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0391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

张莉彭辉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9年第5期

课前游戏——古诗对对碰

师: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生:

(齐)记得。

师:

好,我们一起来对一对吧。

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师:

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

故人西辞黄鹤楼——

生: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

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评析:

课前交流的“古诗对对碰”,创设了一种送别情境,营造了一种浓浓的送别氛围,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交流效果。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

刚才我们对的都是关于送别的诗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古诗。

(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课题)

师:

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

王维,字摩诘,祖籍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生:

王维写的诗现存有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师:

孩子,你真棒,知道这么多!

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这些的呢?

生:

我是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的。

师:

是的,查阅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走进课文,更好地学习课文。

师:

老师也查找了一些有关王维的资料。

(出示)

王维,唐代诗人。

他不仅诗写得好,还精通绘画、音乐,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代表作有《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我们之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生默读资料)

师:

默读了诗人王维的有关

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

接下来,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读诗题)

师:

诗题是古诗的眼睛。

你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

生:

我从“元二”知道诗人要送的朋友叫元二。

生:

我知道“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目的地。

师:

谁能试着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生: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

诗题中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

生:

“使”就是“出使”的意思。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看过书上的注释。

师:

真聪明!

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所以,预习时要认真阅读注释。

师:

“出使”的意思是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

那么,元二是朝廷的官员,谁会命令他去呢?

生:

是朝廷命令他出使安西。

生:

是皇帝命令他出使安西。

师:

是的,那时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

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

谁再来读读课题?

(师指名读课题)

师:

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来断

句,读出了节奏。

我们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评析: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有利于感知诗意、想象诗境、领悟诗情。

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补充的资料,让学生对诗人王维有了进一步了解,并读出了诗题包含的意蕴。

二、正字音,读诗文

师: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0

课,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不会读的地方,在下面画上小问号。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自由读)

师:

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

谁来评一评,他把这首诗的字音都读正确了吗?

生:

他把“朝(zhāo)”读成了“cháo”,把“舍(shè)”读成了“shě”。

师:

你听得真认真啊!

这首诗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

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

“朝(zhāo)”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舍(shě)”是舍弃的意思;“舍(shè)”表示房子。

师:

所以,这两行诗要读成——

生:

(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

这里的“朝雨”就是指——

生:

早晨的雨。

师:

“客舍”指的是——

生:

客人住的房子。

师:

也就是——

生:

旅店,旅馆。

师:

你看,多音字可以根据它在句中的意思来确定的读音。

“更尽”两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

gèngjìn。

师:

那么,“更尽”怎么理解?

生:

我从注释中知道“更尽”的意思是再饮完。

师:

看来,你已经学会了结合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

了解了多音字的读音,相

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正确。

谁想读?

(生读)

师:

你把字音都读正确了,可

见你刚才学得有多专注!

谁愿意再读读?

(生读)

师:

你把诗句读通顺了。

(生读)

师:

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节奏!

谁愿意像他一样读一读?

师:

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了,

这样,我们一组读一行。

(生分组读)

【评析: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是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情的基础。

教者引导学生借助字义读准字音,通过正音理解诗句,读得有目标,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收获。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想诗中画

师: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大家默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勾画诗中的景物。

(生默读勾画)

师: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读出了哪些景物?

生:

我读出了“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和“柳”。

师:

渭城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西安。

谁再来说说?

生:

我读出了“朝雨”“轻尘”

“客舍”和“柳”。

师:

在古诗中,往往一个词就是一处景物,几处景物连起来就是一幅画。

那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大家再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读)

师:

读完第一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读完诗句,我看到了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师:

你是从哪个字读出了湿润?

生:

我是从“浥”字读出了湿润。

师:

是啊,这个“浥”字用得多准确呀!

它让你看到了一场怎样

的雨?

生:

我看到了一场小雨。

师:

你看到了一场——

生:

绵绵细雨。

师:

你积累的词语真丰富。

师:

你还看到了一场——

生:

蒙蒙细雨。

师: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蒙蒙细雨中,送别元二吧。

读——

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

这雨仿佛天从人愿,为元二铺设了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这就是——

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

这雨润物无声,被雨湿润了的客舍变得更加——

生:

清新。

生:

干净。

师:

让柳树变得——

生:

更绿。

生:

变得焕然一新。

生:

变得一尘不染了。

生:

变得分外青翠。

师:

你能把这行诗中的画面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

渭城的朝雨湿润了路上的灰尘,客舍和周围的柳树变得更

青了。

师:

你把画面描绘得很完整。

谁能说得更具体呢?

生: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路上细小的灰尘,客舍变得更青,客舍周围的柳树变得更绿了。

师:

用上好词就能把画面描绘得更美。

请你读出来这份美吧!

(生读诗句)

师:

谁还想说?

生:

渭城的蒙蒙细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青砖绿瓦的客舍和周围的柳树变得分外清新。

师: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

读吧!

(生齐读)

师:

渭城这么美,难道只有这四种景物吗?

(生摇头)

师:

诗人为什么偏偏只选了它们来写呢?

(生沉默)

师:

因为这雨和轻尘,这客舍和柳树,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风景图。

(板书:

清新)它为这场离别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这种写法就叫环境描写。

(板书:

环境描写)它渲染了一种离情别愁的氛围。

尤其是“柳”还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出示)

“柳”和“留”是谐音(读音相近),我国古代有“折柳相送”的习俗,送别的时候赠人柳枝,就是希望对方留下,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诗》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

接着读诗句——

生: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诗》

师:

后来,也有人借柳表达思念。

读。

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

俗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告诉我们,柳树可以随插随活,所以它还寄托着对远行者的祝福,愿他到新的地方能随遇而安,四海为家。

让我们带着对元二的不舍和祝福一起在这处优美的风景里帮王维挽留他的朋

友吧。

(生再次齐读)

【评析:

读出景、读出画、读出情是古诗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者引导学生读诗句画景物、理解诗句想画面、讲述画面明意境、资料补白诱诗情,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将诗意、诗境、诗情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2.悟朋友情

师:

渭城的风景真美!

元二出使安西的途中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师:

(出示“唐朝疆域图”并解说)渭城在陕西西安,安西在新疆库车县附近,而阳关是通往安西的一个必经关口,在今甘肃省敦煌县。

渭城和安西相距3000多公里。

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

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也不知还能不能回来。

这一路上,他踏上阳关古道,走过广袤的沙漠,沙粒飞扬,天昏地暗;越过茫茫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难怪诗人岑参曾这样写: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请大家自由朗读诗句两遍,说说你读出了一条怎样的阳关路?

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自由吟诵上述诗句)

师:

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条怎样的阳关路?

生:

这真是一条行进艰难的

路,路上狂风不停。

生:

马走在碎石中,鲜血直流。

这是一条自然条件十分艰险的路。

生:

整天都有风,而且碎石把脚都磨伤了。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师:

面对这样的旅途,假如你就是王维,我就是你的朋友元二,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

元二啊,此去路途遥远,你要多带干粮和水,带好衣服,注意身体。

师:

谢谢你!

这是一杯关心的酒。

来,干了这一杯。

(师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只喝这一杯,够吗?

生:

不够。

师:

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更尽”的意思就是再次

饮完。

师:

谁还想对我说点什么?

生:

元二啊,祝你早日平定叛乱,等着你回来。

师:

谢谢你的等待!

我俩一起喝下这杯盼归的酒吧!

(师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

元二啊,路途那么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你可要注意身体呀!

师:

谢谢你牵挂,请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来,干杯吧!

(师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

元二啊,我会照顾你的家人的。

你就放心地去保家卫国吧!

师:

你不愧是我的知音。

谢谢你!

这是一杯壮行的酒,来,我俩干了吧!

(师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这一别山长水阔,他什么也没说,而是把千言万语化成了诗句——

(师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他喝下的仅仅是一杯又一杯的酒吗?

他喝下的是——

生:

朋友之间的深情。

(师相机板书:

深情)

师:

带着这份依依不舍,我们也来送元二一程吧。

(师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再送元二最后一程吧!

(生背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评析:

教师借用“唐朝疆域图”和相关资料的介绍,为学生展现出一条路途艰险、行进艰难的边关路。

由“阳关路”的荒凉与艰险,道出了诗人王维对朋友元二西行的担心、牵挂与思念。

张老师充分利用角色转换,引导学生进入诗境,通过激情诱读,学生读出了诗中的情感,读出了诗中的韵味,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读送别诗,品离别情

师:

这一别,王维不到六年就离世了。

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人们被诗中依依惜别之情所打动,把它谱成了《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生齐背全诗)

师:

朗诵得真有感情。

这节课,我们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借助注释,理解诗题;疏通字音,读准诗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懂了诗意;反复朗读,悟出诗情。

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锦囊妙计”,大家以后在学习古诗时可以用上这些锦囊妙计,让学习古诗成为一种快乐的品读之旅。

师:

人间最美是真情。

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句,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生齐读诗句)

师: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吧。

(生选择诗句抄写,师巡视并纠正坐姿。

师:

友情是以目相送,友情是别离劝慰,友情是踏歌送别,友情是折柳惜别,友情还是饮酒话

别……(板书:

劝酒话别)

师:

像这样描写送别的古诗还有很多。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好好品读一番,感受诗句中蕴含的真情。

让我们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师: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

【评析:

由一首诗引出一组离别诗,体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课程理念。

通过离别诗句的吟诵,让离别之情进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古诗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完美体现。

【总评】

本节课,教师巧妙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实现了读诗句、解诗意、想诗境、悟诗情,由课内吟诵到课外积累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与主体并行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人王维的了解、对诗题的理解、对诗句的正音和感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点拨、提示与学生自读感悟、自主理解的辩证关系。

教师引领教学方向,教得轻松,学生自读感悟,学得主动,课堂灵动而富有情趣。

二、想象与诵读并重

引导学生读诗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是中段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者采用“读诗句画景物”“理解诗句想画面”“讲述画面明意境”“资料补充知艰辛”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依托教材上的注释理解诗意;一边读一边想象,借助意境图,展开想象,把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将诗意、诗境、诗情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三、诗意与诗情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读懂诗意是基础,想象诗境是难点,体会诗情是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是古诗教学的完美境界。

在本节中,教者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出“唐朝疆域图”和相关历史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利用角色转换,把学生带入一种离别惆怅的意境中;出示一组离别诗句,深情吟诵,学生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学生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境,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味,体现了诗境与诗情的完美融合。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溪县镇泉小学校/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杨壮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