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1604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docx

会计发展史扩展12页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的会计审计发展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我国会计制度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审计史的渊源可追溯到夏禹“会稽”的传说,都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沿革过程。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一、原始社会末期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

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二、奴隶时代到春秋战国:

会计审计的产生于会计诸要素的形成时期

(一)奴隶时代

1.奴隶时代会计的产生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

会计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私有制,财产占有者有保护其占有财产的必然性;在文字发明以后,有记录财产增减变化的可能性.在我国原始公社时期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因而不可能产生会计。

1)夏朝:

制开始形成时期,国家机构还不完备,虽然财产私有制已经产生,但没有成熟的文字,只有一些至今无法认识的刻划符号,有产生会计的必要性而没有可能性。

2)商朝:

商朝是我国奴隶制较为发达的朝代,依靠奴隶的劳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贝币和甲骨文,所以商朝不但具备了产生会计的基本条件,而且有了记录会计事项的形式——简册,也是后代称会计账簿为账册、簿册的由来。

3)西周:

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财富更加集中,文字比商朝增加,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更加显著。

行政首脑冢宰兼主财政。

专管财计工作的职官为小宰司会。

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

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系统。

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2、奴隶时代审计的产生

夏商西周时期,古代审计开始萌芽和产生。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后随着国家的产生,政府开始面临初步的财政财务收支问题,对财政财务收支如何监督的问题也缘此产生。

夏禹“会稽”的传说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历史情形。

(二)春秋战国

1、会计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制时代,在这一时期我国工商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同时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我国工商业中的民间会计也开始形成。

同时,由于文字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并在有关文献中出现了“会计”这个概念。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

“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

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正确无误。

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

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

“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

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正确无误。

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

如在会计簿书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等处罚。

有关会计的各种要素,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运算工具的发明为提高会计记录的及时性正确性创造了条件,为适应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处理经济往来的需要而产生了会计凭证,这种凭证根据合算的要求,集合成册而有会计账簿,上报时就成了会计报告。

由于货币的广泛使用,在核算工作中产生了实物和货币两种计量单位,但官厅会计以其收支的特殊性而仍以实物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入出为记账符号,并且产生了入出平衡的记账原则和标准计量的方法。

会计上有关的记账、算账、结账的各种要素都已具备,为后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审计的产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古代审计得到初步发展。

最初的审计称为上计,上计主要是通过对官吏的定期稽察考核,也兼顾进行经济政绩的审计,还包含有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集三者于一体,于财政监督工作。

有关上计制度比较可信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不过上计制的普遍推行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的上计是一年一次。

国君听取地方上计官吏的汇报,就能了解户口、土地的增减情况,控制财富收入,考察官吏是否勤勉忠实,并运用奖惩办法,以防止和消除官吏的贪污舞弊行为。

任何一种制度,在初创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弊病。

从现有史料看,战国时已经发生了几种弊端:

(1)非法地增加财政收入,为自己摆功。

(2)由于上级内容复杂无法查清,有造成官吏弄虚作假的可能。

(3)君主的干涉影响上计的效果。

总之,上计制的产生既有促进官吏奉公守法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这是新制度所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审计制度有了开端。

三、秦汉到魏晋南北朝:

会计审计处比发展时期

(一)秦朝时期

1、会计审计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他所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措施,为会计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财政管理上,把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来,开始形成了两个会计核算系统。

而以法律形式规定财政收支上应遵守的原则,为我国会计审计有法可依的开端,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特色。

2、秦朝会计的特点

(1)重视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2)规定财政支出的时效性。

(3)严格财产管理的责任制。

(4)处理债权债务的原则。

(5)币制的统一与以货币价值为量度单位。

(6)其他涉及会计的规定。

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秦朝会计已经具有核算与监督双重职能。

核算工作要求正确、细致地反映财物资的增减变化情况,如有短缺和账实不符的,要追究责任和赔偿,它标志着我国会计发展上的重要特点。

3、秦朝审计的特点

在封建社会里,国家对财政控制的强弱,表现为中央集权的程度,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监郡御史,是中国历史上御史监察制度的开端。

御史在察举管理的违法事宜中,对官吏贪污舞弊的违法行为,是纠举的主要方面。

此外,上计制的进一步加强,对离任官吏的检查,财物管理上实行互相牵制制度等,都表明秦朝的财政监督-审计工作,比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1)健全上计制,加强地方财政的控制。

(2)有专门主管上计的机构,并开创了计偕制度。

(3)官吏离任,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4)实行互相监督,以保证财产的安全。

(二)西汉时期

1、审计会计的发展

西汉商品货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强财政经济的管理与监督,从而促使会计审计的技术方法的进步。

会计原始凭证使用的简牍与会计账簿的关系,记账符号从出入向收付的演变,出入平衡的记录结算程式,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向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发展等都在西汉时期取得了重大突破。

2、会计的基本特点

西汉王朝统治二百多年,社会经济从繁荣到衰败,在经济管理技术方面,也从发展而变为停止甚至倒退。

这一时期的会计基本特点如下:

(1)会计凭证的形式和特点,各类简牍多数是一事一简,内容也大同小异,而且相连成簿册的也不多。

至于会计凭证的表述形式,一般不是短期能体现出它的变化情况。

西汉典型的凭证主要有:

有关钱物出入的一般凭证、成产辽东记录的凭证、有关实物的凭证、有关契约的简牍、有关钱物出入中特殊情况的凭证。

(2)会计账簿的种类和形式(P124)

(3)记账符号的演变:

西汉的记账符号是以出、入为主,但与出现了收、付符号的苗头,表明记账符号开始发生了变化。

(4)会计的结算方式:

西汉时期居延汉简中比较具体的反映了出入平衡的结算方式。

(5)以货币价值为记账单位的比重有所增加

(6)会计报告的形式:

西汉开始,会计报告和上计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春秋战国秦朝时期的上计簿记即会计报告,虽然上计簿仍以会计报告为主要构成部分,但会计报告并不等于上计簿。

(7)财政收入的预计与控制:

西汉初期实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P139)

西汉的民间会计,由于商品交换中,必须与货币进行结算,那么,反映商品经营过程的一切收支,都必须以货币价值为主要计量单位,这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西汉时会计发展的特点之一。

西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

3、审计的基本特点

(1)重视上计制度。

(2)御史和刺史的监察制。

御史大夫成为三公之一,掌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政务。

地方由监御史、刺史、司隶校尉等负责监察,正式建立了御史监察制。

御史在监察中兼职进行财经法纪的审计。

这一时期的立法还开始为审计提供较为统一固定明确的依据。

(3)惩治贪污的法令。

西汉以御史中丞执行中央的监察任务,以部刺史监察郡国,御史中丞对部刺史进行再监督,并建立别刺制度,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监察体系。

(三)东汉时期

1、会计的基本特点

东汉的官厅会计,无论账簿的形式,记账的方法,记账符号的使用,与西汉并无区别。

其特点如下:

(1)记账符号的改变。

东汉也以“入”、“出”为记账符号,但记账形式有些改变。

(2)会计报告的特点。

东汉会计报告与西汉比,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对拖欠钱粮要另外造表上报;二是除四时簿(季报)外,还产生了月报制度。

(3)计算技术的发展。

(4)书写材料的改变。

(5)民间会计的情况。

东汉的工商业不及西汉繁华,因而民间会计也不会超过西汉的水平。

东汉的会计,在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技术方法等,与西汉的情况,并无多大变化,这是简册文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珠算和纸张的发明,则对后世会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国会计史上的重大事件。

2、审计的基本特点

(1)上计制的特点。

东汉上计制的变化:

一是明定县向州县郡上计,州郡向中央上计的两级制,不过县上计不称“计簿”,而称“集簿“;二是加强了考核督责,郡对县城、县尉也要课其殿最。

(2)惩治贪污的特点。

东汉上计由司徒受计,没有西汉隆重,但上计吏可以留在京师补郎官,具有鼓励作用,并且促使州郡重视上计吏的选拔。

对贪污的惩罚比较严厉,但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朝廷大官和负有察举责任的官吏不敢过问,一些正直的清廉的官吏与这种贪残行为作斗争,财政监督脱除常规,是东汉财政监督工作的主要特点。

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

它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

秦汉时的法律比春秋战国完备多了,特别是有关经济的立法日趋周密。

据目前所知,云梦睡虎地秦律中的“效律”是核验国家钱物、账目的法律,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有关审计的立法。

(四)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长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一切措施服从于军事需要,财政的收支管理也逸出了常规。

南北朝时期,苏绰创造了“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1、会计的基本特点

(1)会计的书写材料从简牍向纸张过渡。

(2)钱的时废、时用对会计计量单位的影响: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总的倾向是以实物量为计量单位的,但各朝情况又有所不同。

由于租调制的实施,国家征收实物的范围扩大,影响到流通领域货币的使用这必然导致会计核算上的复杂化,并使以货币价值为计量单位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甚至有根本不用货币记账的情况,这一时期气的官厅会计也处于无所作为的情况。

(3)民间会计的一般情况:

经济凭证大多数为反映债券债务行为或属于买卖行为的契券,会计账簿有日记账和分类账。

与西汉用简牍记录的民间会计相比,经过500年左右的时间,而从简牍发展到纸书,会计反而退化了,这证明只有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会计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2、审计的基本特点

(1)惩治贪污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各朝的统治者昏庸贪婪者多,上行下效,官吏也奢靡成风,贪污横行,财政监督也就不起作用。

个别清廉正直的官吏,严惩贪污,也纠正不了这种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

(2)上计制的特点:

此时的上计时附带貢物进奉皇帝,其目的不在于监督地方财政,而在于所奉贡物,上计真正成了形成而无实际意义了。

四、从隋唐到五代十国:

会计审计的逐步完善时期

(一)隋唐时期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的时期,商品货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大的工商城市,出现了工商业者的行会组织,所有这些,都为唐朝会计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要求和创造了条件。

1、会计的基本特点

从我国会计发展的总情况来说,西汉与唐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西汉时会计使用简策文核算最完美的时期,唐朝是会计使用纸书后开始发挥优越性的时期。

其特点如下:

(1)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形式。

唐代凭证,较为常见的有:

券、契、抄、牒等数种,也有特殊的文书用作经济凭证。

(2)会计账簿的种类和形式。

例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账:

日记账、分类账等。

(3)记账符号的使用情况。

唐朝的记账符号,不论从上述官厅会计或民间会计的一些史料来看,比汉代并无多大发展变化。

(4)会计的计量单位。

我国封建社会的货币经纪,到隋唐有了很大的发展,扩大了钱的适用范围,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布、帛、盐、米等行使货币职能进行商品买卖的情况,并且首先使民间会计转变为以货币值价为主要量度单位。

(5)会计改革及其成就。

唐代会计上充分发挥了纸文书的优越性,并且对后代会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现为,会计文书的表格化、会计账簿的规格化、国计簿的编制。

(6)民间会计的发展。

唐代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工商业的繁荣,必然引起工商业者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工商业经营管理的改善,特别是会计工作显得更加重要而有所发展。

勾检

2、审计的基本特点

隋初,惩治贪污官吏是十分严厉的。

隋也实行上计制。

隋的审计和它的会计一样,没有多少具体资料值得总结。

唐的财政监督是多渠道进行的。

对财政收支工作上的勾检、考校、弹举,是主要的方面。

而重点则放在保护库藏财物与监督贪污事件。

唐朝的审计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上计制的变化。

(2)比部独立执行财政监督的特点。

集中财政监督权于中央,因地因时制宜实行监督,财政监督的终审权属于尚书省,对地方财政监督以州一级为限(3)御史监察制的特点。

对实物的检查监督,对财政收入的监督,对贪官污吏的纠举与弹劾,也是御史的重要职责。

(4)财政监督法令的完善与严密。

(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大分裂时期,证据十分动荡,生产严重破坏。

在中原军阀争夺帝位,不断改朝换代的同时,南方割据者也建立起九个地方性的小朝廷。

他们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工商业也相应繁华。

所以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

因而南方的民间会计,可能有所提高和改进,但史料缺乏,难于稽考。

会计审计的基本特点:

官厅会计和官厅审计,则无论北方和南方,都没有什么发展可言。

不过朝廷为了控制地方财政收支和钱谷出入情况,会计记录是必需的,并且要求州府必须按季上报。

五、从北宋到清末:

会计审计进一步发展时期

(一)宋朝时期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

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

《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

《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

1、会计的发展

《会计录》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部分,包括户籍计账方面的资料和当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数额;二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的分析比较部分,也可称为会计分析部分。

其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

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

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说,“四柱结算法”的发明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

最后,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提高了会计机构的地位;同时,随着人们对账簿的认识,宋代产生并流行着一些有关账簿的专门用语。

此外,“簿记”一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亦已见于宋代的文献中。

宋代的会计凭证可分为收入与支出两类,皆有正副两联,凭证和账簿都作为重要档案一起由专吏负责长期保存。

2、审计的基本特点

宋御史查核经济大案,对诸路监司进行纠弹,参与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

御史监察与专职审计机构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加强对财经的监督。

这一时期,审计的三种基本方法趋于完善,特别是查账法中已注意到账账、账证、账实的相符;分析比较法中,开始应用十分为率和定额的办法来对官吏经济政绩进行比较准确的考核评估。

从《庆元条法事类》记载看,现代简式审计报告的几个要素,宋代已经基本具备。

总之,中国古代审计的三大内容至隋唐宋已划分明确,即比部、三部勾院、都磨勘司、审计司等侧重于财政财务的审计,御史监察侧重于财经法纪审计,吏部侧重于经济政绩审计,而且审计的三种基本方法和有关立法也趋于完善。

这说明,中国古代审计至此已走向成熟。

(二)元朝时期

元代在会计方面无大发展。

从元代开始,古代审计逐渐趋于衰败,隋唐、宋时期的专职审计机构逐渐被取消,无疑是对审计工作的削弱。

1、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价值为会计计量单位的变化,不用钱而用钞,金、银也开始作货币使用,并以锭、两、钱为计量单位。

(2)民间会计应用四柱形式记账和编表,并且有各种特殊的账簿名称。

2、审计的特点

元朝的尚书省和御史台都有监督的权力。

尚书省为行政机关,御史台为监察机关。

但尚书省权力大,御史台反而受制于尚书省,不能发挥监察的作用,以至后来贪污成风,甚至廉访史也利用监察的权利,公开贪污,表现了元王朝政治的黑暗与腐朽。

(三)明朝时期

明代,政府颇重会计报表,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报表逐级汇总上报,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

明代代表性会计著作是《万历会计录》,按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汇录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等统计资料,编排井然有序,数据先后可循,并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

1、会计的基本特点

核算工作趋向精细,会计凭证突出防弊作用,会计账簿有所改进,核算量度从以钞为主发展到以银为主,计算技术有所进步,编制会计报告和会计录,民间会计得到发展。

2、审计的基本特点

惩治贪污权在皇帝,检查监督着重仓库实物,防弊反而滋弊。

(四)清朝时期

1.会计的发展: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

此帐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

“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

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

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

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

“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帐向复式记账的转变。

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帐”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

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

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

这种账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

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

2.审计的发展:

到了明清,财政财务审计由都察院下的某道监察御史和六科(明不隶属于都察院)中的户科、工科兼职执行,这一时期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已同归御史负责。

但是,这一时期审计机制在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下,其负面越来越严重。

御史严重缺员,不作补充,监察机构名存实亡。

明清官场腐败之风也严重侵蚀着监察官。

如明朝有的御史贪纵无忌,徇私玩法,科道钱粮注销成为一纸空文,惩贪之法徒有其名。

清代督抚为封疆大吏,集行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但他们往往上下勾结,侵吞钱粮。

这一时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封建立法也遭到破坏。

终元一代,编定的法典还较疏略,各级官吏经常是检对格例办事,而且格例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