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207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投知己书

[宋]张耒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

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

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

惟其专意一心以事其技,故意之所动,默然相授而不自知也。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

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计其安居饱燠①,脱忧危而解逼仄②,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

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耒素于其身,无有其一。

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

其穷愁困苦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

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

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

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

则耒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①燠(yù):

暖。

②逼仄:

窘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逆:

违背

B.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矜尚:

夸耀

C.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暴:

显露

D.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不腼:

谦辞,浅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写给朝廷某官的一封书信,文中就“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阐述,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

B.借伯牙鼓琴而子期知音的典故,说明技艺的精湛在于专注。

当人真正达于专注的境界,就会“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使创作者与接受者有不期而遇的情感交流。

C.作者自陈遍历生活的艰辛折磨,遍观古今文章,“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认为文章写作有舒忧慰藉的功能,困穷之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发愤创作。

D.本文语言朴实,风格平易。

作者认为文章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表现,要注重对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写,体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视和对充实自然的文风的倡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译文:

 

(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译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  事:

从事

B.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穷:

贫穷

C.然其用心,亦已专矣专:

专一

D.则耒之精诚精诚:

真心诚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认为人只要竭尽心力从事某事,其思想和情感一定可以在这件事上有所体现。

B.文章第三段提到作者通过广泛学习各类文章,逐步具备了用写作抒发所思所想的能力。

C.文章重点写作者仕宦生涯中的漂泊之苦,目的是想表明生活的磨难能够淬炼人的才华。

D.全文夹叙夹议,饱含深情。

文末委婉地表达了欲凭借才华获得推荐的愿望,不卑不亢。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

译文:

 

 

(2)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

译文: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A [逆:

推测。

]

2.D [D项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在”。

A项介词,通过,经由/介词,因为。

B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介词,把。

C项指示代词,表远指,那/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

3.A [A项“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不正确。

]

4.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5.

(1)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

(“工”,擅长;“愠”,怨恨,恼怒;“见”通“现”,显露,表现;“戚”,忧愁,悲伤。

(2)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一般经常就是数千里。

(“困穷”,艰难窘迫;“就食”,谋生;“活”,使……活,养活;“率常”,经常,通常。

第二组

1.B [穷:

处境困难,常常指不得志。

]

2.C [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之”。

B项代词,自己/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D项助词,的/代词,西山。

]

3.C [目的是表明自己的文章是有感而发,希望某官重视自己的文章。

]

4.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

5.

(1)所以虽然在四方为官,但家道衰微,(只好)拿着手板恭敬地去拜见大官,重则被他们辱骂责备,轻则被他们诘问凌侮。

(“出仕”,为官;“执版”,拿着手板;“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为被动句。

(2)人谁不想在世上的贵人面前有所表现,而我自己看我的那些文章,没有一篇满意的。

我冒昧写了平日的文和诗近六十卷,让您屈尊看看,希望您能在闲暇时拨冗赐观。

(“显人”,显贵的人;“几”,近,约;“左右”,谦虚的说法,实指主人。

参考译文

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多次行礼后(虔诚地)把信呈给您:

我听说古代殚精竭虑去从事一种技能,而志向专一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能在他的技艺和本领上有所表现,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就能推测得知他内心悲欢好恶的隐曲情感。

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

当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来时,即使自己想掩藏也不可能。

从前伯牙所喜欢的就是弹琴,钟子期坐着听琴,伯牙不能掩藏他隐曲的感情。

伯牙的感情,难道能与琴相沟通吗?

只是他专心致志从事弹琴,所以心中情动,便默默地传到琴上而自己都不知道。

我不幸从小困苦贫贱,十七岁时父母得病,两年后父母去世。

出仕后又困厄于州县十二年。

那种煎熬逼迫之情、郁闷愤怒之气,充满心胸。

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一般经常就是数千里。

算起来那种安居饱暖,没有忧危窘迫,扬眉吐气而无事一笑的日子,不到百分之一。

再看整个世道人情,人们所夸耀的是能使自己摆脱贫困低贱和艰难困苦的手段,我自己是空有一身,而没一点那些手段。

所以虽然在四方为官,但家道衰微,(只好)拿着手板恭敬地去拜见大官,重则被他们辱骂责备,轻则被他们诘问凌侮。

那种窘迫惨淡艰难的情状说都说不尽,又哪里只是这些!

古代能写文章的人,大抵十篇中有九篇是在他们不得志的时候写的。

他们心中的激愤,既被阻遏壅塞不能发泄,只能在言语文章中抒发,不会掩住自己的嘴使自己窒息,这样大概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无边寂寞中自我安慰罢了。

像我这样处境困厄的人,可以说是达到极点了。

我平生微不足道,既然曾使自己致力于把文章写好,而又遭遇仕途的失意困窘,正好投合我所擅长的。

所以早晚所接触到的事,事物的各种形态,放声高歌和痛哭,辱骂怨恨和忿怒,令人高兴和令人害怕的,令人喜爱和令人厌恶的,出驰入息,表面积极内心沮丧,都充分地表现在文章中。

我对于写文章,虽不能算擅长,但是用心是专一的。

平生所有,都寄托于文章之中了,如果世上高明广博、通达事理的君子愿意俯首阅读我的文章,大概不用等到对方疑惑而提问,一问就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心思了。

我想尊敬的您凭文章学术显露昭著于天下,又正是朝廷写诰敕文词的大臣。

而对于我那些浅薄的文章,您曾想给我勉励。

人谁不想在世上的贵人面前有所表现,而我自己看我的那些文章,没有一篇满意的。

我冒昧写了平日的文和诗近六十卷,让您屈尊看看,希望您能在闲暇时拨冗赐观。

那么我的精诚之心,即使想有一丁点掩藏,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您也是这样想的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乐毅论

苏 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

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

或者之论曰:

“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

”呜呼!

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

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

“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

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者?

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

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

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

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

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求亡之不暇 暇:

悠闲

B.援桴进兵援:

拿起

C.治其政令治:

治理

D.不王则审所处审:

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如果去做商汤、周武一样的事,图谋成就王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

B.吴王最终被勾践杀死,项羽被汉高祖追杀,作者用这些事例阐述了不能用狭小的仁义去破坏掉建国立业的大计。

C.作者认为,乐毅在和齐国的常年征战中如果能及时停止战争,让齐国的百姓休养生息,那么对生活满足的齐国人也就没有人有斗志去和乐毅打仗了。

D.文章叙议结合,内容材料丰富,分析了王道和霸术的分别,阐述了王道不是霸者夺取天下的好方法。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译文:

 

 

(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译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之解而东 解:

解放

B.燕之并齐并:

兼并

C.反其田里田里:

家乡

D.不王则审所处王:

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最终灭亡,原因在于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B.乐毅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滥施行义,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C.本文借古讽今。

结尾的感叹句特别令人追昔而思今。

D.文中多次使用问句与感叹句,既使文章活泼、有气势,又在说理过程中融入深深的感情色彩。

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选自《六韬·文韬·文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译文:

 

(2)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译文:

 

 

(3)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译文: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A [暇:

空闲的时间。

]

2.A [A项均为代词,指自己。

B项介词,向/介词,在……方面。

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

]

3.A [A项与原文“虽欲霸,可得乎?

”语意相反。

]

4.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

5.

(1)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2)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

第二组

1.A [解:

突围。

]

2.C [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就。

A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B项助词,所字结构/与“为”一起表被动。

D项代词,他的/连词,表选择。

]

3.B [乐毅失败的原因很多,“滥施……良机”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

]

4.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5.

(1)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2)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3)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参考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

自己知道不可以成就王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

有人曾经这样论说:

“图谋成就王业却没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

”唉!

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

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会被消灭。

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们一定要做的事。

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最终杀死吴王。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是张良上谏说:

“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

”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

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

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

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这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

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利用他的国力空虚。

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

到了这时候,即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

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

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

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

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

哎呀!

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

长白法祭酒式善②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

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

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

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

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③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君旋遭艰④归,服终,补部曹。

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

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

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

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

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悲夫!

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⑤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

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

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

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①钱沣:

清书画家。

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

②法式善:

吉林长白山人,清文学家。

③媒糵:

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

④遭艰:

遭父母之丧。

⑤分校:

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当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之成二卷      录:

记录,抄录

B.故治狱无敢倾陂倾陂:

偏颇不正

C.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谮:

谗言

D.以发余痛云发:

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去世时,儿子年幼,诗集散失,经他人搜集得到其诗一百多首,抄录成两卷。

因钱沣曾自称南园,所以这两卷诗就称为“南园诗存”。

B.钱沣曾受命同和珅一道处理山东巡抚国泰违法乱纪一案,面对和珅的笼络,钱沣不为所动,这使和珅不敢徇私舞弊,国法也得到了伸张。

C.钱沣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为此受到了和珅的排斥和打击。

在他担任通政副使、湖南学政之时,和珅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了他的职务。

D.作者为书画家钱沣的诗集作序,着重评价了他的诗歌特色与才华,哀其不待公论大白天下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译文:

 

 

(2)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

译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白法祭酒式善为搜辑仅得百余首  辑:

辑录

B.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慝:

奸邪佞臣

C.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擢:

降职

D.和珅持衣请君易持:

拿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很受皇帝信任。

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B.钱沣性格刚直不阿。

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

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

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译文: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译文: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C [谮:

诬陷。

]

2.B [B项均为连词,表结果。

A项介词,被/动词,是。

C项连词,和/介词,和。

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

3.D [D项该序文重在赞扬其忠直敢言、与权臣和珅做斗争的行为。

]

4.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5.

(1)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御史一人罢了。

(“若夫”,至于;“讼”,批评;“而已”,罢了。

(2)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告诫、责问他们,认为钱沣说的对,和珅就更加怀恨钱沣。

(“饬责”,告诫责问;“谓”,认为;“嗛”,怀恨。

第二组

1.C [擢:

提拔。

]

2.A [A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

B项代词,指山东巡抚国泰/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项连词,就/连词,表转折,竟然。

]

3.A [A项误解了原文“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句的意思,此句的意思为“可是高宗皇帝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