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926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月考历史必修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0月月考历史(必修)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80分)

1.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图片中有“候”又有“国”体现的是分封制度之下的诸侯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片未体现出宗法制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未体现出郡县制、行省制的信息,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

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

”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道教D.佛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享政治权力的制度。

宗法观念如尊祖敬宗就源于宗法制,行为体现在祭扫祖先坟墓。

所以选B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3.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秦王当了皇帝以后……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专制制度,取代了古代的神权封建秩序”。

其中“封建秩序”对应的是()。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郡县制④行省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在此之前的中国西周实行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分封制度。

故选A。

4.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后是士,实施层层分封,所以孤竹国内,当地长官由其诸侯任免,但是可以世袭。

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正确,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之一是要定期朝见天子;B项正确,诸侯要定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因此D项也正确。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形成了权利义务关系。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是指()。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汉武帝设立刺史制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郡守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有一定的任期,不得世袭,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所以答案选C。

7.“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才是本题的题眼,郡县制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不再世袭当然造成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所以本题答案是D.郡县制。

另外,ABC三个制度均不具备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的功能。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8.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B.协助皇帝处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是御史大夫的职权而非实际作用;B是丞相的职权;C不对,丞相不负责管理军事;因此选D。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①比较完备。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权力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②以皇权为中心。

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六国B.开创皇帝制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随灭亡,但是秦所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却保存了下来,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存下来的不仅仅是统一六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保存下来的不仅仅是开创的皇帝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保存下来的也不仅仅是三公九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太尉D.刺史

【答案】D

【解析】“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说明这个官员是具有监察职能的,监察范围为郡国,据此可知是西汉时期的刺史,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丞相没有监察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守是被监察的对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管理军事,没有监察职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

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1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削弱的表现,即设立内外朝制度,所以选择C项;刺史是监察地方的,排除A项;BD项不符合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12.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阁

【答案】A

【解析】户部掌握财政大权,作为六部之一,而户部隶属尚书省,所以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尚书省而非中书省和门下省,唐朝还没有内阁制度,所以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首先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是户部然后再判断户部户部隶属尚书省。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文中“委员制”是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答案】C

...........................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设立了多个宰相的意思,即推行三省六部制。

14.“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实行郡县制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D.设立刺史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省”指的是行省制度,所以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推行行省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的重大创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宗法制是夏商西周的创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设立刺史是汉朝的创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省”,指的是行省。

15.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A.宰相权力的分割B.皇帝权力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宰相权力的加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参知政事宦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说明宋代参知政事分掌宰相印玺同时也可与宰相共议国家大事,这实际上是分割了宰相的事权,所以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宰相权力遭到参知政事的分割,所以答案选A,B项是该举措的目的所在,C项与此无关,D项表述与题意相反。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强化皇权的举措

16.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内阁”可判断这是在论述明朝,再根据“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知皇帝直接领导政府,这与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是一致的,故选C。

唐元时期设置了丞相,排除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名师点睛】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宰相制度废除后,皇权进一步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高考在考查本部分内容时,仍以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为主。

此外,明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

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17.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面是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

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答案】D

【解析】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宋代并未废除丞相,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目的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D项存在明显的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演变。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皇权和相权。

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内阁以备皇帝咨询。

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18.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大臣办事非常认真仔细

【答案】A

【解析】“依样旧葫芦”足以证明军机大臣只是完全听命于皇帝,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不是没有任何地位而是没有任何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不是接替丞相职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不是办事非常认真仔细而是只能听话而已,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着皇权的空前的强化。

19.“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这一规定,破坏了中国的()。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而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破坏的是司法主权而非领土主权、贸易主权以及关税主权,所以选项A、B、D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C。

20.《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答案】C

【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说明了列强侵华已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赔款原来也有,所以不是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表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是指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21.“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故D正确。

《南京条约》不符合“西太后身上……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A排除。

《北京条约》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也没有全部丧失民族抵抗意识,故B排除。

《马关条约》,属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也没有全部丧失民族抵抗意识,故C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2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火烧圆明园B.割占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D.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答案】C

【解析】这里的“礼物”指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火烧圆明园是在19世纪,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割占宝岛台湾是在19世纪,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是在《马关条约》中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进入了20世纪这个时间的限制,只有签订《辛丑条约》符合这个时间限制。

23.下列事件按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香港岛被英国割走②外国军队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扎③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

【答案】B

【解析】香港岛被英国割走是在1842年,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在1895年,外国军队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扎是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4.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清政府爱国官兵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答案】A

【解析】诗人描述的事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体现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而非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的是人民反抗侵略而非爱国官兵反抗侵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维护祖国统一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下列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属于人民群众自发地进行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③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

【答案】C

【解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均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斗争,而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是官兵的斗争不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6.“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大东沟海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但材料不涉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7.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是1895年日军占领()。

A.大连B.旅顺C.平壤D.威海卫

【答案】D

【解析】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所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是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是日军占领威海卫而非大连、旅顺以及平壤,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8.《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其中当时的主要将领有()。

①邱逢甲②刘步蟾③唐景崧④徐骧⑤刘永福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D.①④⑤

【答案】D

【解析】邱逢甲、徐骧、刘永福均是反割台斗争中的将领,而刘步蟾是甲午战争中的将领,唐景崧是台湾巡抚,但是在危急关头逃回大陆,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9.“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

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

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

”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军事演习”“借口士兵失踪”“宛平”,判断事件是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30.“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国民政府的上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

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抗日。

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共同抗战;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国国民党面对日军海陆空军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故本题选择D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八一三事变

3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一宣言”发表②西安事变③瓦窑堡会议④八一三事变⑤红军改编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⑤②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8月13日,日本制造八一三事变,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改编红军。

故正确答案是B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名师点睛】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

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32.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淞沪会战坚持了13个星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淞沪会战而非卢沟桥抗战、太原会战,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3.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

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西北地区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答案】D

【解析】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进行改编才出现了新四军,而新四军是在江南地区进行抗战的,所以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

C在时间上和地点上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4.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百团大战的史实,故A正确。

平型关战役,属于太原会战,故B排除。

太原会战,不属于大规模的运动战,故C排除。

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