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doc.docx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语文知识的记忆需要通过做题来巩固,通过做题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押解(ji)渐染(jin)图穷匕见(xin)恃才傲物(sh)
B.熨帖(wi)箴言(zhēn)啖以重利(dn)惴惴不安(zhu)
C.间或(jin)倔强(ju)扼腕叹息()繁文缛节(r)
D.戏谑(xu)挑剔(ti)拊膺顿足(fǔ)尔虞我诈(y)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购:
购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
延伸、扩张
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
交情
D.见陵之耻陵:
侵犯、欺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
B.夜缒而出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C.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箕踞以骂
D.行李之往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夫晋,何厌之有
5.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敢以烦执事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④/③⑥/②⑤C.①⑤/③⑥/②/④D.①④/③/⑥/②/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
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
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
它存在两个极端:
一是神化,二是丑化。
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
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
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
因为现实需要偶像。
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化,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
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
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
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
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
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
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袭,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6.下列有关记录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
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
客何好?
曰:
客无好也。
曰:
客何能?
曰:
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
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
冯公有亲乎?
对曰:
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冯谖署曰:
能。
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也?
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曰:
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曰:
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
冯谖曰:
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
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
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属孟尝君属:
请托
B.比门下之客比:
和相同
C.左右以君贱之也贱:
轻视,看不起
D.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子:
子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不如因善遇之
B.驱而之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孟尝君就国于薛贪于财货
D.左右以君贱之也使工以药淬之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的一组是()
①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②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③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④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⑤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⑥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⑤⑥
1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人冯谖,贫困至极,投靠孟尝君,颇有爱才之名的孟尝君没有因为他没有什么爱好和才干就不接受他。
B.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人到底是不是胸怀宽广、礼贤下士。
C.冯谖几次弹着他的宝剑唱歌,要鱼要车,孟尝君也都满足了他。
后来,孟尝君问谁能替他去领地讨租税,大家都争着要去,冯谖更是毛遂自荐愿意前往。
D.冯谖为孟尝君干的这件事在常人看来是愚蠢至极的千金买义。
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5分)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8分)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请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满字和浸字的妙处。
(4分)
(2)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①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
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MVC:
PAGE]
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③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④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⑤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
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
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
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
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⑥好一根骨头啊!
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6.
(1)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分)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4分)
提升精神:
(2分)
一根骨头:
(2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4分)
18.文章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题,有何用意?
(4分)
19.鲁迅曾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4分)
六、(12分,每小题4分)
20.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
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夏天,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错过了;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的春,错过了春风唤醒田蛙的春。
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
这才是绿色的生活、生动的世界。
21.阅读下面一首词,根据词的内容,对画线语句加以扩写。
要求:
使用排比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2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
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读到这首歌词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你选择老师作为记叙对象,抓住老师的某一突出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A.渐jiān。
B.熨y。
C.扼。
)
2.A(购:
重金征求。
)
3.D(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副词,表语气,还是/指示代词,那。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C.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
)
4.B(A.反,通返。
C.倍,通背。
D.厌,通餍。
)
5.A(①⑤省略句。
③⑥宾语前置句。
②④被动句。
)
6.A(记录的历史很难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与史学家在选择文献、记载历史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
7.D(原文是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
8.C(大多数人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的,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并不了解。
)
9.D(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子女。
)
10.A(A.介词,趁机。
B.动词,去,往/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介词,到/介词,对。
D.动词,以为/介词,用。
)
11.C(①索要鱼,是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以检验孟尝君,是智慧的表现。
②这样做实则是为孟尝君扬名,是智慧的表现。
③记叙事件发生的过程,不能视作有才智的表现。
④仁义换来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是他最为精明有才智的表现。
⑤孟尝君赞颂其有功,从侧面表现其智谋。
⑥左右人不了解冯谖。
)
12.C(大家都争着要去,原文无此意。
)
13.
(1)我田文(即孟尝君)被国事弄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而性格懦弱愚笨,沉浸在国事中,对先生您多有得罪。
[前两个于表被动,后两个于分别是在和对的意思。
愦(ku):
昏乱。
]
(2)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百姓,并趁机焚毁债券,百姓没有人不欢呼万岁。
这就是我替您买的仁义呀。
(矫:
假传。
责:
通债,债款。
因,趁机。
市:
买。
也,判断句式。
)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希望在他那里当一名食客。
孟尝君问:
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冯谖说:
我没有爱好。
孟尝君又问:
先生有什么才干吗?
他说:
我也没有才干。
孟尝君笑了笑同意接纳他,说:
好的。
孟尝君身边的人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
过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
长剑呀,咱们回去吧!
吃饭没有鱼。
左右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吩咐说:
让他吃鱼吧,给他和中等门客相同的待遇。
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
长剑呀,咱们回去吧!
出门没有车坐。
左右的人都嘲笑他,把这件事又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
替他配上车,给他和坐车的门客相同的待遇。
于是冯谖驾车带剑,拜访他的朋友并夸耀:
孟尝君尊我为上客。
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又弹其剑,唱道:
长剑呀,咱们回去吧!
没什么来养家。
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
孟尝君问道:
冯先生有父母吗?
左右答道:
有个老母。
孟尝君派人资助他的家用,不让他母亲穷困。
冯谖从此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
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
冯谖在文告上署上名字说:
我能。
孟尝君看了很诧异,问(左右随从):
这是谁呀?
人们答道:
就是那个唱长剑呀,咱们回去吧的人。
孟尝君笑道:
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
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
我田文(即孟尝君)被国事弄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而性格懦弱愚笨,沉浸在国事中,对先生您多有得罪。
好在先生不以我之怠慢为辱,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
冯谖说:
愿效微劳。
于是孟尝君和他约好日子,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
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
孟尝君回答:
先生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验对债券。
全部验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趁机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一大早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
收完债了吗?
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
冯谖答道:
都收完了。
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说:
您曾言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
我暗想,您府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
您家中所缺少的唯有仁义了!
因此我自作主张为您买了仁义回来。
孟尝君说:
你怎么买仁义的?
冯谖答道:
现在,您只有小小薛地,您不但不好好安抚薛地子民,视民如子女,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
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百姓,并趁机焚毁债券,百姓没有人不欢呼万岁。
这就是我替您买的仁义呀。
孟尝君很不高兴,说:
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
寡人是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的。
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
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
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呀。
14.
(1)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2)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喜爱之情。
15.
(1)风萧萧兮易水寒不耻下问
(2)春蚕到死丝方尽醉翁之意不在酒(3)衔远山大礼不辞小让
16.
(1)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2)(提升精神:
)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一根骨头:
)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
17.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所以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18.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同时揭示文章的中心,突出作者对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文人骨气的赞颂之情。
19.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如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条件艰苦却坚持创作人类精神食粮的季羡林、钱钟书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爆发出最大的吼声的田汉们;田边认真工作、努力科研的袁隆平们;用自己的歌声为孩子们带来欢乐和希望的丛飞们;扎根甘南藏族自治州40年的大脚医生王万青们;烤羊肉串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的阿里木们;那些无名的农民工们;那些为了国家荣誉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儿时的梦想而十年如一日训练的运动员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20.错过了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