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8960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ocx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字数:

3679字号:

【大中小】

  〔摘要〕研究选取192名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和问卷测查,探讨了父母教育价值观和同伴关系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在四年级之后才有显著发展;女生合作水平高于男生,女女配对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女配对和男男配对;朋友间的合作水平高于陌生同伴;父母教育价值观中的好行为和关系性对合作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合作行为;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10-04

  

  一、问题提出

  

  合作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的行为。

合作行为作为儿童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其发生发展一直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极大关注。

  以往研究对影响儿童合作行为的内部因素和情境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对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同伴交往等研究尚不多见。

依据生态系统观,儿童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家庭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目前只有谢晓非等人(2000)探讨了家长的工作价值观与幼儿合作行为的关系,发现越重视经济利益或越有支配他人欲望的家长,孩子的合作倾向越低,而父母的审美价值与幼儿的合作倾向正相关。

他们同时发现合作行为在朋友之间出现的频率高于非朋友间。

据此我们认为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什么最重要,同样会影响儿童的合作行为,而且小学生应与幼儿一样,倾向于与好朋友合作。

  另外,以往研究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性别、性别配对的影响作用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也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大连市某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192名,其中二年级64人,男生37名,女生27名;四年级64人,男生31名,女生33人;六年级64人,男生30人,女生34人。

各年级被试平均年龄分别为8.29岁(SD=0.54),10.19岁(SD=0.38),12.30岁(SD=0.45)。

  被试的父母也为调查对象,填写父母教育价值观问卷,115位母亲、77位父亲参加了本次测查。

  

(二)研究工具

  1.合作行为实验

  借鉴李幼穗等人的实验范式,采用3×2×2(年级×性别×同伴关系)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年级、性别、同伴关系(好朋友、陌生同伴)为自变量,合作行为得分为应变量。

  

(1)实验材料

  9cm×5cm塑封卡片共8套,每套2张,一张正面印有字母C,另一张印有字母D,每张卡片背面印有游戏规则。

记录纸。

  

(2)实验过程

  在学生熟悉的教室内,16名被试,8名实验员,1名主试。

每两名被试背靠背坐在桌子的两边,实验员坐在桌子的一侧。

主试宣读指导语:

“今天我们来做个出卡片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每次游戏时两人各出一张卡片,如果两人都同时出C,则各得3分;如果一个出C,一个出D,则出C者得1分,出D者得4分;如果两人都出D,则两人都得0分。

游戏共进行10轮,结束后给得分前3名的同学或小组发奖品。

”确定被试听懂规则后开始游戏,实验员对本组两名学生的出牌进行记录,主试控制实验过程并保证被试没有信息交流。

  实验分为两种情境:

一种情境是两名被试是好朋友关系;另一种情境是两名被试来自不同班,彼此间不熟悉。

每种情境各进行6次实验。

  实验结束后根据游戏规则统计分数,发放奖品。

  (3)计分

  记录被试出C的次数,1次计1分,出C次数越多表明被试合作行为水平越高,同时分别记录被试单向出C和双向出C的频次,作为单向合作和双向合作的分数。

  2.父母教育价值观问卷

  该问卷由杨丽珠等人(2010)编制,包括独立性、坚韧性、好行为、知识性、关系性5个因素,共32题。

对问卷做主成分因子分析发现,5个因素可以解释77.54%的总变异,所有项目与原问卷的分类完全符合,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中各因素的Alpha系数在0.862到0.954之间,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方差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性别特点

  对合作行为总分进行年龄和性别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年级、性别被试合作行为总分的平均值(标准差)

  

  进一步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2,186)=5.377,P<0.01,事后检验(LSD)发现,二、四年级间差异不显著,二、六年级(MD=-0.891)和四、六年级(MD=-1.031)间差异显著,说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在二、四年级间发展不大,甚至略有下降,四年级之后才显著发展;性别主效应显著,F(1,186)=7.988,P<0.01,女生的合作行为平均分(6.04)高于男生(5.26)。

  实验过程中发现,在同伴提名选择好朋友进行游戏时,大部分被试选择了与自己同性别的同伴,因此我们继续考察不同性别组合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分别对合作行为总分、单向合作、双向合作进行3个组合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表2不同性别配对下合作行为的平均值(标准差)

  

  注:

﹡﹡p<0.01

  结果显示,合作行为总分、双向合作组间差异显著,分别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女女配对的合作行为总分显著高于男男配对、男女配对,女女配对的双向合作显著多于男男配对。

  

(二)同伴关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首先采用t检验分析好朋友或陌生同伴对合作行为总分、单向合作和双向合作的影响。

  表3不同同伴关系下合作行为的平均值(标准差)

  

  注:

﹡p<0.05

  结果表明,合作行为总分、双向合作在好朋友、陌生同伴间差异显著,小学生在与好朋友进行游戏时,合作行为水平更高,双方配合较默契。

  (三)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进行合作行为总分对父母教育价值观各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合作行为对父母教育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

﹡﹡p<0.01,﹡﹡﹡p<0.001

  回归分析表明,关系性、知识性和好行为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关系性和好行为对合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说明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关系性和好行为,能促进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发生,相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会降低其合作倾向。

  

  四、讨论

  

  

(一)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年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合作行为在小学阶段并不是简单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或减少,其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二、四年级间发展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四年级之后才显著发展,到六年级时达到高峰。

在学龄初期,随着生活环境的丰富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儿童的竞争意识和学业成就动机逐渐发展起来,且这阶段儿童还未突破“社会自我中心”,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较低,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只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及自身的利益,其竞争策略的发展要早于合作策略。

而到了五、六年级,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同伴交往的需求增大,为了被同伴接纳,个体必须减弱自利意图,趋向合作。

而且随着社会规范认知、心理理论等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合作策略在五年级发生转折,日趋多样和有效的合作策略直接促进了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发展。

当然,学校长期品德养成教育的积淀也使高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合作。

 在性别、性别配对差异上,发现女生的合作行为多于男生,女女合作水平高于男男合作,男女合作水平居中,这与赵俊茹的研究结果一致。

而张丽玲等人研究认为男男合作比率高于女女合作,男性比女性更具合作性。

出现这种差异除了受实验范式的影响,也与本研究中的任务目标结构更具竞争性有关。

以往研究已发现女孩有较强人际关系敏感性,更注重同伴的评价,因而更看重合作,而男孩更看重竞争,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因此,在面对“决策困境”时,男孩的竞争意识往往成为主导倾向,且坚信对方也有同样的想法,双方的消极期望直接导致男男配对合作水平最低,而女女配对的双方对彼此的期望更积极一些,可能会为得到均衡的得分而选择合作。

至于男女合作水平低于女女配对,可能与小学阶段男女儿童大多与同性别同伴交往,男女生间的信任程度不如女生间的高有关。

  

(二)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面对好朋友时合作倾向更高,双向合作频次也显著增多,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伴间的亲密关系,相互信任和依赖程度及情绪情感体验等。

小学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意愿、技巧及能力都不断提高,在高年级已形成稳定的友谊。

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社会技能,而且可以向儿童提供社会支持。

小学儿童出于对友谊关系的珍视,往往会采取各种办法促进友谊的发展,而相互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友谊的重要基础。

而且,伴随交往经验的增加,小学儿童的认知性、情感性观点采择能力不断发展,能够推测不同对象的思想和意图,理解他人的感觉或情绪。

朋友通过长时间相处,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信赖,易在较积极的合作预期下做出合作行为。

而在面对陌生同伴时,无法对对方的反应做出准确预期从而降低了合作倾向。

  另外,朋友间合作水平高也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传统观念认为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同甘共苦、不分彼此,这种观念在成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儿童,使儿童觉得好朋友之间进行合作是理所当然的。

而陌生同伴间缺乏亲密性,不合作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评价,因此合作行为总分及双向合作分数较低。

  (三)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育价值观反映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重心,包括生活、学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研究发现,父母注重孩子好行为和关系性的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高,相反,注重知识性的培养,儿童合作行为水平低。

  好行为指父母关注孩子良好品德的发展,具体包括孝顺、有礼貌、谦让等。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模仿榜样,同时其对孩子不断进行引导,使儿童较早习得了社会道德规范,并在遵守这些规范时获得了正向的社会反馈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儿童的好行为,而这种行为倾向泛化到同伴交往过程中就表现为更易合作。

  关系性指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父母帮助孩子理解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同时提供较多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技巧,在儿童出现人际冲突时能协助分析和解决,这既能提高孩子的交往意愿和技巧,也能增加其良好的人际交往经验,形成对友谊的重视。

这种重视在同伴交往中就表现为注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在面对需竞争的情境时,能根据任务目标和对象灵活地作出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别人的选择,从而达到维持人际和谐,避免同伴排斥的目的。

  而知识性主要指父母强调孩子的学业进取。

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使孩子具有较强的竞争心理和成就动机,形成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在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竞争的情境下,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策略使自己获胜。

另外,较少的业余活动时间使孩子的视野和交往范围过于狭窄,同伴交往经验较少而不易信任同伴,因此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其他活动中都喜欢“单打独斗”,较少做出合作行为。

  研究中还发现,注重知识性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父母没有稳定的职业,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或个体户等,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尤其注重孩子的知识性,希望孩子通过学业出人头地。

而父母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如公务员、医生等,年收入又高的家庭,更注重孩子好行为和关系性的培养,期望孩子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健康的人格及心态。

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家长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而教育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其发挥作用要通过父母具体的教养方式来实现。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必要的。

(稿件编号:

100826003)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5.

  [2]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117~121.

  [3]谢晓非,孔瑞芬,陈曦,阎学煌.儿童(下转第15页)(上接第12页)合作倾向与家长价值观[J].心理科学,2000,23(6):

699~702.

  [4]黄馨贤.高雄都会区教育价值观之文化生态研究[D].高雄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赵俊茹,李幼穗.交流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

545~546.

  [6]张丽玲.两难问题与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25~29.

  [7]JacksonM,TisakMS.IsPro-socialBehaviorAGoodThingDevelopmentalChangesinChildren’sEvaluationsofHelping,Sharing,Cooperating,andComforting[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1,19:

349~367.

  [8]李晓东.关于目标结构对6~9岁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1,

(2):

33~37.

  [9]庞维国,程学超.9~16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

31~35.

  [10]张丽玲.儿童合作行为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0,1

(1):

12~16.

  [11]张丽玲,鲁丽,李金香.儿童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4):

30~33.

  [12]苏红,李艳华,任永梅.关于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

76~7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BBA080048。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16029)

  编辑/于洪终校/何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