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567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docx

《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docx

分析

课题:

连加连减

教学要求与策略方法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策略与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连加、连减的课件小棒三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二、探究体验

1、学习连加

师:

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原来。

先。

又。

板书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是什么意思?

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2+3=6

先用一只手遮住+3,让学生算1+2=3(板书3),再用手遮住1+2,提示用3+3=6(板书6)。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

板书:

连加

2、学习连减

师:

出示课件(飞机图),让学生看图上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们看看图吧。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自主说话。

(原来。

先。

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架?

”这个问题加以解决。

使学生明确:

先飞了1架用减法,又飞了2架还是用减法。

教师根绝学生的汇报适时板书:

连减5-1-2=2(自主探索连减两次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归纳小结

象这样用三个数(有时更多)连着相加或者连着相减的计算方法就是连加和连减。

4、完成72页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让学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图片摆一摆,得出结果后,再填数。

三、巩固应用

1、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板书设计:

连加:

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1+2+3=6(只)

连减:

还剩几架?

5-1-2=2(架)

设计意图:

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通过自主练习,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本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去爷爷家喂小鸡的情境。

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

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播放完课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在白纸上画出连加算式的含义,让学生静态领会连加的意义。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

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中间和右边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边和右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

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在说“8-2-2=4时”,他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

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上的提问能力

  小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思维越来越开阔,在学习中开始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成分,要使学生有所创新,就要培养学生数学课上的提问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养成教育的重要体现。

  我在数学课上发现,如果老师讲的太多,有些学生不是不想接受,因为理解能力慢,总是跟不上节拍。

老师说不懂的可以问,可就有的学生不喜欢问。

还抱着:

不懂就不懂吧,作业抄就行了,管他呢?

这样的心态上课。

长此以往,怎么可能学到东西呢?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着力点。

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始进行。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

如何才能让他们顺利地学会提问,让他们的提问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呢?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动态演示,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

  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个一个依次呈现,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而动态的演示,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时:

首先出现一个操场,伴随着一阵欢笑,从教室里走出来2个小朋友,老师发问:

“你看到了什么?

”然后告诉学生:

你发现的“操场上来了2个小朋友”就是一个数学信息,并将这个信息板书出来。

接着课件继续演示,又从教室里走出3个小朋友,老师提问:

“你又看到了什么?

”仍然告诉学生:

你所发现的“又来了3人”也是一个数学信息,将这两个数学信息板书在一起,现在你能不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想法:

“教室里还有多少人呢?

”“操场上共有多少人?

”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要知道“教室里还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必须到教室里去好好数一数才能得到答案,由这两个信息是不可能知道的。

“操场上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前面两个信息计算出来,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后就要像这样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计算出提出的数学问题。

接着老师还让学生将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连起来反复说一说,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小故事”。

在数学小故事的叙说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区别。

二、动中有静,让学生捕捉数学信息,体会数学问题。

  学生知道一个“数学小故事”至少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之后,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学生对动态演示的依赖,采用动中有静的方式,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而在教学减法时还是利用CAI课件色彩缤纷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

一个手持4个不同颜色气球的孩子,只听几声脆响,一不小心孩子手上的气球飞走了1个,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手上还剩3个气球。

与第一层次相比,动画情境的设计不再采用单个片段逐一出现的方式,提示性也没有那么明显了,“手持4个气球”这一元素更接近于静态的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捕捉信息的难度相应也就提高了。

此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场面说出一个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的“数学小故事”。

有了前面第一个“数学小故事”一个信息一个信息慢慢呈现作基础,学生初步知道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涵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小伙伴互相说说,居然编出了2个不同的“数学小故事”:

“我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几个呢?

”“小明有4个气球,飞走了一些,还剩3个,飞走了几个呢?

”这两个“小故事”里分明包含着两个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体会。

三、利用教材,让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引发数学问题。

  经历了CAI课件动态演示和动静结合的问题情境呈现过程之后,学生对“数学小故事”的结构已经了然于心。

我考虑此时若继续采用多媒体教学已属多余,不免陷入滥用课件的嫌疑,而应当打开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从纯静态的问题情境中来提取数学信息,并引发数学问题。

我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见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静态的问题情境,我采取分步引导的方式,“扶”着学生学会看图提问,让学生先独立看明白画面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再边观察边思考:

从这个情境图中,你能找到哪两个数学信息?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谁能把这个“数学小故事”完整地用三句话说一说?

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另一幅情境图[见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这是学生第二次看图了,我不再过多地给予提示,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

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积极理解图意,敏锐地提取信息,形成完整结构的数学问题。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挖掘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学生能从教材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后,我开始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不仅在我们的课本上有数学问题,其实在你我的身边,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家里……到处都藏着数学问题呢!

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用‘数学小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听吗?

”激励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静态的书本拓展到动态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述四个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呈现由动态—静态—动态,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由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游刃有余,数学思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稳步上升的过程。

 

《连加连减》研讨记录

杨会静:

在读图意时,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左春红:

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朱秀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着力点。

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始进行。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

朱向京: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韩奎顺:

激励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静态的书本拓展到动态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