读的文化典籍和初学教育的启蒙读物,《论语》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乃至域外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仁”和“礼”

《论语》一书以语录体写成,文字简约,内容广泛,蕴涵了孔子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仁”和“礼”这两个方面:

一、仁

“仁”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的“仁”字,因立论角度而各有不同,其内涵也颇为丰富。

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和具体内容,孔子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多个层面的阐述,择其要者如下:

其一,他在答复颜渊问仁时说: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认为约束自身,使自己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

颜渊问克己复礼的内容,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同上)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在视、听、言、动各方面都符合礼的要求。

其二,“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同上)提出“仁者爱人”的基本精神,认为“仁者莫大于爱人”。

(《大戴礼•王

言篇》)

其三,孔子对子贡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雍也》)又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指出仁者的标准和行仁的方法。

所以他的学生曾子概括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其四,“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做人的根本。

其五,孔子把“仁”视为人生价值中的最高原则,把求仁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问题,他说: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严。

”(《颜渊》)“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认为求仁不在外求,全靠个人自觉,只要净化我心,循礼而行,就可崇德、修慝、辨惑,达于仁的境界。

孔子根据“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仁政学说。

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指出以教化和道德感化来治国的重要性。

又说: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

灵公》)形象地说明了民众对仁政的迫切需要。

孔子主张实行惠民政策,“节用而爱人,使民以食”(《学而》),为政者要重视的是“民、食、丧、祭”(《尧曰》);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反

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同上)。

孔子还提出“举贤才”

的主张,“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认为任用贤能才能服得民心。

而为政者则要首先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二、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原为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内容涉及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

孔子认为周礼因革于夏商,最为完备,是古代礼的最完美阶段。

他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心也。

”(《学

而》)并赞叹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孔子于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把文明社会的制度理想和伦理道德的规范理想寄寓“礼”中,因此他所提出的“礼”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以此来阐发自己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必须施行礼治,社会和个体都必须以礼为纲常,强调“立于礼”(《泰伯》)、“礼以行之”(《卫灵公》)、“约之以礼”(《雍也》)、“齐之以礼”(《为政》)、“为国以礼”(《先进》),主张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的社会伦理秩序,推崇“圣人”“仁人”的理想人格,认为要在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礼的规范。

在礼的内涵和外在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宁从质不从文,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并对子夏“礼后乎”(同上)的理解予以赞赏,认为礼的仁义之质在先,其内涵比表象更重要。

孔子在礼的变革上认为要坚持原则和大节,对有违原则的诸般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极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同时又认为在无关宏旨的小事上可以顺时从俗,所以他说: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罕》)程颐对此解释说:

“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

”(《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第六》)

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名分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又

提出了“正名”的治乱原则,认为“名失则愆”(《左传•哀

公十六年》),社会的混乱因于名实之乱,要用周礼之“名”来纠正混乱之“实”。

因此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并在齐景公问政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则,主张名实相符,循名责实。

从逻辑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对名言关系和名实关系的认识,可以视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又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八佾》),认为返于礼中便是仁,仁又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精神具体化和外在化,是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和目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言称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

又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认为如果不能好学深思,仁、智、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流于“六蔽”,告诫子路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一生更是好学不倦,自言: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孔子强调“多闻、多见”,他说: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多学而知,还要注意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强调说: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主张行事不凭主观臆测,不墨守成规,不片面武断,不自以为是。

这些道德修养的方法也包含了认识论的意义。

孔子在教育上坚持“诲人不倦”(《述而》),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他兴办私学,使得教育的范围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方面,“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述而》)。

其中道德品质教育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治学要首先立人,所以他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并教导学生修业进德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孔子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教导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并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精神,指出学习的规律,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

在教育中注重启发的作用,主张“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因材施教,并在“学”和“思”的关系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反对只思不学和学而不思。

这些思想即使现在看来,仍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

其哲学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出身于雅

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

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

其哲学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

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

他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

波兰思想家、天文学家,日心学说的创始人。

达尔文(CharlesDarwin,1809-1882)。

英国博物学家、思想家,进化论奠基人。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

英国思想家、哲学家。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

主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

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6—1274)。

意大利神学家、经院哲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