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0388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0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docx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

2.1谁沉谁浮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3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谁沉谁浮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

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

2.科学探究

漂浮的物体,它们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不同,做出假设:

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

实验方案设计:

采用同样形状和体积的不同材料的物体,比较它们液面上下的体积。

实施实验方案,对具体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判断。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知道实验是证明假设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

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活动1

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2

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

 

1.教师谈话引人:

“物体放人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现在有这样一些物体(出示图片),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然后板书课题,同时进入新课学习。

 

1.猜想物体是沉还是浮。

(1)出示图片(或实物):

梨子、苹果、松木块、蜡烛、塑料尺、小石块、回形针。

(2)猜一猜,下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学生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试一试物体是沉还是浮。

(1)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明确判断沉浮的标准——水槽中的水必须到合适的高度(至少能完全淹没所有的物体),将某个物体缓慢按入水中后再松开,稳定后,触底不动的为沉,上浮致漂浮的为浮。

(2)试一试,根据实验结果,将物体学浮情况分类,并将实验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小结:

物体放人水中,出现两种情况,即有的沉、有的浮。

4.引发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浮起来的物体——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1)学生思考、讨论时给予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关注到:

①怎样判断漂浮能力——看露出水面的部分的多少。

②当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大小各不相同时,去比较其漂浮能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而导入下一活动的教学:

比较不同材料(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漂浮能力。

1.初步设计。

(1)明确比较对象:

漂浮的物体

(2)明确比较方法:

漂浮能力强弱是物体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体积的比较;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

我们实验只看物体在水面上的高度,这样要选择确定能够浮起来的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

(3)确定比较的问题:

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分别是松木板、泡沫塑料板、白色聚丙烯塑料板(纯DD板),

2.案例示范,完善设计。

(1)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用手往水里按,试试自己的感受……

②别用手按,用这些完全一样的回形针……

(2)参照教科书,完善设计。

我们的问题:

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我们的猜想:

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

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的方法:

对比实验。

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

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

材料本身。

实验的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

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

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3.开展实验,记录数据。

(1)提醒学生规范操作:

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放置,注意平衡,避免倾覆。

(2)提醒学生做好数据记录。

4.收集数据,统计交流。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一、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选择题

1.()不是铁生锈的条件。

A.潮湿B.干燥C.接触空气D.盐水

2.蒸馒头是利用了()。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

3.火山是从地球内部()喷出来的。

A.地幔的薄弱地带B.火山通道C.地壳的薄弱地带

4.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

()

A.温泉,小岛B.温泉,海岛C.温泉,小山

5.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易形成()。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

6.关于地球内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

B.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小

C.地球内部全是岩石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是静止不动的B.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C.地球内部有时禁止,有时运动

8.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A.地震B.岩石的风化C.喜马拉雅山复一年的隆起

9.从火山的喷发情况和喷发物不能推断出的事物是()。

A.沉积的石、砂胶结与压合

B.地球内部温度很高

C.地球内有炽热的岩浆

D.地球内部压力很大

10.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A.暴雨B.风化C.地震

11.地球内部主要由铁和镍组成的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

12.地球内部构造中最薄的一层是()。

A.内核B.外核C.地幔D.地壳

13.地震和火山是()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

B.地球外部运动

C.地球内部运动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B.火山喷发必定引发地震

C.有些风景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D.以上答案都是错误的

15.地球内部存在塑型流动的岩浆的是()。

A.地核B.地幔C.地壳D.地表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B.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C.火山地区多半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常常分布着许多热泉和温泉

17.()与生锈有关。

A.铁受潮B.铁被煅烧C.瓷盘的瓷少了一块D.钉子打入墙内

18.下列情况下,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A.

B.

C.

D.

19.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蜡烛熔化B.木材做家具C.铁块变铁水D.铁钉生锈

20.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铁水变钢锭B.压扁饮料罐

C.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D将白糖加热至熔化

21.下列哪个与其他的不同()。

A.水的三态变化B.铁钉生锈C.食物发霉

22.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

23.关于燃烧,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B.燃烧有利也有害

C.燃烧的过程是可逆的D.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4.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玻璃杯中,细木条()。

A.继续燃烧B.燃烧更加剧烈C.立即熄灭

25.将白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的气体收集到杯子里,燃烧的细木条放入杯内,可以看到()现象。

A.继续燃烧B.慢慢熄灭C.燃烧更旺

26.我们完成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物质变化情况》后,我们发现()。

A.蜡烛燃烧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B.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

C.蜡烛燃烧后只是形态变化了。

27.下列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  )。

A.火柴燃烧B.蜡烛燃烧

C.水结冰

28.热传递的方式有(  )。

A.热传导B.对流C.热辐射D.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29.热传递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的。

A.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B.热传导、对流和热交换

C.热传导、热交换和热辐射D.热交换、对流和热辐射

30.()的结构跟地球内部的结构相似。

A.鸭蛋B.乒乓球C.鹅卵石

31.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来改变它的沉浮的。

A.重量B.体积

32.下列因素中与反应时的长短无关的是()。

A.刺激的强度B.心脏的跳动次数C.感觉器官的灵敏程度

33.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需要经过的步骤是()。

A.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B.感受刺激→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做出反应

C.感受刺激→传出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做出反应

34.从触碰实验可以知道,蚕对外界刺激()。

A.有反应B.无反应C.有剧烈反应

35.能够保护我们的脑的骨是()。

A.四肢骨B.躯干骨C.颅骨

36.大脑有很多皱褶,是因为()。

A.增加大脑表层面积,储藏更多信息

B.增强大脑抗弯曲能力

C.减小大脑体积和重量

37.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通过()来完成的。

A.大脑B.骨髓C.神经

38.人体的司令部是(   )。

A.心脏

B.大脑

C.手脚

39.鱼鳔变大时,鱼肚子会被鱼鳔撑大,鱼就能上浮:

反之,鱼会下沉。

鱼是通过()。

A.改变自身的体积来控制沉浮的

B.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C.拼命往上游或往下游来控制沉浮的

40.体积相同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A.轻的容易浮B.轻的容易沉C.沉浮情况一样

41.大小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A.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B.轻的容易沉,重的容易浮

C.沉浮情况一样

42.马铃薯放在()里会沉浮。

A.清水B.盐水C.油

43.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5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有关。

A.大小B.轻重C.形状

44.关于火山喷发,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纹中喷出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45.“浮沉子”是通过改变自身(  )实现沉浮的。

A.体积B.重量C.颜色

46.下列几组,铁钉生锈最快的是()。

A.

B.

C.

47.关于沉浮的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

A.马铃薯在水中沉,在其他液体中也是沉

B.改变液体,能改变固体在它里面的沉浮

C.自由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

48.马铃薯沉浮实验表明:

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在稀盐水中是沉的,在浓盐水中是浮的。

据此可以判断()。

A.只要在水中加入盐,马铃薯就能浮起来

B.水中加入足够的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C.水中是否有盐,对马铃薯的沉浮没有影响

49.潜水艇在航行中沉浮自如与()有关。

A.改变轻重B.改变高低C.改变大小

50.小金在给笔套沉浮子用橡皮泥配重时,先后在水盆中出现了下图中的三种状况,你会建议他在出现()状况时就可以把沉浮子放进水瓶子里玩了。

A.AB.BC.CD.无法确定

5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沉浮是(  )。

A.体积大的容易沉,体积小的容易浮

B.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C.无论体积大小,沉浮情况都一-样

52.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类型。

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C.塌陷地震D.人工地震

53.关于地震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B.地震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C.强烈地震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54.地震裂度指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下列与地震裂度大小无必然联系的是()。

A.震中距B.震源深浅C.震级的大小D.经济发达程度

55.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蒸腾作用

56.有关地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缓慢进行的B.不断变化的

C.只有自然力量一种原因D.地震、海啸、泥石流等都会引起地表的变化

57.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发地表后,冷却后形成()。

A.岩石B.卵石C.地层

58.下列属于自然作用改变地表的是()。

A.岩浆活动B.毁林开荒C.开山修路

59.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喷发的火山叫()。

A.活火山B.死火山C.休眠火山

60.潜水艇是改变自身来改变沉浮。

A.重量B.体积C.密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选择题

1.B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实验发现,铁在潮湿有水、有空气以及酸、碱、盐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干燥不是铁生锈的条件。

解析:

B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实验发现,铁在潮湿有水、有空气以及酸、碱、盐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干燥不是铁生锈的条件。

2.C

【详解】

对流是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

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

这样就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相对流动。

蒸馒头是利用了热对流的方式传递

解析:

C

【详解】

对流是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

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

这样就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相对流动。

蒸馒头是利用了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3.C

【详解】

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火山喷发后山体外形一般为上陡下缓、顶端凹陷。

解析:

C

【详解】

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火山喷发后山体外形一般为上陡下缓、顶端凹陷。

4.B

【详解】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

火山喷发时,会把地层深处形成的一些矿物带到地面;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温泉。

海底火山爆发,

解析:

B

【详解】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

火山喷发时,会把地层深处形成的一些矿物带到地面;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温泉。

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海岛。

5.C

【详解】

解析:

C

【详解】

6.A

【详解】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

7.B

【详解】

解析:

B

【详解】

8.B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岩石的风化不是地球内部运动

解析:

B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岩石的风化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9.A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表明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地球内部压力很大,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BCD是从火山喷发情况和喷发物能推断

解析:

A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表明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地球内部压力很大,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BCD是从火山喷发情况和喷发物能推断出的事物;A沉积的石、砂胶结与压合是从火山喷发情况和喷发物不能推断出的事物。

10.C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

解析:

C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害我们称为海啸灾害。

暴雨、岩石风化不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11.C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慢、地核。

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地壳下面是地幔,内部压力很大,是一

解析:

C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慢、地核。

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地壳下面是地幔,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

地幔下面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12.D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把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部分中,最薄的部分是地壳。

解析:

D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把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部分中,最薄的部分是地壳。

13.C

【详解】

解析:

C

【详解】

14.B

【详解】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爆发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火山是沿着地表薄弱的地方喷出的岩浆;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

解析:

B

【详解】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爆发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火山是沿着地表薄弱的地方喷出的岩浆;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有些风景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喷发不一定引发地震。

15.B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

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

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

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

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熔融状态的固体圈层,叫软流层。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6.B

【详解】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尽管火山喷发

解析:

B

【详解】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肥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

17.A

【详解】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条件下会生锈,但生锈的速度很慢;在有水、有空气、有盐或酸的条件下很容易生锈。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铁受潮与生锈有关。

解析:

A

【详解】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条件下会生锈,但生锈的速度很慢;在有水、有空气、有盐或酸的条件下很容易生锈。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铁受潮与生锈有关。

18.C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根据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铁生锈的原因是空

解析:

C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根据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选项C铁钉的一半放入自来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生锈条件最充分,最容易生锈。

19.D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木材做家具、铁

解析:

D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木材做家具、铁块变铁水都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0.C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往澄清的石灰

解析:

C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1.A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

A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铁钉生锈、食物发霉都是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的生成。

22.C

【详解】

铁钉生锈需要氧气和水。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温度无关。

解析:

C

【详解】

铁钉生锈需要氧气和水。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温度无关。

23.C

【详解】

A.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燃烧有利也有害,正确;C.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错误;D.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正确;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燃烧,要求学生

解析:

C

【详解】

A.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燃烧有利也有害,正确;C.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错误;D.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正确;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燃烧,要求学生掌握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4.C

【详解】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

所以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玻璃杯中,细木条立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