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8677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docx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

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

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彭明盛

《人民日报》(2010年06月03日21版)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五千年的人类历史,就是我们的地球逐渐城市化的过程。

今天,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

如果在100年前从卫星轨道上俯瞰地球,我们只会看到16个百万以上人口汇集的地区灯火闪烁,包括上海和北京。

现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们能够看到45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这些城市,就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的中心。

  人类在2007年跨过了一个巨大的门槛。

在这一年,人类城市人口第一次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70%。

这意味着,每一年地球上都会增加7个纽约。

  对于这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过程,我们应当感到骄傲。

它体现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但是城市化也给地球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紧迫感,每一位有识之士都有着深刻的感受。

 

  最近10年中,这种紧迫感更为强烈,我相信大家都清楚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全球化。

在21世纪之初,一系列问题都可溯源至全球化这一宏观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围绕能源的环境和地缘政治问题;全球食品和药物供应链的脆弱性;以“9·11”事件为代表的安全问题;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及其后续效应。

这些事实提醒我们,在当前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我们是相互联系的,但仅仅相互联系还不够。

  世界将继续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小,越来越普遍联系在一起。

而且,还有一个趋势已经初显,虽然距离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趋势的意义和潜力十分重大: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

  所谓“智慧”,并不只是一个隐喻的说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现象。

新的智能正逐步融入世界的具体运作——比如研发、制造、购买和销售实体物品的系统和流程,执行服务的系统和流程,人员流动、货币流通,石油、水、电资源的流动,数十亿人的工作生活,可谓无所不包。

    

  智慧正在融入世界运行之道

  首先,我们的世界日益可感知可度量,我们称之为感知化。

  60年前研究出来的晶体管,是数字时代的基本构件。

当今,人均拥有晶体管数量将近10亿个,每个成本不过千万分之一美分。

手机用户超过40亿人,全球生产的RFID标签数量达到300亿个。

  这些芯片、传感器和设备越来越精密,成本却越来越低,因此,我们第一次可以将它们大规模投入到全球自然和人造系统当中,实现实时感知,推动业务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我们的世界日益互联互通,我们称之为物联化。

  很快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将达到20亿。

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物联化的世界里,各个系统和物体可以相互“交流”。

  计算能力现在正被应用于计算机之外。

事实上,计算能力几乎无所不在——任何人、任何物体、任何流程或是任何服务,在任何规模的机构中,都能实现数字感知和网络互联。

想象一下1万亿物体相互联系并互可感知的前景——车辆、家电、摄像头、道路、管道,甚至应用到医药和畜牧业。

再想一下这一切互动所产生的信息量,将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所有一切都更加智能,我们称之为智能化。

  新的计算模式可以控制大量的终端用户设备、传感器、作用器,并将它们联系到强大的后台系统上。

再辅之以诸如超级计算机的先进计算能力,以及配合“云计算”的新计算模式,众多数据得以转换成信息。

  这些信息又可以被转化为行动,提高系统、流程和基础设施的效率、生产力和反应速度——总而言之,使系统更有智慧。

  城市:

系统之系统

  所有这些变化都会集中在城市中呈现出来。

让我们想想当今城市运行的关键系统:

  先看看交通。

大量的预测表明,不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的城市,交通堵塞会耗费掉GDP的1%到3%。

开支已经很高,而且未来还将不断升高。

新兴市场——比如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城市中车辆占有率直线上升。

如果这一比率达到国际经合组织国家的水平,也就是75%至90%的车辆占有率,会出现什么情况?

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压力?

  能源、电力和水资源也是一样。

城市排出全球大多数二氧化碳,城市生活用水占到本国生活用水的60%。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领导者如何确保城市中有持续的水资源和能源供给,同时还要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思考一下:

亚洲城市居民中,超过50%的人喝不上直饮水。

  医疗: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医疗体系的财政持续性逐渐到达极限。

但是有的城市在提供相同水平的医疗救治时,开支明显小于其他城市。

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教育:

在发达国家,根据国际经合组织一项调查,1995至2004年间,教育成本上涨了42%。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成本还很低,但是这一情形不会持续很久。

初级教育的公共支出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教育支出占到国民收入的比例不到6%。

未来这一支出将会只增不减。

  公共安全:

安全是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城市创造工作机会、吸引投资和人才的重要条件。

好消息是公共安全不再注定是败局。

纽约和其他城市正使用高级数字分析等手段使犯罪率以前所未有的幅度骤减。

  公共服务:

高效率的政府服务对于公民和企业都极为重要。

据估计,行政管理成本下降25%。

比如减少填表的时间,意味着节省的支出相当于GDP的1.5%。

  而且,上述的所有问题,教育、安全、医疗、创造具有吸引力的高效商务环境、确保交通工具和行人的顺利流动,等等,已经随着全球经济下滑而变得更具有挑战性。

  面对挑战,我们也看到希望——新的模式已经出现。

这种新模式为各方都带来了新的选择,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可以思考新的应对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审时度势。

全球特别需要关注中国的发展。

2010年的世博会和上海应当成为全球城市和国家发展的一剂强心针。

  第二,我们应当投资未来。

在这样的时刻,踯躅不前就过于短视了,我们不能总是亡羊补牢,应该未雨绸缪。

如果您是企业领导,您不能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和精简运营。

您需要拥有长远目光,为未来的重大增长机遇做好准备。

如果您是政府领导,您必须为未来提前布局。

甚至,如果您是一位非政府组织的领导,或是某一地方社区的领导,您也需要思考:

正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型全球模式,对我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会有何种影响。

  全球各国如果以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保护主义是退回到过去,而不能走向一个物联化和智能化的未来。

城市是全球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保护主义只会给城市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这不是一个关于政治体系或是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当前所处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将决定如何进行下一步投入,如何建设世界的未来。

  这一时刻不会停滞不前,此后将会分出赢家和输家。

这里,我们见证了上海正在大力推进达到制胜的战略。

  对于我们大家而言,好消息是我们已经具备了技术和政治上的潜力,能够将城市变得更有智慧、更加繁荣,从而获得更大发展。

 

  领导者正在铺设智慧之路

  显而易见,目光长远的领导者正抓住机遇、采取行动。

我们来看看一些正在进行的实践:

  能源领域:

马耳他是一个岛国,它正在建立全球第一个全国性的智慧电网,同时还能监控本国的水系统。

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展开了为期10年的智能电网工程。

  金融领域:

印度小额信贷银行Grameen Koota采用开源银行平台,以几乎实时的方式精确记录信息,因此能够预测资本需求,扩展小额信贷业务、保险客户数量和其他银行功能;通过上述能力,银行吸纳的低收入客户数量从7万人发展到35万人。

  医疗领域:

广东中医院建立起智能电子病历系统,融汇中医和西医治疗手段,使得系统可以处理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医疗术语,将不同格式、术语或语言的病历转化成单一标准化病历。

由此,医院的各个总部之间、总部和四个分支机构之间,都可以共享复杂的关键信息,这提高了病人看护、诊断和治疗水平。

下一步,该医院将可以运用深入分析能力,实现全球领域的前沿医疗研究。

  交通领域:

全球各个城市正大力投入建设智慧的交通。

智能交通卡系统使得新加坡陆地交通管理局能够设计出优化的路线和日程,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将过路费漏缴率降低了80%,并使陆地交通管理局的绩效翻了一番,实现每天车费交易达到2000万次。

在中国,IBM建立起全球铁路创新中心,引入全球行业领袖和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协作建设智慧的铁路系统。

  教育领域:

中国教育部启动开源的“蓝天”电子学习平台,这一平台的访问量飞速增加,加快了知识共享的速度。

自2006年7月以来,已有超过78万名中国师生使用这一平台。

  水资源管理:

IBM正帮助日本福冈区水务局,在日本的八个城市为更多用户提供可用水,并改善水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南非正在部署智慧的石油开发、越南和泰国正在进行智慧的食品项目,而中国台湾正在建设智慧的税收系统。

  领导力是关键

  实现智慧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领导力。

对于在构建智慧城市过程中产生的对于管理者和领导力的挑战,我想说四点。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标准。

当然,标准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我们不仅要建立技术标准,还要建立新的全球贸易政策标准、知识产权标准等等。

但是,当我们将城市视为“系统之系统”,我们就会意识到标准的问题极为复杂和具体。

这里的标准关系到系统中的各个接口。

在系统中,接口的兼容性非常关键,并不是把物件堆在一起就能生成系统。

要建立一个真正的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

我们需要在交通系统和能源系统之间建立标准化的接口,在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之间建立标准接口,在水利、交通、商贸、公共安全和政府服务等系统之间建立接口。

  当然,任何系统的标准化也都有个限度。

尤其是一个以人为关键要素的系统,更是如此。

但是,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就必须提高接口的标准化程度。

  其次,不论是一个组织、一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都必须鼓励更加开放和更加创新,而不是阻碍开放和创新。

对于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城市是创新的首要发源地。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刚刚完成了一项优秀的研究,揭示了城市对于新型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证明了城市是人类经验和创造力的熔炉。

  事实上,未来城市设计的真正着眼点就在于释放人类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做到这一点:

开放协作,技能开发,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等等。

  第三,建设智慧城市,会对一些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伦敦、芝加哥、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等地的摄像头,使得警方和其他应急反应部门更快更精确获得报警信息,从而挽救生命。

但是有的市民表达了不安情绪。

谁掌握所有这些数据?

他们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我能信任他们吗?

数据安全吗?

还有其他类似的安全顾虑。

现在,很多公司和政府都为智慧基础设施带来的竞争力,以及经济与环境发展优势感到欢欣鼓舞——智慧的基础设施包括智慧的电网、智慧的铁路、智慧的排水系统、智慧的建筑等。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度和可靠性就像一个网络页面那样脆弱?

  这些重要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所有相关方进行认真思考。

我们需要建立的不只是技术和业务系统。

我们必须建立起能够代表各个方面的社会结构。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协作。

  这不仅仅是类似于公私部门协作的一套方案。

这套方案具有多个方向、多个相关方面,并且是真正全球化的。

我刚才提到的这些系统,没有一个是单一实体或决策方的责任。

他们都涉及到业界、政府和社区,涉及整个社会。

这就需要新的协作模式。

比如,IBM、沈阳市和东北大学携手合作,建立起一个“联合实验室”——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用于开发技术解决方案,让城市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碳排放,并为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创建健康的环境。

  最后,对于协作的紧迫需求还在于建立新型领导力。

  我们对于领导力的传统看法是,领导者应当具有超人般的远见和意志,领导者应当能够预见未来,对于前景和危险指挥若定,追随者心悦诚服或备受鼓舞。

而当前的现实却错综复杂,世界是建立在各个系统之上的一整套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领导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

  更多情况下,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需要关注这些多层次生态系统所传达的信息。

领导者将更多地以施加影响来进行管理。

在如此动态和复杂的环境下,领导者必须了解现实,引导发展。

我们需要建立具有包容性、协作性和透明度的管理体系架构。

  共建智慧的地球

  城市化是地球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发展之一,这一发展如此重大,以至于“从太空就能看见”。

这些明亮的城市之光,为我们塑造世界的运行方式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闪亮的前景。

  我,作为人类的一员,感到充满希望,认为我们最终能够取得胜利。

  最重要的是,发生真正变革的关键和前提条件现在都已经具备:

人们希望变革。

不论是在董事会,在内阁办公室,还是在餐厅饭桌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渴求全新的方式。

  然而,这一充满机遇的时刻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回首以往,当变革的机遇稍纵即逝,当一切回归“常态”——我们难道不是空留感叹,希望自己当初再大胆一点、再主动一点、再迅速一点、再走远一点?

  出现断层的时代,对于具有勇气和远见的人来说,是机遇期。

请记住,在未来几年中,在这个舞台上,高下将见端倪,某些公司、行业和城市将脱颖而出。

在这个舞台上,也将涌现一批领导人物。

成功之道不是在风暴中幸存,而是改变游戏的规则。

  很明确的一点是,世界将继续变得更小、更平、更智慧。

我们正在进入全球整合的时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智慧的经济、智慧的社会和智慧的地球的时代。

如果我们抓住机遇,迅速行动,我们也就抓住了对未来的承诺。

行动的时机就在当下。

行动的地点就在我们的城市。

行动的方式就是协作。

  让我们一起努力。

看《三国》 说选才(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2010年06月03日 04版)

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

“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

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

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

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

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

“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

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

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

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

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

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

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

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

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

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几度问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触及的正是人才战略的要害问题。

  日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明确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说明人才战略思维已经是一种国家意识,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必备素质。

 

  眼下,树立人才战略思维,要搞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培养、启用、考核、奖罚的人才制度等;更要推进观念转变。

一般来说,选人用人,易犯两大通病,一是“近视”,眼睛总在身边扫来扫去,视野不够开阔;二是“下视”,目光不喜欢往上看,优秀拔尖的总觉得不顺眼,不好把握。

武大郎开店挑矮个,“白衣秀士”入伙选庸才,这里边,有私心、私利的桎梏,也有人才观念上的封闭短视、陈旧落后等问题。

  “天下未尝无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

用好用活人才,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高瞻远瞩的卓识,天下为公的觉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广纳群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