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学年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
浏阳六中命题人:
戴恒审题人:
吴体强
满分:
150分时量: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然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念离人和家园,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了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是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
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
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
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
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
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
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
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
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
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
肥沃的地上,贫瘠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
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
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
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
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
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
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
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
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
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
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
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
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
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
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
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榕树的美在于它的壮阔、坚韧、倔强,浑身洋溢着撼人心魄的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B.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示了榕树的精神与力量。
C.本文画线句子中“榕树的碧叶”指的是榕树的精神品格,“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是指我更了解榕树的精神品格。
D.本文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面上在歌咏榕树,实质上是歌咏像榕树那样的人。
5.文中第7段描写那位北方的朋友对榕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5分)
6.“榕树,生命进行曲”有哪些含义?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
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
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
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
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时,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
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
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
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
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这里指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明清两代多用年号称呼皇帝,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D.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来代指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罗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孤城守卫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
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③。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④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
就着山势。
③笳:
一种乐器。
④北庭:
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4.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5分)
A.首联开篇点题,诗人梦见拱形的毡帐就着山势而立,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
现实中的“孤客”隐指梦境中的团圆。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
诗人写此诗才三十出头,他竟也感到“老”的降临,可见这个“老”字包容了他所历之苦有多重!
C.颈联写虽然南国五月已属草木葳蕤、花开四野的仲夏,而北国边城却还未见有任何花开,有的只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
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15.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更想为命,___________。
写明母孙二人实难相离的原因。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
《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借用了这个典故。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
人们议论纷纷,。
①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揭开其神秘面纱。
如何解决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成为月球背面登陆探测的关键问题。
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
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
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
②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
6月14日11时06分,“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
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
这样,()。
“鹊桥”的搭设,将建立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的联系,③它犹如太空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④“鹊桥”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我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17.文中①-④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①B.②C.③D.④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B.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C.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D.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衷一是望尘莫及鼎力相助B.甚嚣尘上鞭长莫及鼎力相助
C.莫衷一是鞭长莫及大力相助D.甚嚣尘上望尘莫及大力相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____________?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_________________?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____________。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21.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补写两个结构相似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与前面构成排比句。
(6分)
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
像陶渊明、李白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根据自己对以下诗句的感悟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香草,是屈原一生的信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诗人白居易对草的生命力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