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分类.docx
《抗肿瘤药物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肿瘤药物分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
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
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
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
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
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
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
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
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
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
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瘤、骨肉瘤等也有一定疗效。
静脉注射,联合用药一次500mg/m2,每周静脉注射1次,连用2次,3~4周为一疗程。
口服50—100mg,每日2~3次,一疗程总量10—15g。
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
超高剂量时可引起心肌损伤及肾毒性.。
肝功能异常时可使CTX毒性加强,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皮质激素、别嘌呤醇及氯霉素等影响CTX代谢,CTX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CTX时应多饮水。
顺铂DDP高效广谱的抗肿瘤药,抗肿瘤作用强,对男性睾丸肿瘤、卵巢癌、头颈部肿瘤、宫颈癌、肺癌、胃癌、骨肉瘤、间皮瘤、子宫内膜癌等都有效。
血浆半衰期长,不良反应主要是肾毒性和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等,大剂量有耳毒性。
临床常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卡铂作用机制与顺铂相同,不良反应小,可以替代顺铂用于某些癌症的治疗,但与顺铂交叉耐药。
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
这是其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反应、听力下降、神经毒性等,均远低于顺铂。
近几年来对含卡铂的化疗方案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在治疗晚期肺癌、晚期卵巢癌等方面的应用值得注意。
奥沙利铂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有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抗肿瘤作用,临床与5-Fu和甲酰四氢叶酸联合一线应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对某些铂类耐药患者仍有作用。
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外周感觉神经异常,表现为末端感觉障碍,痛性痉挛,通常遇冷会激发。
在治疗间歇期,症状通常会减轻,但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症状也会逐渐加重。
症状持续的时间,疼痛和/或功能障碍的发生是进行剂量调整的指征,有时需要中止治疗。
剂量限制性毒性是神经系统毒性。
没有表现出严重的骨髓抑制或胃肠道反应,也没有表现出肾脏毒性、心脏毒性及严重的听觉损伤。
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输注2小时,在2小时输液结束时,15%的铂存在于周围循环中,剩余的85%迅速扩散到组织内或者随尿排出。
奥沙利铂可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结合。
主要经尿排出,当肾功能不全,清除率明显下降,其分布体积也显著下降。
奥沙利铂主要用于以5-氟脲嘧啶持续输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中,推荐剂量为85mg/m2静脉输注,每2周重复1次。
应按照病人的耐受程度进行剂量调整。
使用中不要与碱性药物或氯化物,包括任何浓度的氯化钠一起使用。
不能用铝制容器。
奥沙利铂与铝接触后会降解。
2.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1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5-氟尿嘧啶氟尿嘧啶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抗嘧啶类药物,对多种肿瘤如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肝癌、膀胱癌等均有一定疗效。
体内转化为5-氟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
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5-FU可以静脉及腔内注射。
口服吸收不完全。
一次快速推注5-FU后,血浆浓度高,清除迅速,血浆半衰期为10—20分钟,主要在肝中进行代谢,由呼吸和尿中排出。
在缓慢静脉滴注时,其分解代谢比快速注射明显,毒性降低。
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腹泻等。
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卡培他滨口服后经肠黏膜迅速吸收,在肿瘤组织中转化成5氟尿嘧啶发挥细胞毒作用。
临床前研究表明:
口服后肿瘤组织内的5—FU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液水平,降低了5氟尿嘧啶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对多种动物肿瘤疗效显著高于5-FU。
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大肠癌,及紫杉醇和蒽环类化疗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的进一步治疗。
和多种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作用。
每日2.5g/m2,连用2周休息1周。
每日总剂量分早晚两次于饭后半小时用水吞服。
如病情恶化或产生不能耐受的毒性应停止治疗。
不良反应可有手足综合征、腹泻,恶心,呕吐,胃炎。
脱发、疲乏,黏膜炎,发热,虚弱,嗜睡,头疼,味觉障碍,眩晕,失眠,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脱水。
近半数接受本品治疗者会诱发腹泻,对发生脱水的严重腹泻者应严密监测并给予补液之治疗。
雷替曲塞 新一代水溶性胸苷酸合酶抑制剂,能在细胞内潴留,长时间发挥作用,它对结肠直肠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强于5-氟尿嘧啶。
患者给予本品3mg/m2治疗后,药物浓度与时间呈三室模型,Cmax的平均值为833μg/L,AUC为1090μg/L*h,分布相半衰期T1/2为0.8~3h,最终消除半衰期T1/2γ为8.2~105h。
主要消除途径是以原型药物形式从肾脏排出,患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T1/2明显延长,AUC比正常肾功能患者增加2倍;约3~14%随粪便排出。
临床用于晚期直肠结肠癌的一线治疗。
推荐给药剂量为每次3mg/m2,每3周重复给药1次。
不良反应有血液毒性包括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呕吐、口腔炎。
中枢神经系统,剂量相关性的乏力和不适;个别患者因腹泻和长时间的呕吐引起血容量下降,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和急性肾衰竭;也有因肺出血引起死亡的报道。
体外研究表明,本要与5-FU可产生协同作用,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给药方案和剂量。
建议不与亚叶酸钙、叶酸和维生素制剂联合用药,以免发生相互作用。
2.2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作用于S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并对G1/S及S/G2转换期也有作用。
抑制DNA多聚酶活性从而影响DNA合成,对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无显著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及消化道癌,但对少数实体瘤也有效。
阿糖胞苷可使细胞部分同步化,继续应用柔红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及亚硝脲类药物可以增效。
不应与5—FU并用。
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常见,少数病人可有肝功异常、发热、皮疹。
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双氟脱氧胞苷(吉西他滨)双氟脱氧胞苷是一个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
作用机制和阿糖胞苷相似,代谢物在细胞内参入DNA,作用于G1/S期。
同时能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和脱氧胞嘧啶脱氨酶,有自我增效的作用。
对多种实体肿瘤有效。
用于晚期胰腺癌病人在氟尿嘧啶类失败后作为二线用药,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对局部晚期(Ⅲ期)和已经有转移(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作为一线应用。
双氟脱氧胞苷对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子宫颈癌、肝癌等具有姑息性疗效。
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和血小板均较常见。
轻到中度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便秘、腹泻,口腔炎、发热皮疹等。
2.3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蝶呤抗叶酸药物,使细胞阻断在S期,并引起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
用于急性白血病、绒毛膜癌、骨肉瘤、乳腺癌、睾丸肿瘤等。
可以口服、肌内注射、动脉静脉注射或滴注,鞘内注射。
吸收良好,1—4小时达峰,消除曲线呈三相型,50%与血清蛋白结合,24小时以原形排出50%~90%。
在肝、肾及胸腹腔积液中潴留数周排除很慢。
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口腔炎,恶心呕吐,腹泻,皮疹,肝肾功能损伤.脱发、肺炎、吸收不良,骨质疏松,色素沉着等。
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培美曲塞 抗叶酸代谢药物,它通过干扰细胞复制过程中叶酸依赖性代谢过程而发挥作用。
体外试验可以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甘氨酸核糖核苷甲酰基转移酶等叶酸依赖性酶,这些酶参与胸腺嘧啶核苷和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
在给药后的第一个小时,70%~90%培美曲塞主要以原药形式从尿路排泄。
系统清除率为91.8ml/min。
与顺铂、叶酸、维生素B12联合应用时不影响本品的药代动力学。
联合顺铂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
仅可静脉滴注,与顺铂联用,推荐剂量为每21天500mg/m2,滴注超过10分钟。
顺铂推荐剂量为75mg/m2,在本品滴注结束后30分钟开始滴注,时间超过2小时。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也可见恶心、呕吐、厌食、疲乏、腹泻、便秘、肝功能指标一过性升高、肾功能损害、胸痛、发热、感染、口腔炎、咽炎、皮疹。
治疗必须同时服用低剂量叶酸或其它含有叶酸的复合维生素制剂。
第一次给药开始前7天至少服用5次日剂量的叶酸,一直服用整个治疗周期,在最后一次给药后21天可停服。
第一次给药前7天内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一次,以后每3个周期肌注一次,维生素B12给药可与本品用药在同一天进行。
叶酸给药剂量:
350~1000μg;维生素B12剂量1000μg。
预服地塞米松可以降低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地塞米松4mg口服每日2次,使用培美曲塞前一天、给药当天和给药后1天连服3天。
2.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周期特异性药物,选择性杀灭S期细胞。
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转移性黑色素瘤,可作为同步化药物提高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口服吸收迅速,主要经肾排泄,可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2.5嘌呤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6-巯嘌呤 抑制嘌呤的生物合成,对DNA和RNA的合成都有作用。
口服吸收不全,吸收后广泛地分布于各组织,约20%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脑脊液中浓度很低。
口服半衰期约为1.5小时,24小时50%由尿中排出。
对急性白血病、绒毛膜癌和恶性葡萄胎有效,对恶性淋巴病和多发性骨髓瘤也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
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3.干扰转录过程抑制RNA合成的药物
阿霉素干扰转录过程,抑制RNA的合成也抑制DNA的合成,对细胞周期各阶段均有作用。
抗瘤谱广,对乏氧细胞也有效。
静脉注射后血浆浓度迅速下降,呈三室模型,t1/2分别为8-25分钟,1.5-10小时,24-48小时。
大部分由胆汁排出,少量由尿中排出,其中绝大部分以原形及阿霉素醇排出。
广谱抗肿瘤抗生素,对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及多种其他实体肿瘤均有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均较常见,可引起心脏毒性,重者可出现心肌炎而发生心力衰竭。
与所用总剂量相关,与原先存在的心脏疾病无关,辅酶Q10、维生素C、E等可降低心脏毒性。
柔红霉素主要用于对常用抗肿瘤药耐药的急性淋巴细胞或粒细胞白血病,缓解期短,需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
在血中半衰期为30-50小时,由尿和胆汁中排出。
不良反应包括:
骨髓抑制,口腔溃疡反应多发生在骨髓毒性之前,应即停药。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口腔溃疡。
心脏毒性:
可引起心肌损害,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
表柔比星多柔比星的同分异构体,其疗效与多柔比星相似,毒性尤其是心脏毒性低于多柔比星。
动物实验发现本品在心脏、脾脏、肾脏的浓度低于多柔比星;在体内代谢排出均较多柔比星快。
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0%,血浆清除率高,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胆道排泄,对有肝转移和肝功能受损的病人,在血浆中的浓度维持时间较长,应适当减低剂量。
临床适应证与多柔比星相同。
吡柔比星用于头颈部癌、乳腺癌、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等。
体内分布较快,主要经胆道从粪便排出。
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乏力、发热,少数有腹泻、肝肾功能损伤。
脱发、心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较ADM为轻。
静脉注射时药液漏出,可引起局部炎症。
4.作用于DAN复制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羟喜树碱(HCPT) 喜树碱的羟基衍生物,抑制拓扑异构酶I,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对多种动物肿瘤有抑制作用。
抗瘤谱较广,与常用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静脉注射半衰期短,主要从粪便中排出。
主要用于肝癌、大肠癌、肺癌和白血病。
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
少数病人有脱发、心电图改变及泌尿道刺激症状,但远较喜树碱为轻。
伊立替康 半合成喜树碱的衍生物,特异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
体内被代谢为有活性的SN-38。
SN-38和伊立替康可诱导单链DNA损伤,从而阻断DNA复制叉,由此产生细胞毒性,呈时间依赖性的,并特异性作用于S期。
用于晚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
与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联合治疗既往未接受化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或作为单一用药,治疗经含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
在单药治疗中350mg/m2,静脉滴注30~90分钟,每三周一次。
在联合治疗中,加5-FU/亚叶酸(FA)的2周治疗方案:
治疗推荐剂量180mg/m2,每2周1次,持续静脉滴注30~90分钟,随后滴注亚叶酸和5-FU。
持续使用直到出现客观的病变进展或难以承受的毒性时停药。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迟发性腹泻是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开始适当的治疗。
第一次稀便,患者需开始饮用大量含电解质的饮料,并马上开始抗腹泻治疗。
推荐的抗腹泻高剂量的氯苯哌酰胺(首次服用4mg,然后每2小时服用2mg),治疗持续到最后一次稀便结束后12小时,中途不得更改剂量。
此药有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危险,所有患者以此剂量用药不得少于12小时,也不得连续用药超过48小时。
当腹泻合并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剂量限制性毒性,是可逆转和非积蓄的。
急性胆碱能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
早发性腹泻及腹痛、结膜炎、鼻炎、低血压、血管舒张、出汗、寒战、全身不适、头晕、视力障碍、瞳孔缩小等症状,应用阿托品后好转。
药物相互作用:
伊立替康与神经肌肉阻滞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本药具有抗胆碱酯酶活性,可延长湖泊胆碱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非去极化药物的神经肌肉组织作用可能被拮抗。
拓扑替康 水溶性半合成喜树碱衍生物,抑制拓扑异构酶Ⅰ。
临床用于初始化疗或序贯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卵巢癌病人。
对化疗敏感,一线化疗失败的小细胞肺癌病人。
在体内呈二室模型,分布非常快,很容易分布到肝、肾等血流灌注好的组织,单次30分钟静脉滴注1.5mg/m2,总t1/2为2.4-4.3小时,可进入脑脊液,在脑脊液中有蓄积。
大部分经肾排泄,其中90%在用药后12小时排泄,小部分经胆汁排泄,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清除率降低。
首次使用本品前,病人须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
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1.5mg/m2,静脉输注30分钟,连续用药5天,每21日为一个疗程。
对病情未进展的病例,由于治疗起效较慢,建议至少使用本品4个疗程。
在任何疗程中,如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下一疗程治疗剂量应减少0.25mg/m2。
也可先不考虑减量,而在下一疗程治疗第6天使用G-CSF。
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是托泊替康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
脱发、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头痛等。
5.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
长春新碱作于微管蛋白,干扰蛋白质代谢,抑制RNA多聚酶的活性,抑制细胞膜类脂质的合成和氨基酸在细胞膜的运转。
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也用于卵巢癌、睾丸肿瘤、消化道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
神经系统毒性较大,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轻。
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注射局部有刺激作用。
对光敏感,应避光保存,静脉时应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长春地辛抗瘤谱较广,与长春碱和长春新碱无交叉耐药性。
周期特异性药物,用于肺癌、恶性淋巴瘤、食管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
对白血病、头颈部癌、生殖细胞肿瘤和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疗效。
骨髓抑制介于长春碱与长春新碱之间。
引起白细胞减少,对血小板影响不明显。
神经毒性较轻,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深腱反射消失或降低、肌肉疼痛和肌无力。
与剂量有关,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长春瑞滨作用近似长春新碱。
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
骨髓抑制较明显,主要是白细胞减少。
神经毒性较长春新碱要轻,主要表现为腱反射减低、便秘,指(趾)麻木等。
对静脉有刺激性,应避免漏到血管外,注药完毕后应再给100-250m1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紫杉醇抗微管药物,对G2和M期敏感,有放射增敏作用。
静脉滴注消除半衰期5.3-17.4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90%,主要经肝脏代谢。
用于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
对头颈部癌、食管癌、胃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不良反应有:
过敏反应;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等。
使用前应预防给药防止过敏,在治疗过程中应观察是否有过敏发生。
输注时应采用一次性非聚乙烯材料。
多西紫杉醇促进小管聚合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其解聚,使小管的数量显著减少,并可破坏微管网状结构。
在细胞内浓度高,且潴留时间长。
临床前研究表明本品与CTX、VP-16、5-FU联用有协同作用,但与DDP、ADM联合未显示协同作用。
有放射增敏作用。
用于晚期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对头颈部癌、胃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不良反应有:
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过敏反应;体液潴留和水肿;皮肤反应等。
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血象。
为预防液体潴留综合征和过敏反应推荐在用药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每次8mg,1日2次,连用3天或5天。
二、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1.抗雌激素类
托瑞米芬非甾体类三苯乙烯抗雌激素衍生物,对雌激素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
口服后被迅速吸收,约3小时血药浓度峰值。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9.5%,食物对吸收程度无影响,但可使达峰时间延迟1.5~2小时。
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主要通过CYP3A形成N-去甲基代谢物,代谢物与原药具有相似的抗雌激素作用,但不如原药的抗肿瘤作用强。
排泄缓慢,主要以代谢产物形式随粪便排出,可有肠肝循环,约10%以代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出。
适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体阳性/或不详的转移性乳腺癌。
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60毫克。
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都为轻微,为面部潮红、多汗、子宫出血、白带、疲劳、恶心、皮疹、瘙痒、头晕、抑郁等。
2.芳香化酶抑制剂
依西美坦Exemestane 不可逆的甾体芳香化酶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来减低雌激素以治疗绝经后妇女激素依赖型乳腺癌。
在绝经后妇女,5mg开始就显著地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10-25mg时达到最大抑制。
绝经后的乳腺癌病人用每日25mg剂量治疗,其全身的芳香化酶作用可降低98%。
口服以后快速而广泛地吸收。
餐后单次给予25mg剂量,血浆平均峰浓度2小时之内达到18ng/mL。
食物有利于提高吸收,血浆水平比空腹情况下提高40%。
终末相半衰期约为24小时。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
由CYP3A4代谢,不抑制主要的CYP同功酶,清除率很高,主要是代谢清除。
用于经他莫昔芬治疗后,其病情仍有进展的自然或人工绝经后妇女的晚期乳腺癌。
口服,推荐剂量为一次25mg,1日1次,宜饭后服用。
采用依西美坦的治疗应坚持直至肿瘤进展。
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剂量调整。
不良事件通常为轻度至中度。
最常见的是面部潮红和恶心。
其它包括疲劳、出汗增加和头晕等。
处于绝经前内分泌状态的妇女不可使用,所以,临床使用前应通过评估LH、FSH和雌二醇水平来确认妇女处于绝经后状态。
来曲唑Letrozole 选择性的、非甾体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
在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中,0.1-5mg剂量,可以使血浆雌二醇、雌酮从基线水平下降75-95%。
当剂量更高时,抑制率升高。
胃肠道吸收迅速完全,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9.9%,进食可轻度降低来曲唑的吸收率,但对其吸收程度无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率60%,在组织中分布迅速广泛,由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3A4和2A6代谢,血浆的终末半衰期为75-110小时。
每日服用来曲唑2.5mg,在2-6周内可达到稳态水平。
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或受体状况不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推荐剂量为2.5mg,每日1次。
服用时可不考虑进食时间。
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到中度,多是由于雌激素减少引起。
疲乏、胸痛、体重减轻全身痛恶心、呕吐等。
3.抗雄激素类
比卡鲁胺Bicalutamide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临床使用消旋体,其抗雄激素作用仅仅出现在(R)-结构对应体上。
本药经口服吸收良好,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率96%,被广泛代谢,其代谢产物以几乎相同的比例经肾及胆消除。
与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外科睾丸切除术联合应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
每日1次,50mg,应与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外科睾丸切除术同时开始。
不良反应包括面色潮红,瘙痒,乳房触痛和男性乳房女性化,腹泻、恶心、呕吐,乏力,暂时性肝功改变等,体外研究表明,本药可以与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如华法令,竞争其血浆蛋白结合点。
其他激素类药物还包括:
孕激素类,甲羟孕酮、甲地孕酮等;性激素类,雌激素己烯雌酚等、雄激素,丙酸睾丸酮等;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等
三、其他类
其他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干扰素、胸腺肽、白细胞介素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细胞分化诱导剂维甲酸、亚砷酸等,及近年来出现的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血管生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等。
伊马替尼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胶囊剂的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8%,约95%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代谢产物是N-去甲基哌嗪衍生物,在体外其药效与原药相似。
伊马替尼可影响同时给予药物的代谢。
清除半衰期为18小时,其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为40小时,从大便中排泄68%,尿中排泄13%。
约25%为原药,其余为代谢产物。
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和加速期患者,推荐剂量为600mg/日;对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以及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推荐剂量为400mg/日,均为每日1次口服,宜在进餐时服药,并饮一大杯水,只要有效,就应持续服用。
出现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如严重水潴留)时,宜停药,直到不良反应消失,随后再根据该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