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内涵范文.docx
《工匠精神的内涵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匠精神的内涵范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匠精神的内涵范文
(1)[工匠精神的内涵]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的深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文︱公子无忌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IDxiake_island)
1
举个例子
笔者见识有限,每每写到这一话题,总会引用同一个例子寿司。
去年,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里提到,她和丈夫去东京吃一家著名寿司,发现这家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左右看去,店里只有6个座位。
她说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才想明白。
而在纪录片《寿司之神》里,小野二郎也是,捏八十年寿司,从食材到制作,一直到入口的瞬间,精雕细琢,说到原因,絮絮叨叨就四个字“职人精神”。
这,大概就是工匠精神最直观的体现。
李宗盛以前做过一个广告,谈他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传统的创作人,慢慢开始泡在房间里,手工打磨一把又一把吉他。
越过山丘的李大叔,有了自己的品牌,从T恤到手包,反复念叨的也是在快节奏的时代里,静下心来做一些能用上十年二十年的东西。
2
追赶
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视作是每一年的政府施政纲领。
在这样一份重要的指导性文献中,为什么要写入这四个字?
这应该是首次写入。
我们可以先看看语境“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
看上去很眼熟吧?
其实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命题。
无论是去产能、双创还是简政放权,其实要说呢,都可以归结到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在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转变为中低速增长?
在一次讲座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智囊给出了如下几张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如果要从历史上找类比的话,那么比较类似的经济体,分别是1973年的日本、1992年的中国台湾以及1995年的韩国。
而在这一历史时段,伴随增速下台阶的,则是平价购买力到达一定水准。
通俗点说就是,在这个阶段,人民普遍摆脱了温饱的阶段,开始拥有购买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按说,这个因素应该成为经济的引擎对吧?
但事实上,数据的显示却并非如此。
以中国论,图片中清晰地看出,房地产投资、汽车保有量在经历快速增长之后,都会进入平稳中速甚至是下滑的曲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3
挑剔
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的时代过去了。
过去是什么时代呢?
就是大家追求吃饱穿暖有房子住有车开的时代。
不用追溯太远,如果今天在北方的大街上拉住一个70后、80后,他们可能还对年幼时冬天储存白菜土豆萝卜的时代记忆犹新,如果在那时你告诉他将来你们家还能开上小汽车,我估计他们的脸上99%写着我不相信四个字。
生活水准提升之后,伴随的必然是——挑剔。
这种挑剔可能表现在很多方面。
以前过年有新衣服穿就不错,现在要穿好的、潮流的、国际的;以前有个大哥大就已经可以横着走路,现在得配上最新更新的智能机;以前围在有电视的邻居家里看个世界杯就像过年,现在每个周末不仅到现场看场球,踢球的里面还必须有国际大牌;以前去个天安门就可以炫耀了,现在不去个马尔代夫希腊巴黎你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晒。
忆苦思甜可以适可而止了。
吹这番水,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几年大家明显发现,以前的很多发展逻辑在现在行不通了。
换句话说,又进入了一个我们可能都没有清晰意识到的大变局时代。
4
变局
变局是什么?
就是以前行、现在不行的东西。
在市场中搏杀的企业家总是最早感受到春江水暖的一批人。
前阵子跟一位企业家聊天,说起08年以前,同行业简直是躺着就能赚钱,随便做产品都是供不应求。
现在?
没有创意、没有卖点、没有科技含量,怎么死得都不知道。
他的比喻很生动站在人口快速增长、国家经济一日千里的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但当风小、风止,最先摔下来的也是猪。
能继续飞的,得是拥有翅膀的鸟类。
前面的那幅图片还记得么?
它把中国的经济定义为“追赶式发展”。
何为追赶?
就是起跑完了,必须更加使劲儿地追上去。
但当追赶到一定阶段,追赶的方式就变了。
比如短跑吧,可能按照老式的训练方法非常努力之后,水平可以从百米11秒5提高到10秒5;但要从10秒5到进10秒,要做的可能就不是重复训练了,而可能是调整训练法方法、改变跑步姿势和频率等。
看上去提高的幅度不是很大,但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一个水平了,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今年元旦,笔者在西部腹地旅行。
在一些小城里,我看到很多北京已经很难见到的行业。
比如,老旧的火车站旁,有人支起摊子卖光碟;这其实不算稀奇,真正有趣的是,“下载歌曲、电影、刻碟”,依然可以当作生意来做。
换句话说,在这个消费水平和发展水平几乎落后东部城市十几二十年的地方,过去我们发展的那一套逻辑还是有市场的;但如果这样的生意放在北京上海,一定是做不下去的。
经济如此,政治也一样。
以前地方政府靠卖地就能拉动经济增长,多投入、大不了污染环境也可以拉GDP,官商灰色一点也可以运转起来;但现在,难以为继了。
所以,除了所谓的“不想干”、“不敢干”,更让人担心的是“不会干”,不知道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继续增长、优质增长。
所谓的心理懒惰,掩饰的不过是能力不足的现实。
4
手工
跟工匠离得最近的可能是手工。
工匠精神,可能是反大工业、反规模化、反模式化的,看上去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
但同样,大工业里也依然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一定是手工,但一定反对玩票、反对快钱的精益求精。
像岛叔这样短时间内写出的文字,不用说,一定跟那些潜心数年、数十年写就的作品没法比。
这毫无疑问。
我的职业是新闻写作,大多数时间里,这种东西像是快速消费品一样支离破碎。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叫做《巴黎烧了吗》的书,作者是一位美国记者和一位法国记者。
为了写这本记叙二战时巴黎解放前几个月内发生的历史的书,两位记者查询了美、法、德三国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历史档案,采访了800多位历史的亲历者,花了三年多才写完。
就连某一天的巴黎是什么天气和风景,都有历史材料支撑。
这就是工匠精神。
从我的职业来说,它让我看到了新闻写作能够推到的高度和深度。
它也让我意识到了,在写作中,同样需要这样精神、钻研且专注的工匠精神。
要都能把新闻都写成这样,谁都爱看,传统媒体永远死不了。
5
环境
话又说回来,提倡归提倡,环境也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现在实业确实很难做。
国际经济低增长,国内形势又这么严峻。
同样,诱惑又极多——前几天看门户,有一则新闻的标题就是《辛苦干上30年不如买套房》;也曾经有个段子调侃股市上玩儿概念的互联网,说收购几百个公厕就可以谋求上市,因为处理回收粪便有资源再生环保概念,加个wifi就是互联网+概念,门口坐俩要饭的就是众筹,墙上安个灯箱广告就有传媒概念,等等。
是的,如果大环境不改变,那么很难要求每个人都极富道德感。
金融、借贷的钱来得那么快且回报丰厚,就很难去怪罪大家喜欢拿利息,也很难让“放水”的钱不流入楼市。
这就跟中国足球一样如果你要要求球员有职业追求、有匠人精神,那么就要先把环境营造好,让大家看到踢球好也是有很好出路的,是可以不靠踢假球赚钱的,是可以有职业尊严和荣誉感的;之后,才是足球基础的培养、足球氛围的营造。
所以,政治上,要保护想干事儿、能干事儿的干部,让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有奔头、有前途;经济上,也要让那些踏实做研发、做产品的企业活下去、能活好、少一些负担。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政府会有如此大力度的财政赤字了——跟去年相比,增加了5600亿,赤字率从3%大幅提升到3%。
据李克强所言,新增的部分,主要是用来给企业减税,同时部分用来保障民生。
其实,工匠精神算是新词语么?
大概吧。
它过去的称呼,大约应该是职业精神、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之类。
只不过,这个“职业”的水准是在相应上调的。
过去鲁迅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的我们同样会有类似的困惑,大约会是“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
我们喜欢的电影、动漫、衣服手表箱包,很多都是国外的。
有人就会问,中国人难道真的不如外国人在创造力方面有天赋吗?
当然不是。
因为,包括岛叔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就没到拼天赋的时候。
所以,共勉吧。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
附
“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总理如此看重?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人物、微信号“匠人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
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
曾经有一篇报道《不是总理说出来,我还不知道中国竟然连圆珠笔的头都生产不了!
》中提到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他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
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
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一、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
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XX百科的词条解释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
2、严谨,一丝不苟。
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
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4、专业,敬业。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
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
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
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
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
专注寿司60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的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
查阅发现,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是日本金刚组公司,其专业从事寺院建筑建造及维修,至今已有1437年历史。
直到今天,金刚组仍在坚持用传统建造技术,大梁、立柱、雕花、楔子,全部用手工打磨。
在这些精美的柱子和横梁连接的内侧部位,经常可以看到如“坚固田中”的字样,只有检修拆开才能发现。
“这是金刚组师傅的习惯,是给未来的人看的,要传达的意思是这个时代是我创造的!
”数百年后无论何时改修,工匠后辈们都可以感受到前人的心意。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制造土壤
当“工业0”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时,一波接一波学习工业0和智能制造的热潮不息。
有人却想着,有了工业0,我是不是就可以偷懒了?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的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
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
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罗民说。
二,锻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认为,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2)[工匠精神的内涵]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学一门手艺,懂一世生活。
手艺网
杂志签样前夕,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因为一个“匠”字,手工艺圈沸腾了,微信朋友圈处处可见含有“工匠精神”关键词的文章。
其实总理所提的工匠精神,主要是针对制造业,与我们这群正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匠人”们,是不同的概念,但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却是一致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匠人?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一群深入工艺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师,谈一谈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一个匠人应该具备的特点。
诚然,每个人眼中都有不一样的世界,对匠的理解与认知也不一样。
希望我们能从他们的观点中,去认识匠、懂得匠,尊重匠,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找回我们缺失的工匠精神。
“广义上,匠人,就是工艺家。
但现在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一技之长的人、动手的人,都叫匠人。
时代在变,行业领域在扩大,在今天,匠的指代已经很宽泛了。
而匠心的范围就更大,我们就容易被搞糊涂。
其实所有的工艺都有核心,工艺制作是有脉络的。
过去造物需要用斧头,这个表示工具的字有一个‘斤’,匠也有一个‘斤’字,所以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就要像使用手里的这把工具一样,要用心。
有了心,才是匠心。
”
“有工具的叫匠,一个筐子里头装一把斧头。
狭义来说,匠在古代主要指木匠,因为木匠的地位是最高的,他能够组织一群人来干活。
匠也泛指所有通过劳动来掌握技艺并进行创作的人。
在中国形容这样的人,民间常用的一般是手艺人或者匠师,不会用工匠。
工匠是限定在制作过程中的人,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主要是指干活的人。
”
“能称之为‘匠’,必定要具备某种熟练的‘技术’或‘技能’,而‘技’就是指一种才能;所以能拥有某种‘才能’并达到纯熟的境地,就可称为匠人。
但‘匠人’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浅层、通俗的说法,因为匠人拥有的是‘熟练的技艺’,时间即可累之,但似乎还欠缺某种精神或内涵。
”
决定告别乐坛,转身做吉他这一年,李宗盛45岁。
他觉得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都到了可以做吉他的程度。
于是,他从台湾移居上海,在70千米外的甪直古镇租下一间破旧的小厂间,开创了自己的品牌“李吉他”。
在这过程中,李完成深有感触的是,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在那部流传甚广的微电影《致匠心》里,李宗盛说“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安定的”。
只有心念纯粹的人,才能耐得住现世的繁华与浮躁。
李宗盛制琴,是把整个身心都全情投入进去的,世界再嘈杂,也因他的纯粹、专注、极致而变得安静。
西方设计只做了一半,到图纸就完了。
而中国的图纸只是参考,设计是在制作过程中完成的,比机器更准,就是精神。
▲吴学忠大师和他的作品
“真正具有匠人精神的,有一位是已故家具大师吴学忠,他的作品在外面几乎看不到,那叫一个震撼。
吴学忠去世后,曾有他的一个徒弟来找我拜师,想继续学习。
我指着一把官帽椅说,你先把吴老师的这把椅子仿出来我看看水平。
一年半后,椅子仿好了,我还没坐,就说不一样,张力不够。
他说不可能,吴老师这把椅子就是我做的。
我一坐,说椅背差3厘米,一量,果真。
所以手工的艺术是有差距的,好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感觉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精神,从作品看得出匠人要表达的什么。
”
“匠”是充满褒奖的词,是足够有力量的夸奖词。
不止是职人,就连一般人都会对“匠”投来羡慕的眼神。
普通人也会给自己的孩子取带有“匠”的名字。
建筑公司和职人开的公司的名字里有“匠”字,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是,他们并不是艺术家,为了做出好作品,职人会毫不保留地运用、磨练自己的技术。
为了自己的名声不受损,做能被周围人所认同,不会感到羞耻的工作,这样的观念大概已经烙印在了日本“造物”者的心底。
“在接触过的手艺人中,有一个做蜡染的老奶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已经90多岁了,是蜡染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在画图案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所有作品都是行云流水般画出来,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
我给她讲如何推广她的作品,给她讲哪些元素可以让作品更受欢迎。
老人家一点也不感兴趣,她说自己只画心里想画的图案,要求她画什么根本没戏。
在采访时,她也断然拒绝摆造型,要拍照可以,但是只能拍她最真实的样子,她想讲话的时候就讲话,不想讲话的时候不理周围任何人。
”
“无论是身处偏僻山村的老绣娘,还是穿梭于世界时尚舞台的设计师,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以称得上匠人的两个人或是两类人。
因为他们都具有我所理解的匠人的本质一是他们对生命哲学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二是都用手工或艺术的方式去传递和呈现出来;三是都具有坚定和执着的品性。
这三个特点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匠人必须要具备的因素。
有了这样的本质,不管这个手艺人身在哪个国家,处在哪个阶层,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都具有相似性。
”
“拼布大概是最‘女性’的手艺了,它撰写着那些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自我,在拼布创作上呈展属于她们的故事。
▲百花争艳——金珊媛拼布作品
“然而,拼布也是一门艺术。
在一块块布的拼接中,沉淀下来,去触碰艺术、去感悟人性。
所以想做一个有匠心的拼布人,对自己的手艺要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对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而且,要从内心热爱拼布,热爱生活,还要耐得住寂寞,能享受孤独,享受这种与外物与自我的相处。
这就是我认为的匠心精神——坚守、情怀、修行。
”
“过去,木匠敬鲁班,造纸敬蔡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
过去的工匠,从拿到材料就开始敬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
对材料运用就变得慎重、负责。
这种责任心其实就是敬畏,只是,敬畏比责任心更多了一些精神信仰。
而现在的年轻人学手艺,因为还没学到精髓,就很难领悟这种敬畏感。
所以一个手艺人,首先要有责任心,然后才能从精神层面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信仰。
这个不仅仅是匠人,所有人都要有。
”
“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工匠。
想要做好一个匠人,必须沉下心,安静下来,牺牲个人娱乐,不受外间的干扰和诱惑印象。
要用专制的态度来对待物件、技术,事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这辈子就奔着一个目标去,做一件事。
想要做一个好的匠人,还得看人品,得有艺术修养,穷其一生去追求,因为艺无止境。
一个好的工匠,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
”
“上一辈人含着敬畏的匠心,
今天工匠们的敬畏之心淡化了”
“在云南会泽的乡村里,我曾看到用斑铜手工敲打出来的铜油灯,老年工匠敲打的手感是如此均匀平滑,鹤腿般高挑的油灯端庄而充满虔敬。
老工匠说这是庙里用的灯,一端就是一对。
今天会泽的斑铜料很少了,年轻的工匠还在敲打着斑铜器物,但敲打不出来老一辈工匠的端庄与虔敬。
”
“白族民居彩绘传人杨克文说,他们在大理修复古建筑时,发现了表层下面百年前老一辈画工的彩绘,今天依旧工艺精湛、色彩鲜艳。
他们看到了上一辈人含着敬畏的匠心,今天工匠们的敬畏之心淡化了。
杨克文说‘今天人们都讲创新,往前走难,其实往后往传统走更难。
’没有了敬畏,许多匠艺就缺少了生命的光彩,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也已经不在了。
”
“对于匠人而言,没点绝活,
是不可能受到世人尊重的。
”
“四五年前,我在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遇到一位做油纸伞的匠人。
两人甚是投缘。
临别,他一定要送我一把油纸伞,我坚决不要。
他很讬异。
在他第三次执意要送我这把油纸伞时,我和他说了实话。
‘因为你做得还不够好。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评判的标准不是一年做出多少把伞,而是看你能否代表国家级的水平。
油纸伞的伞柄都布满桐油疙瘩,怎么能代表国家级水平呢?
”
“与日本匠人相比,中国匠人更多的还处于一种追求数量的阶段,在质量上显得相当粗糙,但匠人们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
在中国,手艺人一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成立公司,扩大再生产。
而日本的匠人即或被评为人间国宝,他们也会在原有的安安静静的环境中,叮叮当当地进行他们的工作。
即使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也仿佛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在他们眼中,自己只为这门手艺而生,他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做好一件器物。
”
第一式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
第二式做到专业与专心。
第三式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第四式认可自己的身份。
第五式不放弃,不改变初心。
第六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七式有文化功底,有点绝活。
第八式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第九式将心比心。
第十式温故知新。
十一式靠手艺吃饭。
十二式不为五斗米折腰。
十三式经历磨难,造就命运。
十四式坚持是不二法则。
十五式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感。
十六式独当一面。
十七式有修养、有素质、有道德、有造诣。
十八式需要适度地职业化、商业化。
十九式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二十式对自己的手艺,要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
本文转自“中华手工”
(3)[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
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八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
“工匠精神”成为了高频词,短期内密集出现在治国安邦的会议上,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显示出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性,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
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是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应该是我们研究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编导们将个人高尚的道德修养等同于工匠精神,认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加上勤学苦练造就了大国工匠,大多数舆论媒体采用了类似的逻辑,这是一种前现代的解释方法,也许能够解释少数大国工匠的成长成才之道,但不能普适于所有的劳动者。
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研究工作的逻辑起点,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是研究工作的本真目的,工匠制度的构建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