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221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docx

广东深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1-19题,共90分,第Ⅱ卷为20题,共60分。

全卷共计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Ⅰ卷、第Ⅱ卷均完成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纸收回。

第Ⅰ卷(本卷共计90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

B.学不可以已已:

停止

C.吾尝终日而思矣尝:

尝试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

超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C项中“尝”,应该解释为“曾经”。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铸以为金人十二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例句是与C项是定语后置句。

B项,状语后置句;项,宾语前置句。

点睛:

宾语前置(可以这样理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硕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鸿门宴》: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

“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3.下列古今异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眉巅古义:

可以凭借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义:

思春之心

C.才能不及中人古义:

一般人

D.小学而大遗古义:

小的方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

题目中句子都出自课内,这也考查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首先浏览选项,B项,解释错误,“春心”指为春景触起的心情,也指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在此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4.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有席卷天下,包卷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

D.内立法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

选项中,例句与D项,都是名作状;A项,.名做动;B项,名作动;C项,使动用法。

点睛: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

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末期,养“士”之风盛行。

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B.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苏轼评价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D.“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

古代以五百户为“党”。

“庠”是设在党中的学校。

“序”是设在遂中的学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中A项,表述错误。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所以后人尊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举重若轻:

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

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

光怪陆离:

光怪:

奇异的光彩;陆离:

色彩繁杂。

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改换门庭:

(1)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

(2)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并行不悖(bèi)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

空谷足音: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奉为圭臬:

尊崇信奉某些人;某些事物或言论;并且作为必须遵守的准则。

圭:

测日影的仪器。

臬:

圭上南北两端的标杆.圭臬:

比喻标准或法则。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如“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改换门庭”有两个意思:

(1)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

(2)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要根据语境进行选择。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另外题中给出6个句子,要求选出3个使用正确的词语,容量有了变化,难度稍大。

也可以采用排除法。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频发爆破事故,广电总局要求从事影视烟火爆破特效作业的单位和相关人员严格筛选,实行资格准入制度。

B.通过警媒密切合作,省公安厅、武汉市公安局在江夏区藏龙岛一栋乡村别墅中,将一伙正非法准备进行肾脏移植手术的团伙一网打尽。

C.如果长期玩手机、用电脑打字,拇指和手腕活动频繁,控制拇指活动的肌腱桡骨茎突部的腱鞘内反复摩擦,就会产生炎症反应、局部水肿和纤维化。

D.醉驾司机文化程度与守法自觉性、安全意识不成正比。

来自武汉交管部门的数据显示,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成分残缺。

应在“从事……”前补上“有关部门对”;B项,语序不当。

“正非法准备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应为“正准备进行非法肾脏移植手术”;D项,不合逻辑。

“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分类不当。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D.⑤②③⑥④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②④句谈算盘的结构特点,⑥③谈珠算口诀,①⑤小结上文。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古文与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

“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B.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9.D10.D11.A

12.

(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

(岂、弗胜、龃龉)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啖、囊示、即)

【解析】

9.试题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

排除A、c两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案为D。

点睛: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0.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

题中D项,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

11.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题中A项,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故错误。

点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

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2.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文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析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句式,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题中

(1)“弗”“龃龉”“安”;

(2)“啖”“囊示”“进之于朝”。

点睛: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

首览全文,掌握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词句难解,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领会语意。

翻译整句,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

‚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

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

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

‛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

“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

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

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

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

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

”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

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

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之后就死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大瘐岭北驿①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大瘐岭:

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

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瘐岭时所作。

②陇头梅:

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

即为“岭头”。

13.下列对诗歌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了南飞雁这意象,其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B.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