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2211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x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一)

李启胜

学习要点:

掌握“而”“何”“乎”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第一课时:

复习“而”

典型例题

(一)用作连词。

 

1.用法: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法: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用法: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用法: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用法: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用法: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7.用法:

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用法:

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规律总结

(一)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动作、状态同时发生或存在,能换位,可译为“又、还、并且”】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前后动作、状态是先后关系,不能换位,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主谓语之间,前为假设条件,后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前为方式,后为目的,相伴随,有主次,可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前为条件因果,后为结果,可译为“就、便、因此”】⑧表示目的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来”或不译】

(二)用作代词,痛“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三)用作助词。

“而已”(罢了)、“已而”(不多久)、“俄而”(不多久、一会儿)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1—5连词,表承接“来”“就”】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0—12连词,表转折“却”】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3代词,通“尔”,“你”“你的”】

  24、既而儿醒,大啼【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

“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第二课时:

复习“何”

典型例题

(一)用作疑问代词。

 

1.用法: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用法: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用法: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法: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法: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何:

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规律总结:

(一)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翻译时“何”要后置。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不能移到动词后】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样”。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三)何:

通“呵”,喝问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疑问代词,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疑问代词,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

(《琵琶行》)

【疑问代词,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

【副词:

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副词:

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副词:

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复音虚词。

“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同上】

12何以哉?

(《曹刿论战》)

【复音虚词。

“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复音虚词。

“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4.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E多么)】

  例: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

其所据4何为?

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

然6何人能忘情耶?

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答案:

  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 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可译为凭什么 8、可译为怎么样

第三课时:

复习“乎”

典型例题

(一)用作语气助词。

 

1.用法:

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2.用法: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3.用法: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4.用法: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法: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

在;后一个“乎”:

比。

) 

④吾尝疑乎是。

(乎:

对。

)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对。

)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

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

比。

)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规律总结:

(一)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二)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从”。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向”。

③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

④表示比较,相当于“比,跟……相比”。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2、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

5、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

【6—7介词,相当于“于”。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8—9形容词词尾。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

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

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

  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相当于“于”。

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助词,词尾,不译。

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