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780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容.docx

《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容.docx

内容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项高新技术往往含有其它高新技术的成果,正是由于这种相互的交叉和渗透,大大地增强了各项高新技术的创造力与影响力。

把高新技术应用到经济领域中就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商新技术基础上,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并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更形成了知识经济的框架。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谁拥有的高新技术最多,谁也就取得了未来经济社会的领先地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含义及其产业概况

1.高新技术产品含义

高新技术产品是指以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出来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按照产品的新颖程度,新产品可以分为全新型新产品、换代型新产品、改进型新产品和仿制型新产品四大类。

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换代型新产品两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是指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研制出的产品,与现有产品毫无共同之处。

全新型新产品往往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新发展、新突破,是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在生产上的应用。

如蒸汽机、内燃机、电话、电视机、汽车、计算机等产品的发明,它们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重大的发明。

换代型新产品是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生产出来的性能显著提高的产品。

如计算机发明以来,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现在正在积极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即人工智能计算机。

2.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1)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

在过去20年中,全球高新技术产品比其他制造业产品的增长速度都快得多。

其他制造业产品的增长速度约为5.3%,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增长速度约为12%,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每年递增15%以上,是同期其他制造业增长速度的3倍。

据统计,2010年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约为5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产品产量的25%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就居世界第一,目前约占全球高新技术产品产量规模的1/3。

(2)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

从部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的比重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中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最多,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根据统计资料测算,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信息产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美元,几乎占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一半,在其内部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因而是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全球信息产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计算机类产品产值为4543.58亿美元,通信技术类产品产值为4738.24亿美元(包括雷达通信2119.37亿美元,电信1741.98亿美元,消费电子876.89亿美元),电子技术产品产值为2888.3亿美元,包括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板等。

与此同时,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技术产业增长势头良好。

近几年,世界上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投入力度,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生物技术产业化加速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生命科学研究占全世界自然科学总研究经费60%以上,生命科学论文数占全世界科学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生物技术专利数占专利总数的30%。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2001年的销售额达到1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总收入达到25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2.1%;从业人员174000人,比上年增长7.4%。

欧洲、日本生物技术产业也保持大约10%的增长率。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医药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国内环境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平衡,不利于贸易风险的分散

在九大领域高新技术产品中,我国出口规模最大的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类产品,从1999年172.51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2824.7亿美元,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5.1%;其次为电子技术类产品,出口额从1999年的42.06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509.7亿美元。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出现明显下降,其中出口额为3769.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3%。

从2002年到2010年,这两个领域的产品出口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一直高于92%,2009年虽有所下降也高达87.5%。

如表1所示。

表12000-20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2009年)

单位:

百万美元

(millionUSdollar)

项目

Item

出口贸易额

2000

37043

2005

218253

2006

281451

2007

347819

2008

415606

 

2009

376931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

Computer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

282465

生命科学技术

LifeScienceandTechnology

11059

电子技术

Electronics

51075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

5097

航空航天技术

AviationandAerospace

2684

光电技术

Photonics

20927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296

材料技术

MaterialScience

2963

其他技术

Others

365

资料来源: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

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旦全球信息产业受到冲击,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不利于贸易风险的分散。

因此,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进程。

(二)贸易主体以三资企业为主,不利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三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000年为298.22亿美元,到2009年达到3312亿美元,增长了10倍,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率由80.51%上升到86.6%。

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体,2009年三类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均在20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更是高达594.1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状况,不利于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要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品牌发展为主线,加强中国企业内生优势的培养。

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缓解转移到中国,而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营销等产品高附加值部分留在母国,不利于中国企业技术的进步和核心技术的掌握,从而不利于中国企业内生优势的培养,不利于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收益率低,不利产业升级

2009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出口额高达3468.7亿美元,占84.4%。

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又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其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2.4%。

2009年我国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为451.2亿美元,不到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1/7,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35%。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很低。

以电子产品为例:

生产高附加值芯片、软件的美国获得了全世界电子行业60%左右的利润,生产关键性电子器件的日本、韩国等国家获得了世界电子行业20%左右的利润,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事一般部件生产及装配,只能获得利润的10%左右。

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销售能够产生技术的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

中国目前开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绝大部分技术含量低,两头在外,中间投入品、关键零件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

(四)出口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

中国全部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I)一直较低为负数,直到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终于扭转了逆差局面,贸易竞争力指数由负数转为正数,达到了0.013。

但是直至2009年,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的TCI指数大部分仍旧为负,只有计算机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TCI指数为正,体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从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看,2008年,在美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内地RCA指标为1.168,位居第六位,具有中度比较优势;小类产业的产品中,光电子和信息通信RCA指数为1.972和1.959,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他小类产业的产品RCA指数均小于0.8,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仅为0.066和0.045,比较优势极弱。

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需求的独特性

高新技术产品突破了传统产品收益递减的规律,呈现出了收益递增的特征;同时,高新技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它们可实现共享、重复使用,甚至零边界的大量复制。

随着应用范围扩大,共享程度提高,更显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交换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高新技术产品的领先者,会率先在市场上建立一套利于自己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竞争规则,从而获得垄断市场和垄断利润。

而国际市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则呈现不可逆转的单向性,新技术产品将彻底替代旧技术产品。

同时,国际市场对高新技术及产品存在衍生性需求,即高新技术成果可以衍生到相关的产业和产品中。

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现会形成连锁反应和扩散效应,引起和促进一系列相关联的高新技术产品问世,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具备高速增长的潜力。

(二)各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时强调了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因此,各国政府都积极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和保护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提出加强政府对科技的干预,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计划,如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尤其投资了七个商业性的技术开发计划,从而使美国的贸易结构转向知识0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额大幅增加。

目前,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英国、法国、韩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出口的份额分别已达到19.7%,12.7%,8.3%,7.4%,5.9%,5.4%,而中国仅为4.1%。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为发达国家所垄断,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目前,经合组织国家已垄断了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80%以上的份额,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是世界5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

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虽不足20%,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

(三)贸易摩擦集中体现为知识产权争端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强化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为了保护发明创新者的利益,保持垄断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建立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而据国际反造假联盟估计,世界产品和服务中的冒牌货贸易约为5%-8%,因此在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常常发生知识产权摩擦,摩擦的结果将导致模仿国、发展中国家支付高额的知识产权使用费。

同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还存在复杂而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发展中国家因技术水平落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常常受限,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国际竞争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国每年的出口中,有70%左右的企业、40%左右的产品都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高新技术产品,设限国主要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份额比较

一国某一类产品的出口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国际竞争力,而该类产品出口量占该国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又能反映这个国家在这项产品方面的竞争力,从而体现该国出口结构的优劣程度。

用一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量与该国工业制成品总出口值比来反映、分析各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情况,比较各国产品竞争力强弱。

如表2所示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9.36%,美国、爱尔兰、英国则分别为38.28%,35.85%,36.83%,新加坡为66.70%,韩国为32.26%,泰国为31.75%,我国所占比重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

近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直至2009年为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上升为30.17%,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反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竞争力较弱。

表2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单位:

%

年份

中国

美国

荷兰

英国

新加坡

韩国

泰国

2005

29.36

38.28

35.85

36.83

66.70

32.26

31.75

2006

30.62

40.05

36.36

39.46

66.83

34.82

32.85

2007

31.57

42.78

36.98

40.87

65.98

35.78

34.89

2008

30.89

39.64

35.65

38.93

62.38

34.87

31.97

2009

30.17

38.16

35.28

37.48

63.87

34.73

32.01

数据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二)高新技术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

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仅要看该产品的进口与出口的差额大小,还应该看这个进出口差额占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因此,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定量和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各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贸易竞争力指数(TC)=(Xi-Mi)/(Xi+Mi)

其中,Xi代表i产品的出口额,Mi代表i产品的进口额。

(1)如果TC<0,即Xi

(2)如果TC接近于0,说明该国对该产品的进出口值基本持平,体现不出其竞争力的优劣情况。

(3)如果TC>0,即Xi>Mi,说明该国对该产品的出口大于进口,是一个净出口国,表明了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不难发现,TC值一定是在-1与+1之间变动的。

当TC=-1时,表明该国对这种产品完全进口,其国际竞争力落到最低点;当TC=+1时,表明该国对这种产品完全出口,此时体现了其具有最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根据该种方法计算得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3。

表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

产业名称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

0.45

0.44

0.49

0.55

0.51

生命科学技术

-0.10

-0.11

-0.07

-0.04

-0.05

电子技术

-0.65

-0.66

-0.49

-0.44

-0.45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0.83

-0.84

-0.69

-0.71

-0.70

航空航天技术

-0.76

-0.77

-0.52

-0.63

-0.55

光电技术

-0.10

-0.12

-0.09

-0.07

-0.05

生物技术

0.36

0.31

0.39

0.45

0.44

材料技术

-0.71

-0.62

-0.59

-0.41

-0.43

其他技术

-0.46

-0.41

-0.38

-0.35

-0.33

总计

-0.19

-0.08

-0.05

-0.06

-0.04

数据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表3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各类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指数表明,我国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TC指数均大于0。

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是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其TC指数显示出持续上涨的趋势,而生物技术的竞争优势却下降了很多。

其余七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处于劣势竞争力地位,TC指数都是负值,表明我国电子技术、光电技术等产品的进口仍高于出口,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比较弱。

总的来说,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量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其TC指数从-0.19上升到-0.04,有一定的提高,但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缺乏竞争力,其TC指数始终未能达到正值。

五、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的建议

(一)创造高新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府应全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十分普遍,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更应加快步伐。

政府部门可以确定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城市和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导力量,使之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的协调,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瓶颈。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稳定计算机与通信领域产品出口的前提下,选择一些有优势和潜力的信息通讯,如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对其加大开发力度,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力争在短时间内提高出口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高新技术领域,只有保持一定比例的研究投入,才有可能及时更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以保持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当通力合作,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加大对其研究与开发,再通过企业将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形成高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技术研究与创新的步伐。

(四)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己的品牌

目前,外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大多出口产品使用的品牌都是外资企业的品牌。

面对这种现状,首要任务必须明确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利用外资并非目的,而是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最终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具体来讲,我方应该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建立自主研发机构,通过消化、吸收等环节掌握其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尽快走出贴牌加工的低效益循环,摆脱外资企业对我国的控制与束缚。

(五)注重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

我国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流往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国内相关产业人才匮乏,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差,没有核心产品和拳头产品,只能依靠引进甚至模仿,在市场上处处受制于人。

因此,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与科研环境,提供各种优厚待遇,引进高科技人才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当务之急。

同时应当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及企业自身培养,挖掘潜在的高科技人才,努力打造我们自己的高科技团队。

 

注释

[1]房爱卿.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3.

[2]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7.

[3]房爱卿.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49.

[4]张新华,吕晓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政策取向[J].复旦学报,2001,(6):

30.

 

参考文献

凯恩斯.就业0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3.

莫迪利亚尼.凯恩斯学派经济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

FriedmanB.M,1957,ATheoryofConsumptionFuncti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

里德曼,B.,和F.N.哈恩:

货币经济学手册[M].中译本,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JohnY.CampbellandNManwiw,1989,0Comsumption,Income,andInterestRates:

ReinterpretingtheThereSeriesEvidence0,BBERMacroeconomicsAnnual.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

三联书店,1995.

施雯.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和倾向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6).

臧旭恒,曲创.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6).

刘光明.经济活动伦理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尹世杰.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2,(3).

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0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J].财贸经济,2002,(5).

陈宝庭,刘金华.经济伦理学[M].长春:

东北财经出版社,2001.

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

(1).

张亮.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变动分析[J].农村经济,2007,(3).

毛盛勇.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统计研究,2007,(6).

 

附录

附表1广东省1978年至2006年名义消费与名义收入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名义消费

111.5

128.5

156.5

175.1

202.7

220.1

250.9

298.0

349.5

442.2

名义收入

194.1

215.4

259.3

305.2

349.1

367.4

446.1

569.0

651.0

815.1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名义消费

566.3

743.9

807.8

923.4

1118.5

1574.6

2287.7

2912.6

3343.0

3539.6

名义收入

1129.6

1348.5

1542.0

1848.0

2440.6

3465.3

4618.3

5933.1

6835.0

7774.5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名义消费

3781.2

4072.1

4474.1

4733.5

5449.6

6537.5

7953.6

8989.7

10015.3

名义收入

8530.9

9250.7

10741.3

12039.3

13502.4

15844.6

18864.6

22366.5

2620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