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1583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6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06中华文明的再造:

清末、民国前期(1894—1928年)

1.(2019·山东滨州二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此言论旨在(  )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

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

解析:

选C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是承认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有一定成效。

A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涉对保守的传统文化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干中“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强调变政,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2.(2019·徐州模拟)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

“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

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

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

”这表明严复主张(  )

A.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B.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D.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

选D “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可知严复主张不仅要抵抗列强侵略,更要向西方学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变法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宣传进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体现了严复希望学习西方,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

3.(2019·武汉调研)陈旭麓指出:

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

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

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解析:

选D “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指加入了革命的行列,故选D项。

4.有人说:

“当专制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的难题,行政运作力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社会对王朝的统治力开始产生怀疑,使得王朝的延续面临存续危机时,为舒缓社会压力,王朝往往释放一些原本属于一人或少数人专断的权力,而让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增加参与力量,让人民感受他的意见有成为政策之可能。

”下列哪一事件属于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

A.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1905年,清王朝废除科举制,采用新学制

C.1906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

D.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解析:

选C 据“王朝往往释放一些原本属于一人或少数人专断的权力,而让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增加参与力量,让人民感受他的意见有成为政策之可能”并联系所学可以判断是清末为了挽救统治实行的政治改革,即“预备立宪”,故选C项;“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属于经济措施,无法体现“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增加参与力量”,排除A项;“废除科举制,采用新学制”属于教育措施,不能体现“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增加参与力量”,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不是“王朝”的措施,排除D项。

5.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C.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

D.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选B 材料中没有提及资产阶级如何向封建势力妥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可以推知辛亥革命中有妥协,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描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没有提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流血少,而非其他,故D项错误。

6.(2019·嘉兴模拟)有人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事实上,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坚持暴力斗争的道路

B.具有明显的妥协和不彻底性

C.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险

解析:

选A 材料“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说明辛亥革命从开始就很注重军事斗争的方式,故选A项。

7.(2019·福建泉州一模)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

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  )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

选A 材料中“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经济立法时,由农商总长“复加审视”,“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可见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故A项正确。

8.(2019·安徽江南十校二模)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些说明(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民主革命逐步转型

C.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D.民国时期社会的进步

解析:

选D 材料“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均不能体现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的转型以及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故A、B、C三项错误;材料“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分别体现了经济、思想和外交方面的进步,故D项正确。

9.下图数据来源于杨德才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新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C.民国实业救国思潮不断影响

D.北洋军阀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解析:

选B 根据“1920年同1913年比较”和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的原因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潮、一战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其中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是最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0.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除水路轮船可达之少数各地外,其津浦、京汉、陇海、胶济、京绥各铁路货车一律停开,所属各省份运输阻断,几乎无货可售”。

述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由“黄金时期”转为萧条的原因之一是(  )

A.蒋介石对红军连续发动“围剿”

B.一战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军阀割据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D.民族工商业间的恶性竞争,无货可售

解析:

选C 据题干材料“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至1927年,军阀割据与军阀之间的混战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11.(2019·博雅闻道测评)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

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

他们做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C.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解析:

选D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通过五四前后的对比,看出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爱国救亡行动,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故选D项;五四运动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社会,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五四运动没有促成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材料强调的是民众的爱国救亡行动,民众的责任感,排除C项。

12.(2019·广东百校联考)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

傅斯年意在强调(  )

A.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B.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

C.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D.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从“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这一点来看,傅斯年更看重真正的社会运动这一点,社会运动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也需要提高人民的觉悟来改造社会,故选A项;题中更侧重“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重点不是强调评价五四运动的组织混乱,排除B项;题中“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未涉及政治力量,排除C项;题中未涉及改造必须循序渐进,排除D项。

13.(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

这说明李大钊(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

D.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解析:

选C 虽然材料中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持完全的否定态度,但A项并没有涉及对“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信息的解读,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同样,“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也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可知,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持绝对的否定和肯定态度,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得知,李大钊主张对西方文化持绝对的肯定态度和全盘的吸收对策,故D项错误。

14.(2019·清华大学诊断性测试)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

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

这场论争(  )

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C.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解析:

选D 材料中梁启超、陈独秀等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说明当时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选D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评判,排除C项。

15.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

“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解析:

选D 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是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优良政治,故不是更加崇尚古代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16.(2019·河北邢台三模)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通过购买、缴获、自造拥有了更多的新式武器,在太仓、昆山、苏州等地曾出现仿制洋枪的工场。

之后,《资政新篇》还呼吁学习科学技术的“堂堂正正之技”。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

C.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D.确立了对外开放原则

解析:

选C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在正式建立政权之后,积极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例如新式武器的制造。

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学习西方的科技,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太平天国看到西方科技的先进,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并未体现太平天国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学习西方的科技,说明太平天国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体现太平天国确立了对外开放原则,故D项错误。

17.(2019·全国联考)19世纪末,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下列对这些翻译著作影响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B.表明了中共指导思想形成

C.标志着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D.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

解析:

选A 题干中“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有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阅读马恩著作,故A项正确;中共指导思想形成是在1921年中共“一大”,故B项错误;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应该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C项错误;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是在1921年中共成立后,故D项错误。

18.(2019·广东广州测试)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

选D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19.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

两种主张都(  )

A.强调托古改制

B.宣扬种族革命

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

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可知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选D项;强调托古改制只符合维新派,排除A项;宣扬种族革命只符合革命派,排除B项;维新派和革命派均没有调动社会各阶层民众,而且与材料主旨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无关,排除C项。

20.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

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

这反映了(  )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解析:

选B A项“都很保守”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维新变法得不到保守派、洋务派和大多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反对力量,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1.(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

B.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C.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

D.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

选B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不是清政府的对外开放,故A项错误;通过上图可知,外商企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绝大部分,在此种情况下,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会特别艰难,故B项正确;通过上图可知,外商企业在华投资较多,但不能推出其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故C项错误;上图没有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工业体系问题,故D项错误。

22.(2019·湖南调研)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

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

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

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解析:

选D 材料不能反映当时重工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完全独立”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际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表明在许多领域进口产品逐渐由国产替代,故D项正确。

23.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说:

“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当组织自由统一的(由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他还提出:

“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

”这说明孙中山(  )

A.发展了民生主义思想B.具有民族平等的思想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D.积极谋求国家独立

解析:

选B 孙中山承认“民族自决权……自觉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是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民族平等是民族主义方面内容,不是民生主义,排除A项;新民族主义对外增加了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跟国内民族平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涉及的只是国内民族问题,排除D项。

24.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盛行,排除A项。

25.(2019·四川成都一模)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

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

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解析:

选D 材料“盲目西化”“取缔星期制”“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国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态,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星期制已经获得普遍推行,这反映的是社会舆论,但没有体现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制约,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