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成果1.docx
《研究性学习成果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成果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成果1
研究性学习成果
改革开放的30年
常州路小学
六年级3班
孟子琦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3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展开调查。
二、研究过程
(一)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定期交流每个成员的心得和研究的情况。
(二)具体研究步骤:
1、拟定课题
2、开始研究
3、进行收尾工作,资料基本收集完毕
4、将资料收集成稿
5、写成研究报告,结题汇报
三、研究方法
主要为网络调查研究和实践法
四、研究成果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举行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随后又设立了经济特区,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1982年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又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
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005年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经过这么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从我家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一、衣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蓝、黑、灰、绿是中国人穿衣的“主旋律”。
1979年3月19日,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时装表演,让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大开眼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
70年代的绿军装、中山装、工装变成了80年代的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连衣裙。
1993年,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国际服装品牌开始进入中国,人们的着装观念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今年的流行款式也许到了来年便已过时。
进入新世纪,着装已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
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30年来,人们穿着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富有、社会的进步,鲜活地折射出改革开放发展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对衣着的消费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一的御寒、保暖到中高档、舒适、时兴、款式的多样化,从一套衣服穿几年到一个季节穿几套,从单一的本地渠道购物到繁华的都市选购,由每件几元上升到几百甚至过千元,人们开始注重“包装”自己,流行的休闲装、羽绒服、PU等,多姿多彩的款式与色调衬托出百姓对美和个性化的执着追求。
孟庄镇的郭新玲以前在孟庄供销社买布,她和布匹打了多年交道。
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穿着一件紫色的羊驼绒大衣,黑色的格子裤配了一双黑色小高跟鞋,很是时髦。
说起这些年衣服的变化,郭新玲笑呵呵的说,她小时候都是拾妈妈或别人的剩衣服穿。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从我记事的时候,都穿着蓝色、绿色的棉布衣服。
能在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服,兴奋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现在的衣服就多的很了,每年都有新款式,一些衣服穿一年就不想再穿了,想买新的。
还有,以前一家人的衣服放在一个衣柜就足够了,现在一人一个衣柜都嫌拥挤。
”
现在,人们穿衣中的条条框框早已被时尚的消费观念所取代。
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来看,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076.9元,比1985年增长了14.7倍。
人均购买服装9件,购买鞋类3.5双,分别是1985年4.3倍和1.8倍,与此同时,购买各种布料的数量和支出明显减少,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材料占衣着的比重为0.3%,比1985年下降了30.2个百分点。
200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28.8元,比1985年增长了6.5倍。
人均购买服装2.9件,购买鞋类1.6双,分别是1985年的3.6倍和8倍。
30年服装变革在每个老百姓身上都有所体现,多姿多彩的服装,也鲜活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发展的巨大变化。
二、行的变化
“30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
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
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
”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今年66岁的呼和浩特市民李云生老人依然感慨不已。
上个世纪70年代,李云生参加工作后,最想要的就是一辆自行车。
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
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也就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
1978年以后,自行车市场放开了,不再需要凭票购车,大街上卖自行车的商店和修车铺犹如雨后春笋。
攒够钱后,李云生终于如愿以偿地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
骑车上路,那昂首挺胸的架势和满足的神态,至今让家人念念不忘。
如今,这一页历史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5年,自治区首府各大商场自行车销售逐年萎缩,有的大商场还取消了自行车销售,让位于专卖店。
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
呼和浩特市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也方便了百姓的出行。
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
当挂有“蒙AD”和“蒙AE”字头车牌的车主还在向朋友炫耀爱车的时候,“蒙AF”和“蒙AJ”字头车牌的新车已在呼和浩特市街头耀眼登场。
据呼和浩特市交通管理部门统计,首府汽车牌号字头从“蒙AA”发展到“蒙AF”,仅用了两年零37天的时间。
2006年,呼和浩特市汽车零售量就达上万辆。
到了2007年,呼和浩特市机动车数量则开始以每年近2万辆的趋势增长,其中私人购车成为生力军。
机关干部李军,是位仅有大半年汽车驾龄的新手。
自从有了“奥迪”车,他几乎每周都会开车带着家人到呼和浩特市周边游玩。
李军认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因。
“我早就想买汽车了,去年年底终于如愿以偿。
现在我上班不用挤公交车,周末还可以带着家人出去兜风,出行真是方便多了。
”
在城市里,人们的出行也是更加的法方便,火车、汽车不断的提速,更是有更加便捷舒适的地铁,并且随着地铁路线的四通八达,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都不再是一件难事,私家车更是从从前的珍品到现在的大众产品,路上的私家名车也是到处可见,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座便捷的立交桥都让我们的出行畅通无阻,村子里坑坑洼洼的小路也变成了平整的石灰路,甚至山里的那些梦想着要州出大山的恶人们也可以通过公路看到外面的世界。
食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
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
然而,不同的年代,餐桌上的食品大不一样。
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
从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到大鱼大肉满桌,再到现在的粗细粮搭配、营养配餐,折射出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票证时代:
过年才能吃上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能填饱肚子是所有人的梦想。
”今年78岁的原巴中县木船社职工杨会友老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票证时代”——粮票、油票、肉票、糖票、布票等。
“很多东西都得凭票购买,肉、禽、蛋等副食品不能充足供应,老百姓也顾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只要能吃饱就行。
”他说,那时买东西排着“长蛇阵”,逢年过节,早上5点多钟就得去排队,运气不好时要排到上午10点钟。
有时就算拿着票去买,也不见得有东西卖。
大部分人都过着吃不饱的日子。
杨会友回忆说,那时家里一年大半时间吃的是青菜腌制的咸菜。
家里有一个专门腌制咸菜的大缸,每年一到深秋,家里就开始把青菜制作成咸菜。
那时候,餐桌上常年的菜肴以咸菜、蔬菜为主,一般只有一两个菜,家里来客人或逢年过节才会买一点荤菜。
而水果、糖果简直就是奢侈品了。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日子开始逐渐好转,粮食产量提高了,老百姓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花样时代:
百姓餐桌食品翻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物资供应逐渐市场化,粮票、油票、肉票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市场上食物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应有尽有。
对此,农民工杨大诚感受颇深。
现年40岁的杨大诚是曾口镇的农民,几年来通过承揽一些建筑工程,在巴城买上了商品房,孩子也进城读书了。
他告诉记者,相比上个世纪80年代的餐桌,鱼、肉、鸡、虾等荤菜成为今天餐桌上的“常客”,海鲜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的口感。
“最近30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鸡鸭鱼肉成了家常菜,吃‘野’食、‘鲜’食成为新时尚。
”杨大诚乐呵呵地说。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人们很难下馆子,如今过节下馆子也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寻常事。
“现在,人们想的可不是省钱,而是省心。
”杨大诚说,近年来,从巴城餐饮业的火爆就可明显地感觉到下馆子、上酒店的人多了,而这在改革开放前,是很少见的。
现在不仅喜宴、寿宴在酒店吃,就连年夜饭也在酒店吃了。
绿色时代:
吃出营养健康
进入21世纪后,食品越来越丰富,超市里各种粮食及熟食、肉、蛋、鱼、蔬菜、水果、牛奶、饮料等应有尽有。
人们不再追求吃饱吃好,而是开始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
10月30日,记者在城西市场遇到了前来买菜的市民罗克莲老大娘。
罗大娘的菜篮子里,肉、鸡蛋、海鲜及各种时令瓜果蔬菜一应俱全。
“现在又是花菜,又是大头菜,什么海鲜都有。
现在的条件和七几年、六几年相比真是天上到地上了!
”
罗克莲是退休教师。
她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取代了昔日的大鱼大肉,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从细粮为主到粗细搭配。
现如今,多元化的饮食结构促使人们崇尚健康、科学的饮食生活,健康饮食观念在寻常百姓家也得到体现。
还有一个变化:
流行吃粗粮。
罗克莲说,以前红苕、洋芋、窝窝头等都是穷人家的主食,现在却备受城里人追捧。
大家吃肉吃腻了,转而吃点粗粮,不仅能换换口味,关键是粗粮能清洗肠胃,有利健康。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罗大娘颇多感触。
她说:
“从刚开始能吃饱就好,到有肉吃就好,再到今天追求科学、合理饮食,这小小餐桌上的变化,印证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
”
四、住的变化
作为21世纪出生的小学生,“改革开放”这个词语对我来说很陌生。
我们除了从媒体中看到或从长辈的口中了解一些,并没有切身体会。
但是我的爸爸妈妈们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变化他们却是深有体会的,而体会最深的莫过于我们的居住环境了。
“拆迁”是伴随改革开放,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随着“拆迁”,我们家还会有新房子,然后装修等等,于是我从中发现了些有趣的。
我发现即时在那些没有拆迁的50年代的房子里,居住空间的内部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
这些变化向我们讲述了这30年我们生活需求的变化,也许看到这些老公房的平面图会让你联想到曾经在放学后和小朋友相约在弄堂玩耍的心情;或让你想起没有写字台,只用一个大方凳和一个小板凳做作业的午后;抑或是隔壁阿姨大婶拉家常的琐碎;这些只有我们爸爸妈妈这代人才有的童年回忆。
还记得那狭窄的楼道么?
里面放了各家各户的灶具、自行车、杂物等等,那里是爷爷奶奶们童年记忆的开始……
吃饭时刻,楼道里就会飘出饭菜香;放学后,大家相约在某个角落做游戏;过节了,邻里间互相串门互道祝福;偶尔会听到隔壁叔叔阿姨吵架,或邻里间为了一小块豆腐干地方的归属争得面红耳赤。
这一切都随着改革开放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我们希望有更多自由,更多隐私。
对住房功能的要求也变得明确,厨房和卫生间独用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有了下面这个平面。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老房子里的人口结构开始慢慢变化。
不同年龄段的住户对这房子的要求也不同,内部的环境又将经历一次变革。
还记得当时的装修风格,护墙板、实木地板、吊顶天花等等,有钱的就把家弄得跟宾馆似的。
有些人还在不大的客厅里放罗马柱或是严重变形的希腊雕塑。
住宅本来层高就不高,铺地板再吊天花,还有那些臃肿的摆设不伦不类的装饰,弄得空间拘束的很。
大多数人会有所选择,简单质朴的风格也在那时就出现了。
21世纪,80后的一代逐渐成长,如今也有成家立业的。
我们渴望独立,也有不少和父母分开一个人生活的。
这时的房子内部所展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因为年轻人一个人居住,所以可以将室内空间做得相对简单,将管道井、坐便器、储物柜、洗衣机、冰箱、水池、衣柜等隐入连续的可透光的帘子后,在房间内形成一道完整的幕布背景。
晚间则成为室内提供照明的光幕,也就不需要顶灯了。
淋浴房、盥洗台均独立于卧室内(因灾一层,下水道可以改造,独立浴室可以与室外通风)。
帘子后的小屋则成为小王看碟的密室。
阳光通过窗射到室内,气氛神秘,符合年轻人的个性需求。
也许我的调查并不全面,但这确实能反映出这三十年来不小的变化,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2008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30周年。
总的来说,这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
这是不平凡的30年,内涵十分丰富。
我们要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让我们的生活更富足,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