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240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试知识小总结.docx

考试知识小总结

"剪贴板——答案集锦

以下的内容是2007年——2009年考试真题的答案,是考题的中点击频率比较高的真题答案"

尊重和自尊的区别:

"尊重的需要,是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

"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

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P59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社会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意识对成就、优势和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

"如果自尊得到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会觉得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

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会感到无能和弱小,产生自卑,以至于丧失信心。

"

附:

马斯洛的需要无层次理论: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注:

1.注意分散即分心。

指注意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2.注意起伏:

也叫注意的动摇。

是注意的感受性发生周期性第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

3.注意转移:

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

心理现象分为:

1.心理过程:

知情意

2.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

注: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P56)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

(P57)

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是死板的条文。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注:

指在同一时间内,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

1.所从事的活动是非常熟悉的;

2.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3.几种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同一心理来完成,例如:

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

(概念)

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他包含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回忆(又叫再现)和再认。

注:

1.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2.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4.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

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婴儿前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参见《基础知识》P190页

注:

巴普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是:

1.条件反射的抑制

2.扩散和集中

3.相互诱导

4.动力定型

注:

1.瞬时记忆保存在1秒钟以内

2.短时记忆保存时间一分钟以内。

短时记忆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3.长时记忆保存时间一分钟以上

1.行为主义——华生;

2.机能主义——杜威;

3.认知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4.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1.行为主义——主张意识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创始人是华生;

2.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创始人是杜威;

3.构造心理学——主张意识由元素构成,创始人是冯特和铁钦纳。

4.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整体等于部分的相加,也叫完形心理学。

关于行为主义:

1.行为主义的先驱:

巴普洛夫和桑代克。

2.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华生。

3.新行为主义:

托尔曼。

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B=f(S、P、H、T、A)

斯金纳。

操作条件反射。

R=f(S.A)

"班杜拉。

强调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

(也叫“模仿学习理论”)"

理论包含撒3个基本概念:

1.“替代学校”或“观察学习”

2.自行奖赏或批判;

3.行为自控。

注:

1.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2.丘脑理论——坎农-巴德提出的(情绪的丘脑理论);

3.认知理论——沙赫特(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决定作用);

4.动机理论——汤姆金斯-伊扎德(情绪与动机有密切的关系)。

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需要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叫生长需要。

层次越低需要的越早,层次越高出现的越晚。

 

注:

1.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思维。

3.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

4.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

注:

1.布洛卡中枢,是表达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中枢,是接受性失语症

注:

1.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2.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直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占优。

注:

听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

16~20000HZ;

人们对声音最敏感的范围是:

1000~4000HZ

注:

1.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2.诱因,指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3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心理活动的心理倾向。

(p58)

注:

情绪状态,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注:

婴儿在18-24个月,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注: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

如用竹竿当马骑。

注:

声音有三种性质:

1.音调——由频率决定;

2.响度——由振幅决定;

3.音色——由波形决定

注:

听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

16~20000HZ;

人们对声音最敏感的范围是:

1000~4000HZ

注:

1.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称为定势;(P58)

2.迁移——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P46)

3.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叫态度。

(P137)

4.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叫动机。

(P57)

 

注:

性的社会化从三个方面描述:

1.性——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社会性学方面的差异。

注:

成就角色——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

规定性角色——个体自由度较小,比如公务员;

功利型角色——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

不自觉角色——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

注:

态度的ABC模型为: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参见《基础知识》P137页

注: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其特点是:

1.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注:

态度的特点是: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稳定性。

简称:

对、内、稳

注:

海德的平衡理论中,有关P—O—X的模型

1.在P—O—X的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2.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3.P-O联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注: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注:

1.内疚——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不安、愧疚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2.羞耻——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3.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者境遇方面的不足,而产生的由怨恨、羞愧、愤怒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注:

角色失调包括:

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注:

中年期人格的变化: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男女同化;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注:

嫉妒的特点:

1.针对性;

2.持续性;

3.对抗性;

4.普遍性。

简称:

对针扑哧笑一声

注:

自我概念的功能有3个: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简称:

保、解、决

注:

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窘境。

注: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

1.亲和(低级);

2.喜欢(中等);

3.爱情(高级)。

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

注:

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中,特异性、一致性、共同性三个因素:

1.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三高)——外归因,及刺激客体

2.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低低高)——内归因,即行为主体。

3.特异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低(高低低)——情境归因。

注: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注:

婴儿笑的发展:

1.出生1-2天,自发性的微笑;

2.2-4个月,见到熟人和生人都会微笑,是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个月以后,对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是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注:

幼儿口语的发展有两个趋势: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注:

婴儿的恐惧有四个方面:

1.本能的恐惧;

2.与直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注:

艾斯沃斯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为三个类型:

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安全,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是缺乏依恋,与目前为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连接;

3.反抗型依恋,对目前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连结。

 

注:

言语发展的理论有三个派别:

1.后天学习论;又分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2.先天成熟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注: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1.视觉复述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

注:

美国心理学家帕瑞认为,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二元论阶段。

青年初期对个体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2.相对论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个体,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成不变的真理

3.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能结合个人的实践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

注:

恐惧有四种方式:

1.本能的恐惧,多半由大的声响、突然位置的变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

2.与直觉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是一种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如比开始烫过,被猫抓过等

3.怕生,是由于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惧反应。

也称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

注: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有: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注:

成人的主要思维形式是:

1.辩证的;

2.相对的;

3.实用性。

简称:

相、实、辩

注:

儿童期新的思维结构主要有一下三个特点

1.思维的可逆性,指头脑中的运算活动,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

2.补偿关系认知,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3.守恒,指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

注:

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这就是三元交互作用论。

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1.本我:

按快乐原则活动;

2.自我:

按现实原则活动;

3.超我:

按道德原则活动。

注: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1.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

2.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的时间长久;

3.内容充分泛化;

4.会短暂的失去理智,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障碍。

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

注: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只是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不能自拔。

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注:

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除此还有两种表现形式:

1.妄想知觉;

2.妄想心境。

注:

心理咨询的对象可以分为三大类;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注: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

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逻辑思维,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注:

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作为压力的中介系统,是最主要的免疫系统。

他们的状态良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

注: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注:

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4点;

1.人口学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

注:

按测验的方式分类,可将测验分为: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简称:

“个别团体”

注:

心理测验的性质:

1.间接性;

2.相对性;

3.客观性。

简称:

“见香客”

注:

好的测量单位应具备两个条件:

1.确定的意义;

2.相同的价值。

注:

常模的样本量,一般是30或100;全国性常模,一般是2000-3000人。

 

注:

EPQ系艾森克人格问卷。

E——内向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

第一象限,胆汁质(外向,不稳)

第二象限,抑郁质(内向,不稳)

第三象限,粘液质(内向,稳定)

第四象限,多血质(外向,稳定)

注:

1.T分T=50+10Z

2.离差智商IQ=100+15Z

3.标准10=5+1.5Z

4.标准20=10+3Z

5.标准9=5+2Z

注:

人格测验主要包括:

1.EPQ——艾森克人格问卷;

2.MMPI——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

3.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4.CRT系联合型瑞文测试,是智力测验。

注:

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

1.专家评判法;

2.经验推测法;

3.统计分析法。

简称:

“转经桶”

“双向细目表”只是“专家评判法”中的一个步骤。

注:

测验题目的编排有两种:

1.并列直进式。

例如:

韦氏智力测验;

2.混合螺旋式。

例如:

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注:

控制会谈的内容和方向的方法有:

1.释义;

2.中断;

3.情感的反射(指有意识的激一下求助者);

4.引导。

注: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

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注:

中国的钟友斌先生,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疗法,即认识-领悟疗法。

注:

心理动力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心理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

注:

老年人人格的变化趋势是:

1.不安全感;

2.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注: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

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注:

咨询师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的态度。

这种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轻松,无所顾及,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

注:

诊接待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

2.避免使用方言;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注意力集中,注意咨询时的仪态。

注:

CRT称为联合型瑞文测验,此测验可用于有言语障碍的智力测验,亦可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间的跨文化研究工具。

注:

会谈的种类:

1.摄入性会谈——通过谈话了解病史和其他情况的谈话;

2.鉴别性会谈——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测验的种类的谈话;

3.治疗性会谈——针对精神变态和异常心理行为的谈话;

4.咨询性会谈——内容涉及健康人的谈话。

5.危机性会谈——也叫应激性会谈,当求助者发生意外时,比如想自杀时的情况。

注:

这是提问六忌的一忌。

提问六忌:

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5.责备性问题;

6.解释性问题。

注:

1.重组基本人格——精神分析学派;

2.体验自由感——交互分析学派;

3.建立好习惯——行为主义学派。

4.消除自我失败——理性情绪学派。

注:

会谈法的六个注意事项:

一、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二、提问中避免失误

三、在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四、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五、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该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六、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注:

表达尊重,应做到

1.完整接纳;

2.一视同仁;

3.以礼待人;

4.信任对方。

注:

有效性因素共5个要点:

1.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

2.求助者求助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注:

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是

1.近期发生的,持续的时间较短

2.有现实因素激发,内容尚未泛化

3.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4.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注: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为强烈的现实性刺激;

2.分析求助者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做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注: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有7条: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7.会谈法的有效性,即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注:

使用面质技术时,应注意以下5点:

1.要有事实根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注: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5.不适当的运用技巧。

简称:

激情绕苹果

注:

心理咨询方案包括7项内容:

1.咨询目标;

2.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注:

自我开放,也称自我暴露、自我表达,指咨询师谈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

注:

面质,又称质疑、对质、正式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注:

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这是一种理性观念。

注:

参与性技术有7条:

倾听、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

影响性技术有8条:

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注:

内容反应,也称释义。

是从求助者的框架出发,反馈求助者的思维;

解释是从咨询师的框架出发,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和行为

注:

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是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现的次数增加,以至固定下来。

注:

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健康者的5个特征包括:

1.乐于接受一切经验 ;

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3.信任自己机体的感受;

4.较强的自由感;

5.有高度的创造性。

注: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观点是:

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注:

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就称为行为治疗。

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霍尔。

1.行为治疗:

经典条件反射;

2.行为矫正:

操作条件反射。

3.行为认知疗法,包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4.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称为行为矫正。

尽管行为治疗与行为矫正在理论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他们在实践中却紧密相连,难以明确区分。

P

(2)111

注:

常用的修通技术有: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家庭作业;

4.其他方法。

注: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要帮助求助者到达的3种领悟是:

1.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2.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3.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症状

注:

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包括:

1.A——诱发事件;

2.B——信念;

3.C——结果。

注:

RET是合理情绪疗法的自助表,完成RET自助表实际上就是一个求助者自己进行ABCDE工作的过程。

RSA是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注:

EPQ是艾森克人格问卷,他的量表包括:

E——内外向;

N——神经质;

P——精神质;

L——掩饰性。

注:

1.SDS——抑郁自评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