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4494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

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一、汉代儒学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归纳总结

一个实质:

文化专制。

一个目的:

文化统一是为政治统一服务的。

两大转变:

由法家思想到黄老之学再到董仲舒新儒学。

三大影响:

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二、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

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

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易错提醒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①哲学观: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

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微点拨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

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3.历史影响

(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1.黄老哲学

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黄”:

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

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2.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3.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4.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考点一 “王道、帝道、霸道”的糅合——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要求:

在材料中找出古代儒家教育在童蒙教育上的体现。

材料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

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

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

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

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代儒家垄断教育后,从童蒙开始进行教育熏陶,材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学经典为教材蓝本;注重识字、习字,为书馆教育奠定基础(目的是向专经教育的过渡);注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办学形式多样(地方义学、私学、政府官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名家宿儒参与教材编修;学校教育与地方教化相结合等。

1.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命题角度 汉代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汉武帝重儒学的实质;先秦民本思想的弘扬。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3.董仲舒思想的反动性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董仲舒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但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障碍。

命题角度 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价值;董仲舒思想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以唯物史观看待董仲舒思想。

考点二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1.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

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

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

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④世俗化。

⑤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

本心良知(向内)。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2015·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答题思路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概括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宋代理学

不同;发展

10分,5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类

不同

孔孟儒学

材料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

孔孟强调仁政、民本;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所学

孔子: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汉代儒学

材料

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所学

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

(2)发展(概括类模板——结合材料及所学,逐一概括)

问题

分层信息

概括归类

发展

宋明理学

材料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周孔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这一主张得到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发展:

宋代儒学重视孔孟儒学;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的认识

所学

理学强调“理”,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等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理学的兼容性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发现问题 材料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命题角度 宋代理学的特点;儒学鲜活生命力的原因;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关系。

2.朱熹眼中的国家公职人员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朱熹

发现问题 朱熹强调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

命题角度 理学对官员廉洁奉公的教育价值;制度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3.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发现问题 材料认为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务实精神,体现了理学的进步。

命题角度 理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Ⅰ,24

2014

全国Ⅰ,24、25、26

2013

全国Ⅰ,25

1.命题点:

从儒学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

(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五经”是儒学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

2.命题点:

唐代儒、佛、道三教地位的变化

(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选C。

3.命题点:

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4.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影响

(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 周公制“礼”“乐”,孔子强调“礼”,两人的共性是注重“礼”,因此被称为“周(公)孔之道”。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学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大,排除D项。

1.命题点:

汉代新儒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4)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因此“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影响到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时代变化对儒学的影响

(2017·太原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4)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

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答案 D

解析 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先秦儒学不含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汉代儒学没有哲学化倾向,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陆王心学,故C项错误;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汉代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2017·佛山二模,25)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

由此可知汉代(  )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并不能看出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原始民主思想彻底消失,而仅仅是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加强,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必然加强了儒学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从而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构成,故C项正确;孟子的地位上升是在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宋代儒学的哲学化

(2017·保定一模,28)宋朝,理学家以思辨性的哲理否定了先前儒学较为粗糙的“天命”观和“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完成了自宋初以来思想家们致力于建立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的尝试。

宋代理学这一“尝试”(  )

A.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

B.使《四书》《五经》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C.使理学背离了世俗化趋势

D.表明儒学对其他文明的排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合称“四书五经”,材料并没有体现二者地位平等,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发展后期逐渐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宋代儒学的世俗化

(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26)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

这一变化反映(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答案 A

解析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思想较为开放,所以女服也不拘一格,而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理学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逐渐普遍化,女服也随之变得内敛拘谨,故A项正确;南宋以后理学才成为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