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8967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docx

高考命题点三文化常识题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

高考命题点三 文化常识题——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

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一、文化常识两种考查形式

题型一 依托文言文本考查

[说明] 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

1.(2018·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文中语境: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文中语境: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文中语境: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解析:

选C。

对于古代文化知识类题目,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

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

C.践:

踩,践踏。

阼:

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

“践阼”指古代帝王即位,并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2.(2018·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文中语境: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

3.(2018·高考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文中语境: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

“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文中语境: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

“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尹”是官的统称,“令尹”在春秋战国时相当于宰相,也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4.(2017·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

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

(文中语境: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B.三代:

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文中语境: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C.菽水:

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文中语境: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D.趋庭:

《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

选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题型二 创新考查方式

5.(2018·高考江苏卷)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解析:

选D。

①句,“乐手无踪”却有洞箫声,“盘丝任翻飞”,可知诗句说的是抖空竹。

②句,“好风相送上瑶台”,可知诗句说的是放风筝。

③句,“设机关”“仅存边角”,可知诗句说的是下围棋。

④句,“来”以为是“神女从云下”,“去”以为是“姮娥到月边”,可知诗句说的是荡秋千。

6.(2017·高考江苏卷)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D。

①“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

②“十年幕府”与杜甫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他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③从“狂”“杀”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联写的应是李白。

④“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命题特点]

由近几年高考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以及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

1.命题原则:

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兼顾较为生僻、不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中某些古代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

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

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

2.考查趋势:

随着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的不断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的类型,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语文素养的创新型古代文化常识题所取代,独立于文言文本之外、考法更灵活的命题趋势日益明显。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记牢,再结合语境就能轻松解答此类题目。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为例:

考查点

相关教材

首相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指南录后序》)

建储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有司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契丹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其他年份的题目虽然不是直接考查教材中的文化常识,但也有相关性,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阙”在古代可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可指代皇帝居处,借指朝廷;还可指宫殿,如《水调歌头》中的“不知天上宫阙”指的就是宫殿。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的“豪右”“顿首”“茂才”“京师”都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中的“陵寝”“株”“御名”对考生来说,也不算生疏。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以字行”涉及教材中的人物称谓。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的“京师”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二、回顾教材

(一)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御史:

                                    

答案:

1.侯、伯:

我国古代的爵位名。

2.执事: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3.左尹:

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都尉:

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名。

5.丞:

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左迁:

降低官职,即“降官”。

古代官位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7.御史:

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拓展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第1组]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  )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  )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  )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  )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  )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  )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

答案:

1.错(说反了) 2.对 3.对 4.错(说反了) 5.错(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 6.错(不一定是功臣,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评价或表扬性质的) 7.对 8.对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

11.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  )

12.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红大紫”“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  )

13.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  )

14.“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  )

15.“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

答案:

9.对 10.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 11.对 12.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13.对 14.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15.错(是指京官出京到地方就任)

(二)古代与礼仪、科举、制度、称谓等有关的名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

                                    

2.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足下:

                                    

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

                                    

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

                                    

5.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朕:

                                    

6.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结发:

                                    

7.乃设九宾礼于廷

九宾:

                                    

8.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

                                    

六艺:

                                    

9.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答案:

1.寡人:

这个称号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而自秦始皇开始,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2.足下:

是古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3.陛下:

对帝王的尊称。

“陛”,是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这里的“陛下”是台阶前面。

4.婚姻:

此处指儿女亲家。

5.朕:

先秦时,指我、我的。

自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6.结发:

①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②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代指结婚。

7.九宾:

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8.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六艺:

①六种技能:

礼、乐、射、御、书、数。

②六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

9.乞骸骨: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拓展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第1组]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

2.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

状元、榜眼、探花。

(  )

答案:

1.对 2.错(始于隋炀帝时期) 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 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 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 7.对 8.对

9.对

[第2组]

10.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  )

11.垂髫:

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

指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  )

12.及笄之年:

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  )

13.而立之年:

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

男子四十岁。

(  )

1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  )

1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  )

16.赐姓:

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  )

17.冠族:

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  )

18.象笏:

用大象的脚指甲做的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  )

答案:

10.错(名供长辈呼唤,字供晚辈或平辈呼唤) 11.对 12.对 13.对 14.错(士的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 15.对

16.错(一般是赐以国姓,不赐天子的姓氏) 17.错(冠族是指名门望族) 18.错(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第3组]

1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

20.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  )

21.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  )

22.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  )

23.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  )

24.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

25.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  )

26.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  )

27.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  )

答案:

19.错(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 20.错(体全为“牲”) 21.对

22.错(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23.对 24.错(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 25.错(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 26.对 27.错(是到泰山主持)

(三)古代与纪年、纪日、纪时、天文、地理、历法等有

关的名词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

                                    

2.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鸡鸣:

                                    

3.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六合:

                                    

4.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

                                    

5.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

                                    

6.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

                                    

7.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三辅:

                                    

8.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翼轸:

                                    

答案:

1.河北、河南: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2.鸡鸣:

时辰名,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点至3点。

3.六合:

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合,称为六合。

4.癸丑: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

5.赵惠文王十六年:

年次纪年法,以王公(赵惠文王)在位年数来纪年。

6.既望:

“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7.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称“辅”。

8.翼轸:

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

古为楚地的分野。

[拓展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第1组]

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  )

2.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

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  )

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

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  )

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

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

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  )

答案:

1.对 2.对 3.对 4.对 5.错(排最后的是猪) 6.错(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 7.错(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 8.对

[第2组]

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

1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  )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

16.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

答案:

9.对 10.对 11.对 12.对 13.错(中岳是嵩山) 14.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 15.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16.对 17.对

[第3组]

1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  )

19.社稷:

“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  )

20.旦日:

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

2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  )

2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  )

2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  )

2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  )

2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的尊敬。

(  )

2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  )

27.除夕,农历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