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803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docx

《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知识.docx

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心理学内容可分四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能力和人格

(1)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气质——相当于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3)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它们是结合成为一体的。

一般我们把这三类心理现象成为心理过程,因为他们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

4、环节动物有了心理现象,人类有了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

我们把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5、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被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当代心理学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7、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8、研究心理现象的四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9、神经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

10、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1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根据部位形态,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和脑。

14、感觉种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较感受性。

15、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公式:

△I/I=K

△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叫韦伯分数。

16、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暗适应30分钟,对光适应一两分钟。

17、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细胞层上有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种,锥体细胞分辨分辨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18、颜色特性: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19、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

20、平衡觉——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21、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各种感觉器官和肌肉中都有痛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

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连在一起,痛觉对机体有保护性作用,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2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3、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它已经把对这一物体的各种感觉结合在一起了,这说明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整体性。

(2)选择性

(3)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

在不同的距离看一个人,觉得他高矮没有变,这是大小知觉的恒常性,颜色、明度、形状也都具有恒常性。

(4)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他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24、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5、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错觉所产生的歪曲是有条件的,只要具备条件,错觉就一定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可观的。

26、记忆按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照是否意识到,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叫保持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不同间隔时间对记忆保存影响的曲线,就叫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28、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依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广度5-9

29、长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其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又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30、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两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

系列末位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3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事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应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不同区分:

(1)辐合思维——需要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中区确定一个更合适的答案的时候,我们又要比较各种答案,心境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2)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32、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33、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3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

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势作用:

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得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睡使人产生定势,这种定势会影响到后边从事的感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

35、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6、运动性言语中枢是布洛卡发现的,所以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37、听觉性言语中枢,维尔尼克发现,顶叶、枕叶、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受到损伤,会影响到患者的言语听觉,这一中枢叫听觉性言语中枢,所以又叫维尔尼克中枢。

这种言语缺陷叫接受性失语症。

38、视觉性言语中枢,受损后能看不能理解的缺陷叫失读症。

39、书写中枢,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画的缺陷叫失写症。

40、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41、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新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过程。

4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也不反映任何事物。

43、注意广度——在一定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大概是7±2,即5~9个。

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注意广度是4—6个。

44、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45、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6、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可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象加以推断。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叫驱力,它是生理性的动机。

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各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4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

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48、情绪——是感情反应的过程,也是脑的活动过程。

情感—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就无法表达。

情感制约情绪表现方式.

49、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50、情绪理论:

(1)美国詹姆士——情绪外周理论;

(2)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起着决定性作用。

51、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的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任何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是有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

(2)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心境并不是对某一时间的特定体验,而是以他那个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时间,让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往往由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心境具有弥漫性。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形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

个体对应激事件做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

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52、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53、按勒温的说法,动机冲突四种形式: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2)执行决定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的阶段是意志行动的第二阶段,即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54、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55、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56、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

在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中,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智力发展的水平。

57、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58、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整体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59、苏联心理学界常用个性这个概念,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认为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这个概念把人格看做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其他部分。

60、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61、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的过程,即兴奋和抑制。

62、气质的特征:

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灵敏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6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3)…………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4)…………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5)…………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64、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65、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佛洛依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看做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1、社会心理学定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

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社会意识的学科”。

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

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

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

所影响。

2、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的著名公式:

B=f(P,E)。

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

公式的含义是: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3、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变、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1)哲学思辨阶段:

根据哲学思辨即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善恶

(2)经验描述阶段:

重要的学术思潮起到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达尔文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3)实证分析阶段

4、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5、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涉及社会及个体的两方面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6、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7、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8、集中重要性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3)政治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

9、社会角色分类:

(1)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个体自由度小;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后者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10、角色失调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1、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

静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12、自我概念的功能:

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②解释经验③决定期待

13、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增大成功和减少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

14、影响自尊的因素:

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②行为表现的反馈③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④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15、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成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叫第一印象。

16、印象形成过程中的集中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最新或得到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成为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3)刻板印象: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7、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复合自我的期待。

18、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是细腻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过程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19、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0、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21、控制点理论:

罗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22、归因原则

(1)不变形原则

(2)折扣原则。

主要贡献者凯利提出(3)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23、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特异性信息;

(2)共同性信息;

(3)一致性信息。

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作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24、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25、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和起源于依恋。

26、影响亲和的因素:

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

27、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28、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29、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30、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行为责任意识明显丧失。

去个性化状态是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和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被削弱,从而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侵犯行为增加。

31、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社会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子那里特征:

内疚、心境、人格(3)其他技能

32、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

人的社会学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33、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特点:

①针对性②持续性③对抗性④普遍性。

34、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35、态度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信息源、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36、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沟通信息方面的、接受者方面的、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37、转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

人们在转变态度是,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水平。

38、逆反心理有三种:

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禁果逆反

39、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使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40、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41、功能:

获取信息的手段;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42、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比较清楚把握的沟通,面对面沟通的沟通是最普通的现实沟通形式。

虚拟沟通中,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进程收自己主观感受和想象左右和引导。

42、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等。

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

专门研究身体语言沟通的学科是身体语言学。

4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具有

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的特点。

44、自我暴露——也成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吧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

他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四个水平:

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人际关系状况、隐私。

45、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良好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和朋友等人际关系的融洽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46、影响喜欢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47、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48、从众的特点: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使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3)从众行为虽有时不符合个体本意,却是个体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49、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②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2)个体人格因素。

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

(3)从众行为越少;个体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4)情境的明确性

(5)其他

50、社会促进——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2)观众效应。

51、社会懈怠——也成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如“磨洋工”。

52、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53、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54、塔尔德的“模仿率”:

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

55、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者、按时信息、被暗示者。

56、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按时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2)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法是作用的客观环境。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57、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是世界上最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