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4570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

学习本单元58个生字,其中28个生字只识不写;

2.凭借具体的词语、句子,从画面和声音展开想象,选择印象深刻的画面与同学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

3.了解《观潮》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顺序;摘抄、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3-4自然段,《走月亮》第4自然段;

5.能主动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

6.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与同学交流。

7.背诵积累古诗《鹿柴》,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三、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大潮的壮观,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

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教学过程:

课题:

1、观潮

学科:

语文

执教教师:

齐莎莎

执教班级:

404和407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

二、初步感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五、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三、疑难探究

四、课堂小结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板书课题:

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

“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

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

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空间顺序:

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

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

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

平静。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

(板书:

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

(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

师:

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

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

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

“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

“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

(板书:

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

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

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

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

第3自然段:

远处;第4自然段:

近处。

(3)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

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

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

说明了什么?

明确:

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

(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明确:

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

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⑤思考:

“白线”指什么?

在什么地方?

如何理解?

明确:

“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

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

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

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

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

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

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

(潮水)

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

(齐读)

老师总结:

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

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

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

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

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

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如: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

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

如: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如:

“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

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课后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题:

2、走月亮

学科:

语文

执教教师:

齐莎莎

执教班级:

404和407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调动所有感官,发挥想象,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课文。

3.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月光下的动人场景和美好意境。

2、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月亮图片、《月亮船》歌曲下载

课前查阅有关月亮的资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意见

一、情境导入

二、预习检查

三、自读自悟

一、深读感悟

二、拓展阅读

三、有效练习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除了刚才同学们吟诵的这些古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

(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

(板书课题:

走月亮)读课题。

【设计意图:

轻松的话题导入既回忆了相关知识,又调动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情感共鸣。

  师:

“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30页第7课。

二、预习检查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全班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ài)”

3.运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等(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4.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说给同学听。

5.默读课文想一想:

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三、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你都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孩子总结概括,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深读感悟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一)感悟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

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简单写出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学生自读批注

(三)小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班级展示。

(交流时,学生说到哪里就要让在这个地方有想法的学生补充说完)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预设1.教师预设感悟交流点排比句:

(当孩子谈到其中一个排比句,引导孩子感知排比句的特点,找出其它排比句,并试着用排比句说话。

.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勾勒出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清晰的景物,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意境。

师相机指导朗读:

指导孩子读出这种安静祥和的意境,感受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了什么?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朗读中加深感受。

.“我们走过……;走过……;走过……;走过……”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通过个性化朗读,引导孩子理解这段的内容和意境,(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体会我与阿妈的温馨情感。

小结:

语言训练——教师结合三组排比句引导孩子逐步感知排比句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排比句说话。

(如果孩子仿说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孩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常用词语说话)

预设2.

当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让学生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流着”一词用了几次?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述)

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抱”,而不用“映着”?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二、拓展阅读

读吴然的《歌溪》: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练习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月夜中妈妈和我共读励志故事,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春天里有我和爸爸放风筝的身影,早起的山坡有我和妈妈奔跑的足迹……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

尝试用一组排比句写下来。

例如:

妈妈的爱,是我上学时反复的叮嘱,是我失意时鼓励的目光,是我生病时关切的话语。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看到的:

听到的:

课后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课题:

3、现代诗二首

学科:

语文

执教教师:

齐莎莎

执教班级:

404和407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

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

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

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

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

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

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

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

(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

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

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

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

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第二课时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

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板书设计: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

花牛歌徐志摩

课后作业:

背诵两首诗歌。

课题:

4繁星

学科:

语文

执教教师:

齐莎莎

执教班级:

404、407班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散文,理解文意,体会感情

第一课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

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

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

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

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

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

(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

……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

亲切

1(0.1学)习三第年二前段(:

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

(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

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

(读句子:

……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

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

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

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

你能自学领会吗?

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

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