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寒假作业答案参考科学篇语文.docx
《初一寒假作业答案参考科学篇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寒假作业答案参考科学篇语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寒假作业答案参考科学篇语文
初一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科学篇
?
《科学》寒假作业
初一寒假作业答案
初一寒假作业答案:
数学篇初一寒假作业答案:
数学篇初一寒假作业答案:
英语篇初一寒假作业答案:
科学篇
一:
活动作业:
1、金鱼为什么能自由沉浮于水中?
答:
因为鱼具有两侧扁平、前后呈流线型的体型,适宜在水中作穿行运动。
更重要的是它体内有一只充满气体的囊状鳔,它是鱼在水中升浮沉潜的主要调节器官。
鳔内的气体,除了在头部浮出水面时通过气道直接吸进外,在水中也可以靠鳃瓣中丰富的红血球来摄取溶解于水中的气体。
鱼主要是靠鳔内充气多少来调整它在水中的位置的。
鱼在不同浓度的水里,通过鳔内气体容量变化来使身体的比重和周围水域的比重相等,以便保持住它在该水层中稳定不动的姿态。
如果游向深处,则从鳔内放出一部分气体使身体重加大以适应新的水层的压力。
另外,它身上的鳍,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鱼的背鳍和腹部后面的臀鳍,是用来防止向两面侧倒和摇晃的,还有腹部前方的一对胸鳍的划动,也使其能保持住在水中稳定的状态。
它尾部强有力的运动以及从嘴里吞进而后由鳃盖缝隙喷射出来的水产生的反作用力也是它在水中能够迅速沉浮有一种主要原因。
2、生鸡蛋怎样才能浮于水面?
实验目的:
证明盐可以使生鸡蛋上浮。
实验材料:
生鸡蛋、清水、一勺盐、一只碗、尺子。
实验过程:
1.先在一只口径为12厘米的碗中盛满水。
2.将生鸡蛋完全浸没于碗中。
3.用尺子测量碗的高度,大约为5厘米。
4.取出一勺盐均匀撒在碗里。
5.然后不一会儿生鸡蛋就浮起了大约3~4厘米的样子。
实验结果:
证明盐具有浮力,且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所以使东西浮起。
3、世界上为什么没有相同的指纹?
自己两个拇指和两个中指的指纹:
比较结果是四根手指头的指纹都不相同。
解释:
因为指纹分析法将指纹分为三大类型,九种形态。
一般,指纹分为弓形纹(弧形纹、帐形纹)、箕形纹(左箕、右箕)、斗形纹和杂形纹等。
而根据自由组合规律,世界上是没有相同的两个指纹的。
而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自由组合规律在理论上的意义是:
能够解释为什么自然界的生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
例如人的指纹,在全世界就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
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有生殖繁衍中,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后代。
4.关于脉搏跳动的实验记录。
我估计脉搏跳动一下,比一秒钟要短,差不多0.6~0.7秒的样子。
用秒表实测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80次
计算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时间为:
大约是平均0.85秒一次。
妈妈的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75次
爸爸的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88次
列式计算:
妈妈平均每跳动一下所需的时间:
平均0.8秒一次。
爸爸平均每跳动一下所需的时间:
平均0.68秒一次。
实验证明了,每个人的脉搏跳动次数都是不相同的。
即使是自己,每一个阶段,例如运动后、睡觉醒来等情况,脉搏跳动也是不同的。
5、硬纸片与地面平行,并从一定高度下落,其间硬纸片的运动记录。
我想应该是这样运动的:
一般是按照平行就会平行下落,垂直也是相对应地下落,有可能其间会有一点摇摆的样子。
实验记录:
我用一张宽17厘米,长约25厘米的硬纸板进行实验。
从1.60的空中放手,观察纸板的运动。
平行下落过程中,我观察到的现象:
呈180度旋转之后落地。
垂直下落过程中,我观察到的现象:
直线向下落地。
硬纸片下落情况可能与这些情况有关:
我认为可能与风速风向有关,或者是空气的流动阻力。
6、从上午8:
00至下午6:
00为止的温度变化测量情况,每隔两个小时的记录。
时间8:
0010:
0012:
0014:
0016:
0018:
00
温度32度38度40度41度37度35度
7、对"蚂蚁会游泳吗?
"的课题研究。
实验目的:
证明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实验猜想:
蚂蚁是不会游泳的。
实验材料:
一个玻璃缸、一只蚂蚁。
实验过程:
1.准备一水缸的水。
2.将蚂蚁放进水中。
3.观察蚂蚁的动态。
实验记录:
把蚂蚁放进水中,我看见它的触角和四肢在动,但是挣扎了大概15秒的样子就不再动了。
从网上查到:
蚂蚁是凭借腿上的毛和水面的张力可以停留在水面一段时间。
可是如果用手破坏蚂蚁的张力,那蚂蚁就淹死了。
实验结果:
蚂蚁只能在水中保持平衡而已,时间长了还是会淹死的。
8、月相变化的记录。
农历日期
观察时间
天空中的位置
月相变化图
9、太阳升起位置的和时间的改变观察。
通过一天的观察,我发现:
假设天空是一个半圆,地平线是它的直径.则,早晨八点整,太阳的所处位置在二分之一半圆的四分之一处.十点整,太阳所处的位置
二:
查阅作业
1、人类探究宇宙的大致历程。
天文学摆脱托勒玫的"地心"宇宙体系,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是表现得最为惊心动魄。
斗争的焦点,是"天动"还是"地动"。
一个观点是:
托勒玫主张"天动"。
他的"地心"宇宙体系认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行星以及整个恒星天穹都围绕大地作昼夜旋转。
这样一个宇宙体系结构,既符合人们的直觉,又符合基督教"人类中心"的教义,成为中世纪欧洲维护神权统治的理论支柱。
另一个观点:
哥白尼主张"地动"。
他的"日心"宇宙体系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是不断自转并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
它推翻了延袭一千多年来地球中心和地球不动的谬见,与这个谬说连在一起的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与之发生动摇。
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天文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在历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斗争历程中波澜起伏,人才辈出,它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这样几个人:
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
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积近四十年的探索和观测,首创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宇宙体系,迈出人类认识宇宙历程上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向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最敏感的这个问题上首先发难。
他那不朽巨著《天体运动》的出版,被人们称之为:
"给神学写了挑战书"。
布鲁诺勇敢地叛逆宗教,一火焰般的热情宣传哥白尼学说,大胆提出宇宙无限论,最后以身殉难,宁愿受火刑,也决不向教会屈服。
第谷在没有望远镜的条件下以非凡的技巧,长期对行星的位置进行了准确测定;开普勒则以惊人毅力对第谷的观测数据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严密分析。
如同现代科学家们总希望用简单数学定律解释实验定律一样,开普勒把第谷的庞大数据融合成三条简单的行星运动定律,大大修正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
开普勒证明,哥白尼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是正确的;同时他发现,哥白尼认为行星沿圆形轨道匀速运行是错的。
他被后学者尊称为"天空立法者"。
伽利略是实验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他首创了动力学,促成天文学发生根本的进展;他又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人,获得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因而得到"天空的哥伦布"的美誉。
他观测金星的位相变化和木卫星饶行,这两项发现直观证实了"日心"系列的正确性。
伽利略因他的成就而遭到天主教的残酷迫害。
尽管他晚年在教会的淫威下被迫声称放弃哥白尼学说,但从严森的宗教法庭上还是传出激励人心的战斗口号--"地球仍在转动!
"最后,牛顿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上的发现汇集起来,加上他自己在数学和力学上的创见,概括成一个迄今仍站得住脚的经典力学体系,运用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极其广泛的自然现象,从天体运行,潮汐涨落到物体坠地,作出统一的解释,成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2、当宇宙飞船完成任务返回地球时,面临着进入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的现象,宇宙飞船设计者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
研究表明,当宇宙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达到3倍声速时,其前端温度可达330℃;当飞行速度为6倍声速时,可达1480℃。
宇宙飞行器邀游太空归来,到达离地面60~70千米时,速度仍然保持在声速的20多倍,温度在10000℃以上,这样的高温足以把航天器化作一团烈火。
高速导致高温,这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人们把这种障碍称为热障。
而陨石穿越太空到达地球的神奇经历给了科学家们以特殊的启迪。
分析陨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现,陨石表面虽然已经熔融,但内部的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这说明陨石在下落过程中,表面因摩擦生热达到几千度高温而熔融,但由于穿过大气层的时间很短,热量来不及传到陨石内部。
于是科学家就想出了给航天器的表面覆盖上一层特种陶瓷,这种陶瓷耐高温、隔热、有很好的机械性能,可以把摩擦产生的热量消耗在烧蚀材料的熔触、气化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中,从而使宇宙飞船能够成功返回陆地。
3、桃子、苹果、丝瓜、黄瓜等都是生长在地上的,那有没有生长在地下的果实呢?
答:
花生就是花开在地面而果实结在地下的。
根据品种的不同,花生的生长周期大概需要4~5个月。
花生是一种固氮植物,它能从空气中吸收氮气并提供给植物及土壤丰富的营养。
花生生长在亚洲、非洲、澳洲及南北美洲。
印度和中国的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美国的花生种植面积为世界的3%左右,但由于其较高的单产,美国的产量约为世界花生产量的10%。
其它种植花生的国家包括塞内加尔,苏丹,巴西,阿根廷,南非,以色列,马拉维,和尼日利亚等。
研究表明花生起源于约3500年前的现在是巴西或秘鲁的位置,最早的用途是猪饲料。
而作为人类真正开始食用是在美国内战时,为南北方的士兵提供食物。
乔治·华盛顿·卡尔文博士被许多人尊称为花生之父。
在1903年,他开始研究花生,最终发现花生的300多种用途,包括用做奶酪,调味剂,干辣椒酱,漂白剂和冰激凌等。
他还建议农民交替种植棉花和花生,从而提高了单产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三、自由选择课题完成
寒假里我去了印尼的巴厘岛,听说两三年前那里曾发生过海啸,于是就想研究一下这个自然现象。
通过上网查找找到12月26日的印尼海底地震的原因: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等三大板块互相碰撞的结果所造成的海啸波,影响到整个印度洋沿海地区目前已造成十五万多人的死亡和数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而印尼海啸发生是这样的:
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了大海啸,一时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房屋倒塌,惨不忍睹,旅游天堂胜地顿成地域鬼门关,日月为之晦暗,全球为之动容。
印度尼西亚当地时间19日下午5点55分再次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
据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说,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位于南纬9.41度,东经107.19度。
印尼的中爪哇省、东爪哇省及首都雅加达都有明显震感。
地震发生时,雅加达高层建筑物中的居民纷纷惊慌地跑出户外。
地震引发的海啸在3点30分左右到达西爪哇省尖米士县的庞岸达兰海岸和打横县的芝帕图贾海岸,中爪哇省凯布门县的阿亚和博达纳汗海岸也出现了较小的海啸。
据印尼安塔拉通讯社和当地电视台报道,在庞岸达兰海岸,3至4米高的海浪冲向陆地最远达两公里。
沿岸一批饭店和房屋被毁坏,400多艘船只被冲走。
据一个名为"德帝克"的印尼文网站报道,受灾地区已经发现了80具遇难者的尸体,随着搜寻工作的展开,死亡人数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
印尼人民福利统筹部的官员说,苏西洛总统已下令地方政府采取措施,疏散居民,安葬遇难者,并准备应对出现更大的人员伤亡情况。
印尼地处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
2019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
今年5月27日,日惹和中爪哇省部分地区发生的5.9级地震造成了6000余人死亡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海啸的形成原因一般为:
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体的影响。
通常,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而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海啸发生时的现象:
激起的海浪可高达10多米以至几十米不等,一般的奔腾运行时速为800公里至1000公里左右,这种海浪可绵延几百公里的距离,甚至深达几千米的海洋底部。
破坏性的海啸一般在地震构造运动出现垂直断层,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很小,当受到地震能量的作用,水体只能以同等规模的波动形式把能量传递出去。
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这时可能出现10-20米以上波高的海啸。
在滨海区域,海啸波使海水陡涨,犹如水墙,并伴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农田村庄,然后海水又迅速退去;或先退后涨。
这样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但也并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发海啸,能引发海啸的必须是有垂直运动的逆冲构造型海底地震,而且其震级必须是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为小于20--50公里。
据统计,海洋里发生过的大地震能造成海啸的大约只占百分之四。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