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55497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问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述评

 跨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

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主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这便是“科教兴国”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基本国策的原因之一。

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或教育理念仍旧带有封建科举教育的印痕。

它不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发展性地培养人才;不去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不去发展学生的特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的任务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以考分这一单一的标准来评估学校、评估学生、评估教师的方法盛行。

这便使得我们的课堂形成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带有注入性、强制性、甚至惩罚性的教学手段、方法,单调的课堂师生活动形式,封闭的教学环境,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个性的养成与创造空间的拓展。

由此看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较强性的课程,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设想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实验研究,探索新时期学校办学的新思路,寻找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渠道,培养创造型人才,争取在认识上取得一定的创新教育经验,找到一定的规律,总结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途径,同时在实践上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选题意义、价值:

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促使学校由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体现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指导思想,形成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实验假设是: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拓广知识资源,创设适宜的认知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个性的生命活动,使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教师和个性和教学主张得到彰显,形成有特色的素质教育。

研究目标是:

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教学方式,进行教育设计创新,建立评价机制,使学生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师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2、应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师生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健康发展。

3、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题、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时间。

本课题的观点是:

1、适时、适度、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情感交流,实现共同成长。

本课题的创新在于:

1、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包括:

信息处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

2、建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

知识资源环境、友好的交流沟通环境、协同学习环境。

3、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包括学生实施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得到张扬。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1.找准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仅是学校、教师和书本,而是需要有更多条接受知识的渠道,像广播、电视、网上信息高速公路等等。

因此,首先教师已不单纯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

其次,教师将突破保留文化遗产的传统功能,而成为学生未来的设计者。

第三,发现和挖掘教师的创新潜能,鼓励教师创新意识的关键是要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教师应排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只有参与进来,才能破除神秘;只有责任感增强了,才有创新的主动性。

创造的潜能每位教师都有,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与培养的。

2.抓住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时间、空间。

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时间、空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来的。

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鼓励学生多动脑、善动脑,敢于标新立异。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在自行探究中发现问题,利用信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使学生从教师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事物。

解放学生的口,就是让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允许争议,允许答错、讲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相信科学但不迷信权威。

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让学生从教师繁琐的讲解和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留出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

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深入生活,考察、观测、调查、探究,在自主的空间中求真知、学创造。

3.开凿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①倡导教育民主,爱护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民主施教,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引导他们全面、自由、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去发展,从而最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去充实、去探寻、去创造。

教师尤其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创新的意识不断加强。

②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课堂就应该是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学生七嘴八舌,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同时,不准教师满堂灌,不准照本宣科,不准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

4.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发展,但这不等于要求学生各种素质平均发展。

如果是平均发展,就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

学生的个性、兴趣的表现,有些是稳定的,长期的,而有些则可能是短暂的、瞬息即逝的。

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动力点”,为其创新意识的提高搭好阶梯。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文献研究活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吸收、利用,揭示创新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律,发展我们的创新教育事业。

2.行动研究法。

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3.个案法。

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4.经验总结法。

根据教育研究中所提供的具体事实,或比较初步的、零散的认识,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经过总结和提高,使之上升到一定的教育理论的高度,明确得失。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①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

②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实施阶段:

(2006年9月——2007年6月)

①按方案制订各学科实验工作计划,开展研究。

②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比如观摩实验课,公开课和论文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

注意实验课后的调查测试,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③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3、总结阶段:

(2007年9月——2007年12月)

主要工作内容: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述评

 跨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

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主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这便是“科教兴国”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基本国策的原因之一。

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或教育理念仍旧带有封建科举教育的印痕。

它不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发展性地培养人才;不去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不去发展学生的特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的任务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以考分这一单一的标准来评估学校、评估学生、评估教师的方法盛行。

这便使得我们的课堂形成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带有注入性、强制性、甚至惩罚性的教学手段、方法,单调的课堂师生活动形式,封闭的教学环境,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个性的养成与创造空间的拓展。

由此看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较强性的课程,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设想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实验研究,探索新时期学校办学的新思路,寻找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渠道,培养创造型人才,争取在认识上取得一定的创新教育经验,找到一定的规律,总结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途径,同时在实践上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选题意义、价值:

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促使学校由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体现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指导思想,形成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实验假设是: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拓广知识资源,创设适宜的认知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个性的生命活动,使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教师和个性和教学主张得到彰显,形成有特色的素质教育。

研究目标是:

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教学方式,进行教育设计创新,建立评价机制,使学生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师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2、应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师生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健康发展。

—活页1—

3、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题、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时间。

本课题的观点是:

1、适时、适度、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情感交流,实现共同成长。

本课题的创新在于:

1、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包括:

信息处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

2、建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

知识资源环境、友好的交流沟通环境、协同学习环境。

3、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包括学生实施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得到张扬。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1.找准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仅是学校、教师和书本,而是需要有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