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483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docx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

庄浪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平发改代赈[2007]99号文件精神,我县抽组专人,积极配合市发改委督察组,于4月16日至4月20日,随机抽取我县韩店镇、郑河乡、柳梁乡等10个村,通过对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工作的认真调研,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县贫困发展、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拓展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今后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总土地面积1553平方公里,境内海拔1405—2857.5米,年均降雨量547毫米左右,年均气温7.9℃。

全县共有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17万人,耕地面积91.68万亩,山地占92%。

2000年全县有255个贫困村,4.6万贫困人口尚未基本解决温饱,占农村人口的11.56%,低收入人口11.2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8.4%。

至2006年底,全县有226个贫困村,3.96万人尚未基本解决温饱,占农村人口的9.6%,低收入人口5.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4.3%。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以工代赈项目为重点,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县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锐意进取,苦干实干,推动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建成有人饮工程、通乡油路、移民搬迁、县城建设、生态建设、排危建校、乡镇卫生院、文化站、基层法庭等项目,不仅改善了群众当前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止2006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4亿元,年均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35亿元,年均增长8.7%;第二产业完成2.14亿元,年均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3.95亿元,年均增长13.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5.4:

17.9:

26.7调整到2006年的41.8:

20.6:

37.7。

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同比增长1.4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亿元,同比增长12.4%;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700万元,同口径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收入完成2603万元,同口径增长15.3%;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78万元,同口径增长5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6.6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1658.2元,增长7%。

   二、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及变化情况

   2000年底,全县总人口41.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6万人,占总人口的11%;低收入人口11.28万人,占总人口的27.1%。

2003年底有绝对贫困人口3.98万人,低收入人口7.63万人;2004年基本解决8000人的温饱,稳定解决1.5万人的温饱,返贫2.79万人,2004年底有绝对贫困人口4.56万人,低收入人口7.48万人。

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43.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96万人,占总人口的9.6%;低收入人口5.9万人,占总人口的14.3%。

   从贫困人口的变化趋势来看,01到03年之间,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快,主要原因是,自2000年以来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再通过产业扶持,项目村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这就为贫困户增收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2004年,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又增多了,这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返贫人口增加,贫困人口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80%的人群在年际之间有进有出。

以2004年为例,当年有2.3万人脱贫,同时又有2.73万人返贫,当年贫困人口总量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增加了0.43万人。

可见目前解决和巩固温饱的难度有所加大,减贫速度明显减缓,解决温饱不稳定的群众容易返贫。

从近年来的贫困人口变化趋势情况看:

扶贫工作已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阶段。

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更难,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三、贫困原因和贫困现状

   1、自然因素。

我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脆弱。

目前,我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关山林缘区、高寒阴湿区和北部干旱山区,这里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干旱缺水,是物质贫困、精神贫困相互交织的区域。

基础条件确实很差的村我县依然存在,如我县关山林缘区及山区还有将近3000户1.4万人尚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同时,由于霜冻、冰雹、农作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群众收入丰欠分布极不均匀,个别乡镇的少数农户甚至出现绝收。

据统计,04、05两年,我县平均每年受冰雹、霜冻、病虫害等面积达80万亩,其中绝收在2万亩左右,减产粮食约20000吨,受灾的贫困村达226个,贫困人口达12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

由于自然灾害,我县约有1.57万人返贫。

   2、解决温饱的稳定性因素。

2000年以来,我县使85%以上的人口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路走。

共解决温饱1.678万户7.55万人,成效比较显著。

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解决温饱的水平还很低,大部分农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仅靠单一的种植业和劳务,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极易返贫。

据调查,我县“十五”期间共录取大中专学生11973人,供子女上学而致贫是其中之一。

其中农村生源占86.7%,也就是5年来约8000户4万人有学生费用支出,这4万人中有0.74万人可能因上学而致贫。

因病致贫是农户贫困的又一重要因素。

柳梁乡的农民徐根宝,2003年出外打工时腿部受伤,三年来因治病花去了3万元,除家中所有的积蓄外,借债2万元,近两年又无经济收入来源,使该农户陷入绝对贫困,象这样因病返贫的全县约0.29万人。

婚丧嫁娶等陈旧陋习在我县表现的尤为突出,个别立地条件差的村,娶亲彩礼高达4万元之多,是致贫的另一主要因素,象这样因婚丧返贫的全县约0.19万人。

   3、“片带”与“面上”项目投资不平衡因素。

目前,我县贫困人口分布呈点、片、线并存的特征,关山贫困片带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52.3%,北部和南部区域占47.7%。

多年来,县上把扶贫攻坚的重点放在地域偏远、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东部高寒阴湿区和北部干旱山区,由于政策和物资的倾斜,重点乡村贫困面貌变化很大,发展较快,而其他非重点村由于缺少项目及投资,相对发展速度慢,变化不显著。

全县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差距也在拉大。

收入的不平衡造成富户掩盖穷户,平均掩盖少数、整体掩盖局部的“三掩盖”现象。

如万泉镇西坪村,05年人均纯收入1879元,是全县收入较高的村之一。

但调查中发现,有20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720元,比全村平均低1159元,是平均掩盖少数的典型村之一。

随着扶贫职能及政策的转变,特殊的、个别的贫困户处在“面上”,扶贫政策很难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

   4、县域经济实力与人口素质因素。

因于自然和历史的因素,我县还处于农户经济状态,农业产值低,工业发展滞后,县财政十分困难。

2006年底,全县财政收入37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62元,属全区倒数第一。

目前累计财政赤支5501万元。

在这种财政收支情况下,要增加扶贫投入,发展地方经济显然力不从心。

同时,我县的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全县劳动力高中以上占8.7%,初中以上占17.1 %,小学程度占38.9 %,文盲半文盲占35.3 %,这种低素质的劳动力很难适应扶贫开发的要求,一些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收措施难以推广应用。

   四、以工代赈建设的成就及主要做法

   

(一)主要成就

   2001年至2006年,我县共争取各类建设项目164项,总投资达4.31亿元,国家投资3.47亿元。

其中争取以工代赈项目114项,总投资1.07亿元,国家投资8280万元。

项目建设使我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架桥通路,铺就了扶贫开发的快车道。

针对我县山大沟深、交通工具不便的实际,我们把交通道路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先后实施交通项目49项,完成总投资6287万元,新建道路400多公里,马卧公路、水杨公路、雷马公路、郑试公路、泾甘公路庄浪至莲花段、通乡油路等公路的建设,解决了17个乡7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交通条件的改善,打通了贫困山区的致富通道,大大加快了我县扶贫开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二是兴水抗旱,开创了我县水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干旱缺水是造成我县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把兴水抗旱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先后实施各类水利项目55项,完成总投资1.01亿元。

实施了水洛河堤治理、万泉高川节水灌溉工程、何马坪节水灌溉、朱店三合村节水灌溉、万泉崔坪提灌、卧龙石何沟提灌、郑河马寺沟堤防工程、水洛中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灌溉工程、集雨节灌、人饮工程、红崖湾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等水利工程,建成提灌、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工程28项,实现节水灌溉面积2万多亩;新修集雨水窖8000眼,发展梯田节灌面积4500亩;治理河堤20公里,治河增地3000多亩,保护耕地1万多亩;建成人饮工程12处,解决12个村4000多人、1000多头大家畜的吃水困难。

   三是保持水土,实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突破。

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县的基本县情,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水保项目15项,完成投资948万元,实施了榆林沟流域、水泉湾、徐家沟流域、党家沟流域、湾李沟流域、史渠沟流域、惠岔沟流域、岔渠沟流域、赵墩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路、田、林综合治理,机修梯田7000亩,建成淤地坝4座,治理沙土流失2300公顷,在一定区域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是推广农林技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工程、种子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农技推广和林业项目8项,完成投资1.03亿元,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万亩,建成优质小麦三圃田300亩,小麦良种繁殖田2000亩,农业新技术推广面积达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

   五是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国债投资的良好机遇,先后争取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县一中实验楼、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职教中心培训楼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及设备配套、县医院传染病区污水处理、乡镇卫生院建设、妇幼站综合楼、县文化馆、县图书馆、法院审判楼、基层法庭、公安看守所、基层派出所、基层司法所、检察院业务和技术用房、村级政权建设、城区水源地改扩建、县煤矿“一通三防”安全改造、二期农网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34项,完成投资1.34亿元,有效改善了全县的基础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创造和谐庄浪、文明庄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1、做到领导、机构到位。

为了强化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分管县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以工代赈办公室,形成了一套有权威决策、有能力协调的组织领导系统和能够快捷、高效运转的工作班子。

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的汇报,审查修订以工代赈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筛选确定具体项目。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以工代赈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亲自带队,衔接项目,争取资金,参与具体指导。

   2、做到前期工作到位。

近年来,由县发展计划局牵头,相关业务部门抽组人员论证筛选储备了一批符合以工代赈政策的好项目,建立了包括交通道路、水利水保、梯田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门类比较齐全的项目库。

坚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庄浪县1994—2000年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规划》、《庄浪县“十一五”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规划》等中长期规划。

在规划中确定了每个项目的实施年限,对没有进入规划的项目,一般不予上报,克服上报计划的随意性,杜绝安排人情项目,维护了项目建设规划的严肃性,确保其有效性和有序性。

按照项目审批权限,对以工代赈项目的前期工作实行程序化管理,每年后半年开始进行次年以工代赈项目的前期工作,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逐级上报建设计划。

凡上报省、地列项的项目,都要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专业单位完成可研或可研代初设,属于省上立项的还要报请省计委咨询中心完成可研审查。

为了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县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近两年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入项目前期经费20万元。

同时,各有关部门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舍得投入,保证了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

   3、做到项目管理到位。

为了强化项目全程管理,我们制定了《庄浪县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项目责任人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制度,从施工进度、质量、资金配套、投工投劳等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身上,保证各个环节的管理不断档、不缺位。

在项目报批、资金拨付、项目实施上只对应主管局,不对应二级单位和乡镇。

每一个重点项目都有一名县级领导挂帅,有一个领导班子,有一个部门牵头承办,有一个项目负责人。

建立项目建设调度制度,县发展计划局每月对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对没有赶上进度要求的项目,责令承建单位查找原因,克服困难,限期赶上。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程序,推行项目预决算、招投标、竣工验收和按工程进度拨款制度,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促进了项目建设的规范管理。

   4、做到资金管理到位。

对以工代赈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一支笔审批,所有建设项目坚持先预算,再施工,按工程进度拨款,不拖欠,不超付。

具体操作过程是,在县以工代赈办公室设立专户,县财政将以工代赈资金拨入以工代赈办公室专户,由以工代赈办公室按项目进度拨付各项目建设单位,并且规定在农行开设专户,要求各项目建设单位也在农行设立以工代赈专户,县以工代赈办不向农行以外的帐户拨付资金,从而有效地加强了资金运行的监督与管理。

各项目建设单位内部也建立专帐,与其正常的事业经费分开,一个项目一本帐,在上面检查和财务决算时一目了然。

同时,每季度由计划、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抽组专人,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现场调度和财务检查。

了解掌握项目的进度和资金落实到位及使用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单位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项目竣工后,由审计部门对资金进行严格审计,杜绝以工代赈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

多年来,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但以工代赈资金100%到位。

   5、做到建后管理到位。

在严格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制定后期管理与维护责任书,做到每项以工代赈工程后期有人管,有人维护,出了问题有人负责。

从今年开始,我们着手建立在建以工代赈项目档案,每个项目单独立档,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审查意见、评估报告、各阶段批复文件及竣工验收报告、验收鉴定意见书等。

以前年度实施的较大规模的以工代赈项目,也在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建档。

通过项目档案的建立,进一步推进以工代赈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五、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一)完成情况

   至目前共安排安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批,项目涉及韩店、郑河、永宁、通化、水洛、朱店6乡镇36个行政村44个自然社,共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494户8109人。

完成投资5596万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3538.1万元,省配套59万元,整合其它项目资金245万元,市县配套及群众自筹1744.7万元。

易地搬迁试点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关山林缘区部分贫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等实际问题,使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时期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举措,为我县新农村奠定建设了坚实的基础。

   1、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努力改善安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为实施好移民项目,县上组织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当地群众对搬迁工程的意见,结合全县实际,坚持确保移民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产条件有改善、生产手段技能有提高、生产持续发展有空间的原则,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从选择安置区、土地开发、河道治理、灌溉设施、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农电线路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实用、完善的细部规划设计。

止目前,建成安置区23个,院道1494道,修建砖木结构住宅6.5万平方米,建基本农田9657亩,防护林450亩,人饮工程19处,防洪河堤13.8公里,“U”型衬砌渠3.2公里,修建砂砾路面通村主干道及田间路65公里,小桥1座24米;改扩建学校5所,面积2882平方米,配套建成村委会16处1547平方米,卫生所14处715平方米,架设农电线路20公里,安装变压器7台,进户1494户。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念书难、看病难、用电难”的问题,不仅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称赞。

   2、紧密协作,实施产业开发,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为了让移民群众尽快富起来,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把移民搬迁同退耕还林、整村推进等项目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开发式扶贫的目的。

迁出区退出的耕地全部列入退耕还林项目,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移民安置区配套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帮助移民群众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移民区先后实施退耕还林4370亩,建养畜暖棚240座,采取“投牛还犊”的方式,投放种牛480头,养羊600只。

二是把产业开发同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组织农、林、水、牧等专业技术部门通过各种形式,抓好移民户的实用技术培训,以牧业生产、中药材种植为重点,力争使每一户农民都能尽快掌握实用有效、操作方便的农业实用新技术,从根本上为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实现移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洋芋种植1.2万亩,药材种植5400亩,蔬菜种植980亩。

三是把开展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提高移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累计培训移民群众1200人(次),输出劳务人员1645名,劳务收入达650万元。

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使移民群众人均年纯收入从700元以下增加到1040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3、强化管理,保证质量,建设精品工程。

工程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群众最关心的也是工程质量问题。

为了把这一利在当前、惠及子孙的工程干好,县上抽组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严把“三关”,确保了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成。

一是严把建设标准关。

对安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修建。

在住宅标准上,根据绝大多数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和长远发展需要,按照“适度超前、适当提高”的原则,为移民户户均解决了4分住宅用地,除建成45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宅外,还预留了养殖区,使移民户发展有空间。

二是严把材料质量关。

按照国债项目管理程序严格实行法人制、合同制、报帐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所有建设材料全部在县项目办公室的监督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使用;同时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参加的项目建设监督小组,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

三是严把质量关。

从项目建设一开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实行月调度、日检查制度,真正为移民群众建设高质量的移民小区。

   4、严管资金,注重效益,降低建设成本。

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并按进度进行资金拨付,加强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了工程进度和专款专用。

同时为尽可能地节省建设资金,县上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有关部门在设计、质检、电力、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在公共设施建设中,水利、道路、治河等,尽量增加搬迁户群众投工投劳以节约资金,沙子、石头等本地有的建材,适当组织群众自已拉运,以降低建设成本。

   

(二)取得的成效

   1、搬迁后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搬迁前迁出区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荒地,加之当地群众砍林挖树,大面积林草植被毁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温饱无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恶性循环。

搬迁后迁出区全部退耕还林(草),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垦荒放牧,原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2、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迁出区交通、教育、医疗、通讯条件十分落后,人口素质整体较低。

群众居住分散简单,大部分群众住着茅草屋或简易房子,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搬迁后在安置区配套建成了学校、村部、卫生所、人饮、道路及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

   3、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劳动技能及收入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搬迁前群众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广种薄收和家庭零散养殖,耕作方式粗放,劳动技能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0元以下。

搬迁后根据移民户实际情况,实施产业扶贫开发,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从一、二、三产业中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种植、养殖、劳务、贩运等渠道增加收入。

   4、适龄儿童入学率有了很大提高。

搬迁前教学条件简陋,有些村无学校,学生要到10华里以外的学校上学,部分学校一直实行“复式”教育,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现象严重,文盲半文盲人数逐年递增。

搬迁后,安置区均建立了六年制学校,离居住区很近,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卫生保健也有很大的改善,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状况。

   (三)主要做法

   1、统一组织,加强领导,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为真正把移民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水务、建设、林业、扶贫、电力、卫生、教育及实施乡镇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

具体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及全程管理。

实施乡镇成立了也相应的领导小组,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强化管理,保证质量,建设精品工程。

工程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为此,我们始终把质量管理作为项目建设的中心环节,按照国债项目管理的程序,对项目实行法人制、合同制、报帐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

同时,项目建设所有材料全部在县项目办公室的监督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使用。

并成立项目监督小组,由项目办、实施乡镇的分管领导及村民代表组成,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设计和基建管理程序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3、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高标准实施移民项目。

为实施好移民项目,县上抽组人员,深入乡镇进行了调研,针求当地群众对搬迁工程的意见,结合全县实际,支持确保移民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产条件有改善、生产技能有提高、生产持续发展有空间的原则,立足开发,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庄浪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从土地开发、河道流治理、灌溉设施、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农电线路、生活区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八个方面进行了细部规划,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最为科学、实用、设施完善的设计,得到了省计委的肯定,为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紧密协作,综合开发,为移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实施移民搬迁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移民区的生产持续发展有空间,也就是能搬得出,住得下,生活好。

为此,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坚持把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同退耕还林、整村推进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开发式扶贫。

一是对搬迁区退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