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938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docx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成果

本课题在2012年5月立项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精诚团结,共同努力下,按照预定的计划,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定预的时间里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

现将课题研究成果简介如下:

一、通过研,我们分析出了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的目标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四大方面。

1、教学设计低效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些教师讲授的目的不明确,赶着讲,讲解的知识点不到位,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随意,不精准。

重点也不突出,难点得不到突破,板书随意缺乏示范性,缺少对重点内容的结论性小结。

(2)情境创设低效

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目的性不强,不但喧宾夺主,而且还比较牵强,缺乏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比如某教师讲三角形的分类,用了7分钟的时间从牛的分类开始导入,而导入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理解三角形也是可以分类的。

还有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画面热热闹闹,往往是吸引了的学生的眼球,但没能往数学思考上引导。

(3)提问不符合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过渡语言,教学设计的跳跃性强,所提出的问题不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因此提出的问题是东一句,西一句。

这是教学设计的问题,也主要是教师素质的问题。

有的问题的提出,针对性不强,辐射面不广,难易程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还有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够,逼迫学生立刻做出反映,或是教师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等。

2、师生课堂交往互动的不和谐与不平等

有的师生双方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与积极地交往,眼睛没有交流,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上开小差。

还有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主动地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而教师也往往忽视这部分群体。

还有,从很多课堂上,我们发现,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总是多于后排的学生,教师随手一点,随口一叫,“你”,就会把机会让给这部分学生。

所以说,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除了我们常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外,常常是课堂的实用时间及交往机会的差异造成的。

3、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评价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的策略,但有的教师评价泛滥,无论回答体现的思维层次如何,一律给予肯定、表扬,对错误的答案不敢否定,特别是讲公开课的时候。

有的评价缺乏创造性,只形式化的给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对”。

或是激励形式一味地外显化——“为他鼓掌:

xxxxx”,没有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各种答案的来龙去脉,缺乏总结、示范与启发性的评价。

4、练习设计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不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通过研究,我们探究出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了教师备课重点的调整。

以往备教案,关注点是教师的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今的学案,则更注重于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使得学习变得更人性化了。

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挖掘和处理,以问题的形式写在学案中,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思考,完成那些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对那些疑难点再通过课上师牛交流,生生合作探究等手段加以解决。

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化到会学,乐学。

2、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1)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集声音、图象、色彩、动画等方面刺激于一身,具有直观、操作快捷、图象逼真、动静结合等特点,适时创设动态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创造之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3、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2)提问时机恰当,问题少而精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

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时机,诱发思考。

例如在教学“左右”时,教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做拍手游戏,结果两人为哪边是“左边”而争论起来。

这时教师提问:

“为什么他们两个的左边不一样呢?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的提出又具有挑战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另外,提问的数量应少而精。

(3)问题难度合适,难易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

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

(4)问题设置疏密相间,留给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疏密相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4、有效的练习设计策略

(1)精心选题。

所谓精心选题,就是在大量的教学资料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特点的题目。

(2)课堂练习时间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的时间要安排充足,一节课要保证10-15分钟的练习时间。

若时间少,练习量就小,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练习,不能深入进行拓展练习,课堂效率和效果自然受影响。

从而在练习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开拓思维,勇于尝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及时的做出鼓励与评价。

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答题评价及时,客观正确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

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向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2)对课堂练习进行有效评价

善用评语来评价学生的课堂练习结果能弥补简单的“对”、“错”评价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评语评价学生的练习结果,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方法,激发兴趣,强化动机。

2、积极引导,拓宽思路,自主创新。

3、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研究,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通过对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练习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不同课型综合性研究,我们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情景激趣→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迁移升华。

(一)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1.情景激趣——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学——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3.互动探究——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能力

4.迁移升华——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解析

1.情景激趣——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洁、易懂,背景丰富,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又不那么直白,与学生已经具备的那些常识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见解有关,学生已经习得的正规知识能派上用场,能引起思考,能提出问题,容易导向一段发现和活动的过程。

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的几点总结:

(1)把学习情境故事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们创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

“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

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

‘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

’精明的老二说:

‘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长一些。

’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两段。

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

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

……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

(2)把学习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

例如: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我们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

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元/只,……一位同学跑上去,营业员连忙说:

“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同学说:

“我想买一只篮球。

”营业员:

“96元。

”学生拿出100元,营业员找给学生4元,学生说:

“谢谢。

”营业员:

“欢迎再次光临。

”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

①96元靠近100元,②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

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数学。

(3)把学习情境操作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

在执教《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并把操作后获取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再观察每排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小正方体木块的个数(即长方体体积),逐步推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观察——抽象——概括——表述,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

(4)把学习情境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磨练,在“实战”中提高。

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

”问题给出后,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有的说第二根用去的长,(假设钢管10米,10×3/10=3米),有的立即反驳:

当钢管长1米时,1×3/10=3/10米,两根用去的一样长,……通过争论、举例验证得出,这道题答案有三种可能性,分三种情况进行思考。

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范围内,数学问题的不确定性。

2.问题导学——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渠道,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

爱因斯坦强调: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

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想象。

”课题组采用板块式结构,昭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教学展开时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

经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或有待于形成的运算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人教版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信息窗2“合作探索”红点问题:

“厨房的面积有多大?

”其实质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

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来研究,然后在计算纸片个数的过程中,发现沿着长和宽摆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的关系,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

(2)有价值问题的呈现形式

有价值的问题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我们认为问题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

新教材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可谓生动活泼,也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就几种主要形式简单列举如下。

①表格式。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计算时,可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生活素材设计表格式应用题:

品名

日记本

钢笔

圆珠笔

三角板

单价(元)

2.5

5.00

2.00

1.50

把12元全买完,怎样买更合算?

这类是教师自行设计的,另一类表格式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票据,把这类表格式的票据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得紧密性。

②文字式。

并非传统上的纯文本形式,而是带有一定的应用文格式,如通知、借条、广告等。

学习了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

新华书店门口贴了一则广告:

今天新到以下书籍,欢迎购买。

《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童话大王》3.85元,《脑筋急转弯》11.1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元,《我们爱科学》8.00元,《趣味数学》6.9元。

请问:

(1)看到这则广告,你首先想到什么?

(2)你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什么?

需要多少钱?

(3)哪种书最贵?

哪种书最便宜?

比一比相差多少。

(4)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漫画和对话式。

新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以漫画和对话的形式呈现的,非常生动,小学生很喜欢。

  ④图形式。

这也是新教材中呈现较多的一种形式。

图形,既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真实的图片。

3.互动探究——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探究性的数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中凝聚的数学智慧,并形成初步的研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心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互动探究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我们课题组成员何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是这要进行的:

师:

同学们,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个计算公式,如果老师直接告诉你,你就会觉得它非常简单。

大家是想让老师直接告诉你呢,还是自己去探究发现呢?

生:

我们自己去探究发现!

师:

那就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并且说一下为什么这么猜?

生1:

我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邻边”。

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也就是两个邻边相乘,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是两个邻边相乘,所以我猜“底×邻边”。

师:

有道理。

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板书:

底×邻边)

生2:

我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邻边)×2”。

师:

你能说一下理由吗?

同学们对他的猜想有意见吗?

生3:

这是求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求它的面积。

师:

刚才那位同学还坚持你的猜想吗?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

我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

我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下来,再移到右边,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我就猜“底×高”。

师:

有头脑。

咱们把它记录下来。

(板书:

底×高)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这些猜想一定正确吗?

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生:

验证。

这样设计,其一,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了他们的认知规律——迁移,借助猜测这个环节,将学生原始的思维状态暴露,引导他们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了推理能力。

其二,通过验证这一活动,以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有意义的“做数学”过程,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构建数学模型、知识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中,把数学方法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操作和思维的碰撞,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探究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4.迁移升华——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更突出了迁移在知识建构、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也使得“为迁移而教”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特征之一。

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大体上对当堂课所要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要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还必须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直至迁移升华为更具概括性、实践性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1)针对性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练习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来设计,才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例如,在整数乘法或把带分数化假分数时,经常要用到一位数乘、加的口算,但如果盲目出题,即使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

学生最感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是在乘得的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如:

只要把整数乘法计算过程中属于这种情况的100道两步口算题全排出来,有计划地安排在各节课上经常训练,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能提高整数乘法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2)阶梯性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一般都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切到确切,从表面理解到比较深刻理解这样的过程。

阶梯性的练习,有助于推进理解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可以先练习求两队合作完成一项工程需要多少天的基本题,再练习求三队合作完成一项工程需要多少天的发展题。

然后将例题变化成其中一队先单做几天后,求两队合作剩下的工程需要多少天;或者先由两队合作多少天,剩下的由其中一队单独做还需要多少天等的变式题。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掌握得比较全面,沟通了“工程问题”和“一般工作问题”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启发性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到事物的本质方面,把它们的思维引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这样就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解法后,引导学生想象当两物体同时相向而行一定时间后,两物体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相遇、相遇前的相距和相遇后的相距等),并画出线段图,讨论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去求两地的路程,使学生对两物体相向运动时各自的行程与两地间路程的关系更加清楚,拓宽了知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性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学习初级阶段的知识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较高阶段的知识。

虽然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但可以使他们在后阶段学习时不感到陌生和困难。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后,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水平,把平均分一个单位,引申到平均分一个整体,让学生根据某一小组(或全班)的男女生人数,说出男女生各占全小组(或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为今后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全面认识单位“1”的含义,作好铺垫。

这里要注意的是,渗透必须适时、适度,以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且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原则,千万不能作为教学要求。

附:

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荣誉和成果  

1、课题相关论文获奖情况  

黎晓虹老师的论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发表在国家一级教育期刊《现代阅读》并荣获一等奖

曾天凤老师的论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表在国家一级教育期刊《现代阅读》并获一等奖。

黎海仙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以练为主线”的基本教学模式》在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会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

王进彬老师的论文《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这我见》在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会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

何秋琴老师的论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在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会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

陈碧君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数概念教学模式》在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会学术年会上获二等奖。

张峥老师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之我见》在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会学术年会上获二等奖。

彭洪芳老师的论文《浅谈课教学的有效性》在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会学术年会上获二等奖。

蓝利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王进彬老师的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潘彩虹老师的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汪承柏老师的论文《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张峥老师的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钟玉英老师的论文《浅议小学数学复习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黎晓虹老师的论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罗火云老师的论文《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十年”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曾天凤老师的论文《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在市电教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教师业务竞赛获奖情况 

何秋琴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在2013年赣州市小学优质课赛中荣获二等奖

何秋琴老师在“赣教杯”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能手”比赛中荣一等奖

张峥老师执教的《等量代换》在二0一二年全县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竞赛中荣获壹等奖

陈碧君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在2013全年全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何秋琴老师在二0一三年全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