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9925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模块1我的大学我的青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之

模块1:

我的大学我的青春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掌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适应自我的变化,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适应大学的文化,从而使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大学生活的特点 

(2)大学学习的特点 (3)大学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

理论2学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考入大学,相信是在座的每位心中多年的梦想,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相信大家又会有不少的感慨。

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相信大家也希望大家会有所思考:

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

大学生活又有什么不同?

我们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呢?

带入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一讲,我的大学,我的青春。

 

内容讲解:

第一节适应人生的新阶段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

【讨论】 “什么是大学精神?

”你最喜欢的一句校训是什么?

(一)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1、我们先看大家们是怎么说的:

蔡元培:

(北大校长)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

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

梅贻琦:

(清华校长)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杨叔子:

(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

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思维,第三是学会知识和技能,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跨,一个国家没有人文,不打自跨。

金耀基: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要学4种东西,一是怎样读书:

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

learn to do ,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

learn to togerther,四是学怎样做人:

learn to be。

许智宏: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有一批“大”学生,我们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年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所在。

所以,大学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学生,大学的本质是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生的责任中讲到,大学的文化,他说: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物质存在很简单,包括仪器、设备、大楼等等。

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校训,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

北京大学:

“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济大学: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一次由4762人参加投票的媒体调查表明,在对“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哪个校训最好?

”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获第一名,拿了54%的票。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排第二。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大学的校训。

哈佛大学:

“truth”(“真理”;有人译为:

“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

“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

华盛顿大学:

“通过真理取得力量”。

都离不开“真理”两字。

2005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引了陶行知的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之所以重提这十六字,因为在我们大学,出现了很多造假的事情。

 

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

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它的校训是:

“动脑又动手”(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

“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大学作为后盾,但是大学带给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应该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的提升。

 

大学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它的校训就讲到道德:

“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

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

如今我们的媒体经常在说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

人在生活中,感恩情怀不可缺少。

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感恩,使社会能更和谐,世界更美好。

但是,也有些不协调的声音:

在很多大学,包括名牌大学,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不愿意见他的父母,觉得很不光彩。

所以我想起了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仅看智商,还应看情商,进而看德商”。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大会上讲:

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to be),要让学生学知识(learnto know),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learnto howto l 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deal with the others)。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学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学的更是一种大学精神,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学生回答)对就是“厚德、求真、博学、创新”。

因此,在大学里面“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

2、应实现的4个“一”

第一个“一”:

确立一种信仰——精神支柱,“三观”,看待和领悟人生的杠杆

第二个“一”:

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和良好习惯——具备完美的人格?

素质;

第三个“一”:

掌握以专业为特征的一种专长——满意的工作(事业与职业)

 第四个“一”:

结交一批良师益友——团队精神

 

案例一:

在北京国展召开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美国特路普公司的摊位上方醒目地写着:

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这个告示令应聘者议论纷纷。

(清华和北大代表着中国大学生学力和心智的标高)

美国特路普国际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吴沁玫说:

“应聘者要有自知之明,要在公司里选择好自己的位置,要有角色意识和舞台意识,才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公司追求的是综合素质,要的是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他认为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就能发挥其无限潜力。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在当今社会,更多企事业对所需人才的标准,不是名牌,而是良好的个性和综合素质,以及个人由其良好的个性所能发挥的潜力,即学会做人。

案例二: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微软研究院录用标准是:

 一、扎实的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聪明才智,是否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再学习能力;

 三、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和激情,能够热爱工作并积极地投入工作;

 四、是否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考核是否正直、诚信。

 

微软公司对人才的要求,除去第一点,要求的是一个人做事的能力,但其余四点,都是一个人做人的能力。

“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关系简单点讲就是“才”与“德”的关系。

中国有句有名的谚语:

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因此,既“学会做事”,也“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从父母身边走出来,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一个人的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构建,然而其核心却无疑是学会思考。

在大学校园流传这样的一句大实话,“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正因为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非常茫然,所以不少同学在大一感到“彷徨”,正因为已大二了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 

“呐喊”,到大三了,却仍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只是看到别的同学都参加了社会实践,自己也就跟着做了,随波逐流,所以感到“伤逝”,大四才明白过来自己才懂得那么一点皮毛,可能是什么也不懂,但已是“朝花夕拾”,却不得不离开校园出去找工作了。

我想同学们肯定不想这样渡过自己的大学生涯,那就请“学会思考”吧。

尝试每一次让自己的头脑积极冷静地高速运转,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提出应对之策;学会选择与舍弃,把握自己走过的每一步。

我们每一人都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次运动方向的改变其合力都必须是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

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我们才能披荆斩棘,在人生路上游刃有余。

  

具体怎么做:

首先,你需要大量的阅读。

一本好书总会蕴含作者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其次,需要敏锐的眼光与发现的视角。

能迅速捕捉到问题的所在是思考的基础,当有了不解和疑惑时,你才能更好地运用大脑去积极应对。

最后,要经常全面总结自己的各种感悟并加以提炼,作为自己的思想储备。

此外,平时多跟同学多交流,也有助于提高自己全面、透彻地看问题的能力。

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有思想、会思考的大学生。

学会思考,用大脑无穷的力量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领域。

明确自己的目标,运用自己的大脑,借助思考的风帆为自己的梦想扬帆起航吧!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家进入大学,也生活了一个多月了。

伴随着军训的紧张、痛苦和快乐,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也都在心中衡量着这个新的环境,还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学。

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是一门关于思想的课程,而任何人的思想都产生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和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思考。

因此,接下来我们从“大学生活的变化”开始。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新生:

5%不适应大学生活

高校新生入学已经超过一个月,记者从沪上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许多新生因为难以融入大学生活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而根据这些中心以往进行的统计,“不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新生通常要占新生总数的5%以上

案例三:

大一新生特写:

有人跳楼,有人哭泣

入学一周,嫌饭菜不合口跳楼

不适应大学生活 大一新生报到一周后跳楼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

其时,他的父母正特意从家里赶往学校,准备陪读。

有老师认为,酿成惨剧的原因之一是这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死者的一名同学回忆说,跳楼前他曾经抱怨“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这种生活”。

新入学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据介绍,自杀男生是大一新生,2005年9月4日入学,正在参加新生军训。

该生是番禺人,还有一个多月就满20周岁。

可能是以前很少独立生活,该生入学后感觉不适应,据一名与他同一班级的男生说,跳楼之前男生曾经说过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好像不太适应。

9日上午,其父母特意从老家来到学校,准备在附近租套房子陪读。

出事当天,他母亲看中一套房子,但每月租金要2000多元,她觉得太贵,就没有租。

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时,她告诉儿子,她不在附近租房子了,但会每天从番禺的家里做好饭菜送过来。

当时儿子十分失望,吃完饭后,儿子说要回宿舍一会。

到了晚上7点多钟,就出事了。

®母亲打着“飞的”送馄饨

亚纲是青岛一所大学的大一新生,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

亚纲的母亲李女士出现在校园里,怀里还抱着一个保温瓶。

,她接到亚纲的电话,亚纲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

“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很揪心。

”头一天晚上她包好了馄饨,早晨煮好了,赶乘头班飞机,从福州飞到青岛。

中午11时30分抵达青岛后,李女士又乘坐出租车赶到学校,将热乎乎的馄饨递到儿子的手上

®她只是无助地哭泣

上海某高校数学系的小张进大学后,一直觉得学习压力很大,原来是上海市重点中学学生的她,忽然感觉以往的学习方式完全没有用了。

觉得无助的小张有空就往家里跑,还哭哭啼啼了好几次。

®不想军训就装病?

北京石景山的北京物资学院西校区10多名大一新生相继出现腹泻症状,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治疗。

老师却怀疑有腹泻学生是想逃避军训回家过中秋

®“生活不适应”,考试不合格――退学!

2005年9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分3次在校园网公布红头文件,对45名学生予以退学处理。

45名被退学的学生中,超过一半是大一新生。

退学原因都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学院《学生学习管理条例》的规定。

学生们反映,是在自己对大学生活并不适应,还没有了解到学校有关制度的前提下被突然退学的

担心生活不能自理 父母阻止女儿上大学 

包头一考生在接到“喜报”后,其父母因担心女儿在外不能照顾好自己,整日以泪洗面,阻止其去上大学,鼓励复读。

会诊:

怎一个“不适应”能概括!

®低年级和农村学生群体心理相对“弱势”

调查:

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为强迫症、交际敏感、抑郁;从年级分布看,大二为心理问题高发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来自乡村的学生高于城市学生。

而男女生之间,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不大。

此外,有心理问题学生比例增多,与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生普遍就业压力增大有关。

因而要加强对低年级和农村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关注

®离家初“自理”,会解题不会照顾自己

校医:

不少男生在军训结束一回到寝室就急着冲冷水澡,晚上连毛毯也不盖;一些女生为保持身材,每餐吃的米饭不足一两;还有不少新生明知次日清晨6点要起床集合,晚上仍聊天到深夜……医生称,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的照顾后,各方面的能力均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大一新生刚刚告别高中生活、离开父母,进入一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短期内会产生“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以及贫困生的“自卑心理”等

®与人交往和独立学习的“初体验”

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陈老师:

新生们产生心理问题,多数是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

陈老师说,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学习不适应而产生,以前学习都有老师监督,每天看起来都很忙碌、充实,进了象牙塔后,忽然没有任何人督促,也没有高考压力,学习都要靠自身钻研,许多大学生反而不适应了。

另外,人际关系也是困扰新生的主要诱因,一些城市里学生比较自我,不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导致同学之间关系不佳,自己内心也很苦闷;农村来的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压力与耐受力的博弈

院长:

这些患者除了部分具有遗传、个性等自身诱因之外,社会的心理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的诱因

精神病高发年龄之所以集中在20岁至30岁,其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是社会上最活跃的人群,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结婚、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他们参与社会、“暴露”给社会的机会最多,需要承受的身心压力最大;再加上他们原本经历的事情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中发生了不顺利、不理想的事情,就可能引起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精神创伤、精神障碍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自我调整、投医问诊、家长辅助“三效结合”攻略

要学会自我调整与求助

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也提醒新生,其实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慢慢融入大学生活,许多心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同时也可求助咨询中心

®学校干预:

建立学生心理手册

我国的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有自杀倾向,自杀成功的概率是十万之二十二点三至十万分之二十二点八。

青年学生是重中之重,学校不妨主动建立学生心理手册,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性格特征,一发现他们有思想波动的苗头,提前实行心理干预,防患于未然

®请来洋专家,“疗效”好?

即日起,中国红十字会特邀的六位外籍专家将走进大学校园,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和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的报告。

报告采取专家、老师和学生共同座谈的方式,解答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从家长做起?

老师说:

“现在很多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很差,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应该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

”……>>>>

相关阅读:

上海百万专款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市教委发布了“关于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

意见透露说,上海将对现有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建设,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区域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危机干预中心建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功率。

观点:

成功欲望造成压力?

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年轻人当中,66.5%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感觉压力不大的占3.7%,觉得完全没有压力的只有0.3%。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群体比其他群体压力更大。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分析,中国青年面临的压力及压力产生的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存在紧张与焦躁的迹象。

与世界各国相比,在中国,成功的压力更大。

   

专家认为,这个时代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城市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有家庭问题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成功欲望特别强烈,因为他们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

因此他们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指望他们能够获得成功。

案例四:

马加爵,药家鑫案例

案例五:

什么破学校!

一大学新生嫌校门太破,报到当天就哭闹着要求退学!

“说不来,偏劝我来,你看大门这么破,心都凉了,还上什么大学!

我要回去复读!

”9日是山东师范大学2012级新生报到的日子,当天上午不到9点,在学校老校区的迎新广场上,一位女生对着旁边的一位中年男人哭着嚷道,身边还有两位迎新志愿者,看上去手足无措。

中年男人姓汪,正在哭闹的姑娘是他的女儿,来自安徽。

“我丫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次没考好,一直想复读,可是家里劝她还是继续上吧,到了大学可以再考研嘛,就因为这个,心情一直没理顺,总带着情绪。

”汪先生告诉记者。

已经准备报到办手续了,任性的丫头突然嚷着要回家,谁劝都不听。

不一会儿,得知情况的辅导员吴晓玲赶了过来。

“你满18岁了吧?

成人了吧?

你这样冲动,草率决定,你这是在对自己负责吗?

你有没有考虑过家人的感受!

见她不再嚷着回家,吴晓玲的语气也和蔼了不少。

“一个假期没做好的决定,今天这一会儿就非要做,这么冲动,肯定会后悔的,不如我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现状,考虑清楚了,再决定也不迟啊。

”经验丰富的吴晓玲开始耐心地替这位新同学分析专业、现在的大学以及复读等种种问题,为她自己做决定提供参考意见。

“好吧,那就先报到,在新环境试试吧。

”经过辅导员和众师哥师姐的一番耐心劝导,倔强的新同学终于同意报到入学。

现在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疼,有爷爷奶奶爱的,根本就不懂得考虑别人。

我们说这个同学就欠骂,是吧?

我们上大学主要学的是知识,是为人处世,是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上大学了,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吧。

我们进入大学就更应该学会做人,做事。

这是一个还没有进入大学的学生,说明现在的学生在没有进入大学期间,心理就严重的有问题。

通过上面的案例,现在在的大学生有杀人的,也有自杀的,心理问题相当的严重,价值观也是相当的扭曲。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他们在中学的时候都是好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反而成为杀人犯,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那么我想问大家,大学为什么会使这些学生走上犯罪之路,大学和中学相比,有哪些不同,大学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讨论】 “大学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及感受 ?

正是因为存在如此多的变化,因此产生了非常多的新生的心理问题: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

以家庭为依托——独立参与学校集体生活。

——大学生活的集体性和自理性

中学阶段,大多是同父母生活在一起,衣食起居等生活琐事基本由父母处理。

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依赖性。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其背后的含义:

即心理上的成长,是以管理好自己的日常事务作为开端的。

在大学里,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独立自主的生活开始了。

即“通过扫一屋,为将来的扫天下作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辅导员老师一再强调要注意宿舍内务的重要性的原因)

许多人在中学时代强烈希望自己能过上独立的生活,但真的过上了,又会发现所要面对的问题之多、困难之大是始料不及的。

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这种生活,应对自如,而有些自理能力差的同学,则可能生活得一塌糊涂。

感到恋家、孤独、烦燥、无所适从,影响工作、学习和身体。

同时,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攀比的情况,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案例六:

据《北京晚报》报道,时下,不少大一新生已开始为大学生活添置“装备”,各种数码产品不可缺少。

在北京中关村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前,一女孩开口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 book“苹果三件套”,且得是高配,超过2万元的支出让母亲觉得吃不消。

女孩说:

“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的大学生的物质观。

我们说大一新生,添置些手机、笔记本电脑之类的东西,大体也是生活和学习的必需。

“苹果”的产品当然时尚好用,可凡事都要量入为出,2万元怕是一些人几个月的收入了,一些孩子对父母下手未免也太狠了点儿。

更何况,数码产品可选择的品牌很多,这种一味追求时尚的毛病,家长们断不能纵容。

因此有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就出现了自卑感。

在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比的不是谁吃得好、穿得好,我们比的是学习,是以后取得的成就,是对社会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吧。

因此,集体生活与独立生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伴而生的。

大学确实是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自主、自立的机会,然而自由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是痛苦的。

抽样调查表明:

25%的大学新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8%的新生入学2个月左右感到严重不适。

并且会因为这个严重适产生过激行为。

案例一、案例二就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案例三中的学生跳楼的原因是“不能忍受这种生活”,就是:

“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不会洗,晚上同学太吵睡不着,想家,没有朋友,不太适应”。

  就是这样的“痛苦”(加了引号),让一个大学生选择了自由落体。

 如果一定要从“这名大学生的生命和他家人的痛苦”中寻找一些意义,这个意义是什么?

——再一次引起大家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的关注

有心理学者这样分析:

十八九岁的年龄阶段,个体自我意识有一个逐步增强过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上容易产生挫折感,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

同时,处于陌生环境的新大学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导致自我评价发生动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极端的行为必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仅仅是恋家、孤独、烦燥、无所适从而已。

我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只专属于你个人的问题。

今天看到大家都好好地坐在课室里,至少说明大家已经通过自我调节,走出了最痛苦的自杀期,心理素质还不错。

当然,如果你还沉浸在个人的不适之中,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案例七:

我们大家刚来学校报名缴费的时候,很多都不要家长进去的吧,这是现在很多学校新展开的一个新的措施——拉响警戒线。

全国高校陆续开学,今年许多高校不约而同地定了一项规定:

独立报到。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校内拉起警戒线,让家长“远观”;天津大学为家长们准备了帐篷;上海大学不再在火车站设校车……不少人赞同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