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试题12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1285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试题12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发酵试题12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发酵试题12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发酵试题12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发酵试题12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酵试题12出.docx

《发酵试题12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试题12出.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酵试题12出.docx

发酵试题12出

白酒试题

1.白酒的定义?

答:

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

或是以淀粉原料或糖质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糖质原料无须糖化剂),经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调而制成的产品。

1.简答固态法白酒生产特点?

答:

(1)低温双边发酵:

采用较低的温度,让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同时进行,即采用边糖化边发酵工艺,优点:

可防止发酵过程中的酸败;防止酶在高温下钝化;有利于酒香味的保存和甜味物质的增加。

(2)配醅蓄桨发酵:

一般新料与醅的比例为1:

3-4.5。

作用:

既可使淀粉得到充分利用,又能调节淀粉和酸的浓度,还可以增加微生物营养和风味物质。

(3)多菌种混合发酵:

固态法白酒在整个生产中都是敞口操作,各种渠道都能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带入到醅中,它们将与曲中的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产生出丰富的香味物质。

(4)固态蒸馏:

固态法白酒的蒸馏是将发酵后的固态酒醅装入传统的蒸馏设备——甑,进行蒸馏。

具有雾沫夹带作用,蒸出的白酒质量较好。

(5)界面效应:

在固态法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窖内同时存在气相、液相、固相三种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从而形成白酒特有的芳香。

2.大曲的定义?

答:

以小麦或大麦和豌豆为主要原料,将其粉碎、加水、压制成砖状的曲胚,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使自然界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和扩大培养,再经风干而制成的含有多种菌的一种糖化发酵剂。

4.低温、中温、高温曲分别对应哪种香型?

哪个的糖化力最高?

答:

低温曲——清香型;中温曲——浓香型;高温曲——酱香型。

低温曲的糖化力最高。

5.浓香型采用什么工艺?

香味成分以什么为主,哪些为辅?

答:

采用典型的混蒸续渣法;

以己酸乙酯为主,辅以适量的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1。

6.清香型对大曲——清茬:

红心:

后火的比例要求是?

加大曲加多少?

主要香味成分以什么为主?

答:

清茬:

红心:

后火=3:

3:

4;

加曲量为9-11%;

主要以乙酸乙酯为主。

7.酱香型白酒的工艺特点?

答:

即高温制曲(65℃),高温堆积(45~50℃),高温发酵(35~48℃),高温流酒(35℃);两次投料,8次发酵,7次流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用曲量大,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等。

8.为什么说凤香型集合了清香与浓香型的特点?

答:

采用清香型大曲的制曲原料即小麦、豌豆,而不用其培养工艺;采用接近浓香型大曲的培养工艺即中高温(60℃),而不选用其制曲原料。

9.说出五个属于酯类的骨架成分?

答:

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乳酸乙酯。

10.四大酯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其中丁酸乙酯的含量最小,作用(形成浓郁香气上)最小,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

错误,丁酸乙酯的含量虽然是最少的,但作用仅次于己酸乙酯,排第二,不是最小。

11.有机酸含量对酒质有哪些影响?

答:

(1)消除酒的苦味。

(2)酸是新酒老熟的有效催化剂。

(3)酸是白酒中最重要的味感剂。

(4)对白酒的香气有抑制和掩蔽作用。

(5)酸的控制不当将使酒质变坏。

12.小曲白酒的定义?

答:

小曲白酒是以大米、高粱、玉米等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或半固态发酵,再经蒸馏并勾兑而成。

13.根霉在小曲白酒中的作用?

答:

(1)根霉含有丰富的淀粉酶,一般包括液化型和糖化型淀粉酶,两者的比例约为1∶3.3,糖化型淀粉酶丰富,能将大米淀粉结构中的α-l,4键和α-l,6键打断,最终较完全地转化为可发酵性糖,这是其它霉菌无法相比的。

(2)根霉细胞中还含有酒化酶,具有一定的酒化酶活性,能边糖化边发酵。

这一特性是其它霉菌所没有的。

(3)小曲中不少根霉具有产生乳酸等有机酸的酶系。

特别是3866(河内根霉)与中国根霉产生乳酸等有机酸。

14.固态小曲酒的下曲量和半固态小曲酒的下曲量分别是多少?

答:

固态小曲酒:

0.3-0.4%;

半固态小曲酒:

0.8-1.0%

 

《发酵工程》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发酵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产物是(C)

A.酵母、甘油B.青霉素、链霉素C.酒精、醋D.胰岛素、干扰素

2.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发酵工程产品主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和菌体本身。

B.可以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菌株。

C.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D.环境条件的变化既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又影响菌体代谢产物的形成。

3.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实现以下哪项的关键环节(A)

A.产业化B.商品化C.社会化D.安全化

4.通气搅拌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进步的(C)

A.第一个转折期B.第二个转折期

C.第三个转折D.第四个转折期

5.现代发酵工程时期的产物是(D)

A.酵母、甘油B.青霉素、链霉素C.酒精、醋D.胰岛素、干扰素

6.下列关于单细胞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是微生物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B.是通过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菌体C.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抗生素D.单细胞蛋白不能作为食品

7.发酵过程的灭菌范围不包括(A)

A.操作人员B.培养基C.发酵设备D.发酵工程提供的空气

8.目前发酵工业常用的处理菌体、固形物杂质和悬浮物等固体物质,保证处理液澄清的主要方法(A)

A.离心和过滤B.离心和萃取C.蒸馏和萃取D.离子交换和过滤

9.抗生素的合成是在微生物生长的(C)

A.延滞期B.对数生长期C.稳定期D.衰亡期

10.发酵液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A)

A.水分B.蛋白质C.发酵产物D.菌体

11.如果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是菌体,菌体分离采用的方法是(B)

A.蒸馏B.过滤C.萃取D.离子交换

12.发酵有不同的类型,谷氨酸发酵属于(A)

A.液体发酵和需氧发酵B.液体发酵和厌氧发酵

C.固体发酵和需氧发酵D.固体发酵和厌氧发酵

13.酵母菌的Ⅲ型发酵的产物是(B)

A.酒精B.甘油C.乳酸D.丙酸

14.巴斯德效应是指(D)

A.乳酸对微生物的抑制B.酒精对葡萄糖分解的抑制

C.氧气对呼吸作用的抑制D.氧气对发酵作用的抑制

15.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

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C)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

16.下列不属于发酵工程应用的是(C)

A.生产抗生素、维生素、药用氨基酸等B.生产啤酒、果酒和食醋等

C.用于化学检测和水质监D.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和添加剂

17.加热灭菌时,一般营养细胞的致死温度是多少度(B)

A.32℃B.60℃C.100℃D.120℃

二、填空题

1.发酵工业第二阶段的产物为面包酵母、甘油、柠檬酸、乳酸、

丙酮-丁醇

2.研究人员从发霉的甜瓜中筛选到了一株适用于液体培养基的产黄青霉菌株,提高了青霉素的效价提高了几百倍。

3.发酵工程学科的诞生是以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出现为标志。

4.现代发酵工程是以基因工程的诞生为标志,以微生物工程为核心内容。

5.发酵工程根据对通气的需求不同分为好氧发酵、厌氧发酵;根据培养介质的性状不同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根据发酵菌种的不同分为纯菌发酵、混菌发酵;根据发酵规模的不同分为研究规模发酵、中试规模发酵、生产规模发酵。

6.发酵过程的灭菌范围包括:

培养基、发酵设备、发酵工程提供的空气。

7.发酵过程的优化设计四个方面:

细胞生长过程的研究、微生物反应的化学计量、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工程。

8.发酵过程放大的方法包括:

发酵罐几何相似放大、供氧能力相似放大、菌体代谢相似放大、培养条件相似放大、数学模型模拟与预测放大。

9.SCP是单细胞蛋白的缩写。

10.微生物发酵分为分批发酵、补料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1.发酵工程是连接生物技术上下游过程的重要枢纽,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一个主要途径。

12.发酵工程发展史可分为三个发酵技术阶段:

在1910以前为自然发酵技术阶段;深层培养生产青霉素属于近代发酵技术阶段;现代生物的技术特征就是以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

13.20世纪70年代在海底有一种生物发光细菌被发现,即费氏弧菌。

14.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短杆菌肽、金霉素、新霉素等。

15.传统的青霉素生产采用表面培养法,即利用湿麦麸作为培养基,以大量的扁瓶作为发酵容器进行青霉素的生物合成。

16.选育菌种的基本方法包括自然选育、抗噬菌体选育、基因定向育种、诱变选育、代谢工程育种、基因组改组等一系列方法。

三、判断题

1.厌氧丙酮-丁醇发酵在早期容易被好氧细菌污染,而在发酵过程的后期在厌氧条件下不被产酸厌氧菌污染。

(×)

2.研究人员从发霉的甜瓜中筛选到了一株适用于固体培养的产黄青霉菌株。

(×)

3.发酵工业进程中的第四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些跨国企业开始研究生产微生物细胞作为饲料蛋白。

(×)

4.发酵工业发展进程的第五个阶段起始于微生物的体外遗传操作技术,通常称为基因工程。

(√)

5.发酵工程根据发酵规模的不同可分为研究规模发酵、中试规模发酵。

(×)

6.发酵过程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

7.发酵生产所用的原料主要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因为这些生物质原料具有可再生的优点。

(√)

8.发酵过程是自发的生物过程,只要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微生物接种后,发酵过程就可以自发进行。

(√)

9.发酵过程的结果只取决于各单元的效率。

(×)

10.我国已是发酵工业大国,但不是发酵强国。

(√)

11.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

12.从微生物中发现的抗生素,有约9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

13.目前,人们把利用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发酵。

(√)

14.灭菌就是杀死一定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孢子和胚芽。

(×)

15.青霉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

四、名词解释

1.发酵工程:

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天然生物体或人工改造的生物体对原料进行加工,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生物体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

2.补料分批培养技术:

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通过向培养系统中补充物料,可以使培养液中的底物浓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既保证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又不造成不利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容量产率,产物浓度和得率的目的。

3.菌种选育:

按照生产的要求,以微生物遗传变异理论为依据,采用人工方法使菌种发生变异,再用各种筛选方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目的的菌种。

五、简述题

1.发酵过程的特点?

答:

(1)发酵过程的反应条件温和发酵过程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2)发酵过程的周期短、不受气候、场地制约发酵时间一般为几天或几周,远低于动物、植物的生长周期。

发酵过程在反应器中课人为的控制规模和环境条件,而动物和植物的培养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3)发酵过程多是利用生物质为原料发酵生产所用的原料主要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

包括淀粉、糖蜜、玉米浆、酵母膏以及牛肉膏等。

(4)发酵过程的生物特性发酵过程是自发的生物工程,只要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微生物接种后,发酵过程就可以自发进行。

2.发酵工艺的过程?

答:

发酵过程由6个部分组成:

(1)菌种以及确定的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的组成;

(2)培养基、发酵罐和辅助设备的灭菌;(3)大规模的有活性、纯种的种子培养物的生产;(4)发酵罐中微生物最优的生长条件下产物的大规模生产;(5)产物的提取、纯化;(6)发酵废液的处理。

六、论述题

发酵工程关键技术有哪些?

答:

(1)菌种选育技术菌种选育的目的包括改善菌种的基本特性,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改革工艺、方便管理及综合利用。

(2)纯种培养技术发酵工业一般是采用特定微生物菌株进行纯种培养,从而达到生产所需产品的目的。

因此,发酵过程要在没有杂菌污染的条件下进行。

(3)发酵过程优化技术优化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细胞生长过程的研究;②微生物细胞的优化计量;③生物反应动力学;④生物反应器工程。

(4)发酵过程放大技术放大的方法包括:

发酵罐几何相似放大、供氧能力相似放大、菌体代谢相似放大、培养条件相似放大、数学模型模拟与预测放大。

(5)发酵工程下游分离纯化技术指将发酵目标产物进行提取、浓缩、纯化和产品化等过程。

(6)发酵过程自动监测、控制技术某种意义上说,发酵过程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能否维持一个生长受控的和对生产良好的环境。

第二章(第一节)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

一、选择题

1.细菌、放线菌生长繁殖一般要求(C)环境。

A.偏酸B.中性C.偏碱

2.在筛选霉菌和酵母时,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A)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A.氨苄西林B.干扰素C.纯碱

3.下列不属于利用平皿中的生化反应进行目的微生物分离的方法是(C)。

A.变色圈法B.抑菌圈法C.稀释涂布分离法

4.菌种进行斜面保藏时,移接代数一般为(B)为宜。

A.1~2代B.3~4代C.5~6代

5.目前常用的工程菌宿主只要是(A)。

A.毕赤酵母B.枯草芽孢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

6.菌种常以(B)作为保护剂,在液氮超低温(-196℃)下保藏。

A.石蜡油B.二甲基亚砜C.亚硝酸钠

7.TCA循环中重要的中间产物之一(C),是合成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的重要前提物质。

A.丙酮酸B.草酰乙酸C.α-酮戊二酸

8.真空干燥法不适用于(B)的保藏。

A.噬菌体B.霉菌C.放线菌

9.透明圈法即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A)。

A.浑浊B.澄清C.不变

10.放线菌可通过(C)进行繁殖。

A.有性结合生殖B.芽殖C.菌丝片段

二、填空题

1.发酵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2.野生型目的菌株的鉴定指标主要有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血清学反应、遗传特征。

3.菌种复壮的主要方法有纯种分离法、淘汰法、宿主内复壮法。

4.生长圈法常用于分离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的产生菌。

5.细菌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6.工业上常用的放线菌有变铅链霉菌、棘孢小单孢菌、铁锈游动放线菌。

(天蓝色链霉菌、吸水链霉菌也正确)

7.酵母的有性繁殖产生的有性孢子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8.霉菌的菌丝根据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营养菌丝、无隔菌丝、有隔菌丝。

9.在复筛过程中,结合各种培养条件,如培养基、温度、pH、供氧量等进行筛选。

10.菌种保藏要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最好采用休眠体。

(分生孢子、芽孢也正确)

三、判断题

1.在分离筛选过程中,通过高温、高压、加入抗生素等方法,使目的微生物的比例增加。

(√)

2.经常对菌种进行纯化,可以防止菌种退化。

(√)

3.放线菌主要分布于含水量低、有机质丰富和呈酸性的土壤中。

(×)

4.霉菌用于生产酒精、有机酸、单细胞蛋白。

(×)

5.从患恶苗病的水稻组织中分离赤霉菌属于组织分离法。

(√)

四、名词解释

1.适应性进化:

也称菌种驯化,指通过人工措施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某一条件,而定向选育微生物的方法。

适应性进化是一种传统的菌种改良手段,通过此法可获取较高耐受力及活动能力的菌株。

2.菌种退化:

指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由于基因突变、进行连续传代以及不当的培养和保藏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变慢和目的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

3.菌种保藏:

指在广泛收集实验室和生产菌种的基础上,将它们妥善保藏,使之达到不死、不衰、不污染,以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的目的。

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有斜面保藏法、液体石蜡油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真空干燥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等。

五、简答题

简述能够用于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菌种应具有的特性。

答:

①在遗传上必须是稳定的;②易于产生营养细胞、孢子或其他繁殖体;③必须是纯种或明确的少数几种菌组成的简单混菌系统;④种子的生长必须旺盛、迅速;⑤产生所需产物时间短;⑥容易分离提纯;⑦有自身保护机制,抵抗杂菌和噬菌体污染能力强;⑧能保持较长的良好经济性能;⑨菌株对诱变剂处理较敏感,从而可能选育出高产菌株;⑩在规定的时间内,菌株必须产生预期数量的目的产物,并保持相对的稳定。

六、论述题

试述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出目的菌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答:

①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土壤是微生物样品采集的首选目标。

分离菌株前要根据分离筛选的目的,参考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通气状况、土壤酸碱度等,到相应的环境和地区去采集。

另外,还可考虑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生理特征。

②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提高分离效率和筛选目的菌株的概率。

③微生物的分离。

经富集培养后的样品是多种微生物混杂在一起,可以通过稀释涂布和划线分离法、利用平皿中生化反应(透明圈法、变色圈法、抑菌圈法)、组织分离法、通过控制营养和培养条件等进行分离。

④野生型目的菌株的筛选。

在目的菌株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初筛和复筛,选择具有目的产物合成能力相对高的菌株。

⑤野生型目的菌株的鉴定。

鉴定步骤:

获得该微生物的纯种分离物;测定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根据权威鉴定手册(如《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进行菌种鉴定。

第二章菌种制备原理与技术2、3节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自然选育:

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

2.初级代谢产物:

指关系到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和细胞结构的代谢产物。

如酒精、乳酸、蛋白质、氨基酸等。

3.诱变育种:

指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人工诱变使之发生基因突变的一种菌种选育方法。

4.前体:

指加入到培养基中能够直接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没有显著变化的一类小分子物质。

5.促进剂:

发酵过程中那些既不是营养物质基础又不是前体,但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6.营养物质:

微生物同其他生物一样,必须从外界获取各种物质,通过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以合成细胞物质并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称这些物质为营养物质。

7.饥饿胁迫反应:

营养饥饿对大多数为生物来说经常发生,遭遇某种饥饿发生时所发生的遗传和生理变化称为饥饿胁迫反应。

8.代谢调节:

指微生物按照需要改变体内代谢活动的速度和方向的一种作用。

9.营养缺陷型:

指某一野生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10.代谢控制发酵:

指微利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原理,控制培养条件,如营养物质类型和浓度、氧、pH的调节等,使微生物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进行。

二、填空题

11.菌种选育采用的两种方法是自然选育、诱变育种。

12.跨膜运输分为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

13.人们将发生在活细胞中所有的化学反应总称为新陈代谢。

14.生长调剂物质包括生长因子、前体、产物抑制剂和促进剂。

15.在发酵微生物生理学中,代谢调节包括自动调节和人工调节。

16.微生物通过三种磷酸化反应:

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将ADP磷酸化为ATP。

17.诱变剂种类包括化学诱变剂和物理诱变剂。

18.诱变剂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单因子处理和复合因子处理。

19.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毒素、色素和生物碱等。

20.酶活性调节的方式主要有激活和抑制两种。

三、选择题

21.诱变处理时的所用的出发细胞应处于菌株(B)

A、延迟期B、对数生长期C、稳定期D、衰亡期

22.工业菌种必须具备的条件不包括(C)

A、遗传性状稳定B、生长迅速C、不能长期保存D、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

23.以下对微生物的环境胁迫中不包括(A)

A、生长因子胁迫B、氧胁迫C、渗透胁迫D、饥饿胁迫

24.下列不属于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D)

A、简单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输D、移动扩散

25.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碳源可分为(B)

A、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B、自养型和异养型C、渗透营养性和吞噬营养性D、原野型和营养缺陷型

26.酵母菌适宜的pH(A)

A、3.8~6.0B、4.0~5.8C、6.5~8.0D、6.5~7.5

27.下列关于生长因子不正确的一项(B)

A、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B、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矿质元素

C、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

D、是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的

28.固体发酵主要适用于(B)

A、细菌B、霉菌C、酵母菌D、放线菌

29.以下属于化学诱变剂剂的是(C)

A、紫外线B、X-射线C、甲基硫酸乙酯D、快中子

30.物理诱变剂主要控制的因素不包括(D)

A、照射距离

B、照射时间

C、照射过程中氧、水的条件

D、调节浓度

四、判断题

31.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F)

32.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F)

33.以次级代谢产物为主的发酵,可缩短对数生长期,延长静止期(T)

34.前体物质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直接被微生物利用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F)

35.EMP和HMP代谢途径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微生物的糖代谢中(F)

五、简答题

36.诱变技术的步骤。

答:

(1)选择出发菌株;

(2)同步培养;

(3)制备单细胞;

(4)诱变处理;

(5)筛选变异菌株;

37.工业上优良菌种应具备的条件?

答:

(1)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

(2)生长迅速,能在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

(3)能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

(4)生产能力具有再现性,有高产量和高收率等

38.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微生物的表面结构;

(2)微生物的生存坏境;

(3)物质本身的特性。

六、论述题

39.通过论述说明发酵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答:

发酵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

(1)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即核酸、蛋白质、生物合成、信息传递、膜结构与功能等,以及这些大分子如何建新的细胞结构和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方式、特点与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