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文段
明天,11月5日正午,规定的期限便满期了。
中午一过,法拉古舰长就要履行他的诺言,使战舰离开太平洋的北部海面,向东南方开行。
船这时正在北纬31度15分,东经136度42分。
日本本土就在离我们不及两百英里左右的下方。
黑夜快到了。
船上正敲八点钟。
一片片的乌云掩盖了上弦的新月。
大海波纹在船后面平静地舒展着。
这时候,我倚在船头右舷围板上。
康塞尔站在我的旁边,眼睛向前看着。
全体船员,爬在缆素梯绳上面,细心考察渐渐缩小和沉黑了的天边。
军官们拿着夜间用的望远镜,向渐次黑暗的各方搜索。
月亮有时从朵朵的云间吐出一线光芒,使沉黑的海面闪耀着光辉;一会儿又消逝在黑暗中了。
B文段
轰的一声炮响了,这时船员们的欢呼声混杂在一起。
炮弹打中了,正打在动物身上,但是并没有给它致命的打击,而是从它圆圆的身上滑过去落在二海里远的海中。
“真怪!
”老炮手暴跳如雷,说,“这混蛋的身上一定有一层六英寸厚的铁甲!
”“该死的东西!
”法拉古舰长喊。
追逐又开始了,法拉古舰长弯身对我说道:
“我要一直追到我们的船爆炸为止!
”“对,您对!
”我答。
人们只指望这动物筋疲力尽,它总不能跟蒸汽机一样,永远不感到疲倦。
然而它一点也不疲倦。
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显出一点疲劳的样子。
再说,我们是应该表扬林肯号的,它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这次恶斗。
我估计,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它所跑的路程不下五百公里!
黑夜降临了,阴影笼罩了波涛汹涌的海洋。
这时候,我以为我们的远征结束了,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这个古怪的动物了。
可是我错了。
晚上十点五十分,电光又在战舰前面三海里的海面上亮起来,还是跟昨天夜里一样辉煌,一样强烈。
那条独角鲸好像是停着不动。
也许白天跑得累了。
它睡着了,它随着海水荡漾。
这是一个好机会,法拉古舰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
他发出命令。
为了不至把敌方惊醒,林肯号减低速度,小心谨慎地前进。
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尼德•兰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了它们。
加拿大人又到了船头斜桅下,走上了他原来的岗位。
战舰慢慢地前进着,一点声息也没有,离这动物三百七十米左右的时候关了气门,船现在只凭本身余下的气力走动。
船上连呼吸声也听不到。
甲板上绝对沉寂。
人们距白热的焦点不到一百英尺了,光度更强起来,照得我们的眼睛发昏。
这时候,我伏在船头前面的栏杆上,看见尼德•兰在我下面,一手拉着帆索,一手挥动他锋利的鱼叉。
就和这睡着的动物距离不过二十英尺了。
忽然,他的胳膊使劲地一伸,鱼叉投了出去。
我听到鱼叉发出响亮的声音,像是碰上了坚硬的躯壳。
对面的电光突然熄灭,两团巨大的水猛扑到战舰甲板上来,像急流一般从船头冲至船尾,冲倒船上的人,打断了护墙桅的绳索。
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1)A文段说的船的名字叫什么,他们要去干什么?
(2)B文段说“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后来,“我”怎么了?
请简要概述。
(3)在叙述紧张曲折的故事时融入生动的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
请从选文中举一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A文段说的船的名字叫林肯号,他们要去寻找一个出现在海洋上的怪物并把它清除掉。
(2)后来,“我”被潜艇俘虏,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十个月之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并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3)如:
“月亮有时从朵朵的云间吐出一线光芒,使沉黑的海面闪耀着光辉;一会儿又消逝在黑暗中了。
”这句话写出了海上变幻莫测的瑰丽景色,也为下文的突变渲染了气氛。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要回忆学过的文章,结合A文段的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
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2)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
此类题关键是对小说内容要熟悉。
抓住提问中的信息点回顾小说相关情节作答。
(3)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点评】《海底两万里》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⑨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⑩《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⑪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⑫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对“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这句话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落笔点题,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B.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C.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D.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对第②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B.“不是……而是……”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C.“不是……而是……”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D.“不是……而是……”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第③段说到“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下列对“桃园三结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 诸葛亮 关羽
B.刘备 关羽 张飞
C.刘备 关云长 吕布
D.关羽 张飞 诸葛亮
(4)根据全文文意归纳整理,下列哪项是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 )
A.《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荡寇志》、《满江红》
B.《茶花女逸事》、《红楼梦》、国文教科书、《精忠说岳》、《声声慢》
C.《红楼梦》、国文教科书、《声声慢》、《茶花女逸事》、《满江红》
D.《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答案】
(1)D
(2)A
(3)B
(4)D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
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第二段话,“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是:
《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点评】
(1)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
”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
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
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
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
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
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
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
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
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
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
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
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
“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
”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
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
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
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
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
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
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
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谢素军译,有改动)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①拉瓦利用________。
②安德烈利用________。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划线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
②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
(3)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答案】
(1)示例:
拉瓦利用夜色做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示例:
安德烈利用拉瓦搜集情报。
(2)①甲句“也没吐出”表现了安德烈宁死不屈。
乙句“才吐出”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②“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3)示例:
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安德烈和 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
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在集中营的生活与树已融为一体:
拉瓦在树上嘹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
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
醒来的安德烈,受伤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思考。
【解析】【分析】
(1)根据故事情节,①拉瓦利用夜色做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
②安德烈利用安德烈利用拉瓦搜集情报。
(2)①甲句“也没吐出”表现了安德烈宁死不屈。
乙句“才吐出”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②“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3)示例:
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安德烈和 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
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在集中营的生活与树已融为一体:
拉瓦在树上嘹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
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
醒来的安德烈,受伤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思考。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及人物的掌握。
(2)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3)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主要情节的把握能力。
4.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但是马上就要退出来,差点被一种可怕的臭气熏倒。
我的向导催促我走进去,悄悄地告诉我:
不要得罪他们,他们会恨你入骨,因此吓得我连鼻子都不敢堵。
这个房间里的设计家是学院里资格最老的学者,他的面孔和胡子都是淡黄色的;手上、衣服上都涂满了污秽。
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地拥抱我,当时我多么想找一个借口谢绝他这种亲热的礼仪啊。
他自从到科学院工作以来,就是研究怎样把人的粪便还原为食物。
……
(1)选段出自_______(作者)的名著《格列佛游记》,这是格列佛游历____国时遇到的情形。
(2)这个国家的“设计家”还有哪些“科学研究”?
请再列举出两个来。
(3)作者描写这些荒唐的科学研究,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斯威夫特 飞岛
(2)①从黄瓜里提取阳光②将冰煅烧成火药③造房子先从房顶造起自上而下一路到地基④用猪耕地⑤以养蜘蛛代替养蚕来纺丝织线⑥用吹风器打气给人治病⑦用谷壳来播种⑧软化大理石想做出枕头、针毡⑨用感觉和嗅觉区别颜色。
(3)说明搞科学研究,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有科学根据的实验,而不应打着科学的幌子搞迷信活动和欺诈活动的道理。
【解析】【分析】
(1)《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格列佛生于洛丁加姆州,从十四岁开始在英国与荷兰的大学进修,后来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船上工作,在一六九九年五月四号乘羚羊号航向南方……船起初平安无事,后来,不幸在苏门答腊岛遇难,漂流到利立浦特岛上。
岛上居民身高都只有六寸左右,因此,和这里的人相比较,他真是硕大无比啊!
后来,他又启航,但却在巨人岛——布罗卜丁鲁那克岛搁浅了。
那里的国王身高有六十尺之巨,这会儿格列佛又变成“小人”了。
接着,他又展开了第三次航行来到了勒皮他飞岛,那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人们的观念封闭阻塞。
在岛上逗留数日后,他出发到海上游览。
(2)拉格多大科学院影射英国皇家科学院,里面介绍了从黄瓜里提取阳光,将粪便还原为食物,把冰炼成火药,用猪耕地,盖房屋从屋顶造起一直盖到地基,瞎子教授叫徒弟靠嗅觉和触觉来区分不同的颜色,以养蜘蛛代替蚕来纺线,用吹风机从肛门鼓风打气来治疗病人的腹胀,软化大理石想做出枕头和针毡等。
(3)格列佛游记》的第三部分中对勒皮他(飞岛)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反对假科学的鲜明立场,指出脱离现实生活的科学实际上有多么荒谬,这些所谓的科学家从事的全部是虚无飘渺毫无结果的研究。
作者认为,科学必须为人民服务,而不应当成为统治阶级与人民为敌的工具。
在巴尔尼巴比这一魔术国度中,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召见一系列历史人物,作者试图向读者揭示,所谓的历史英雄人物,都是些如此丑恶的人,是通过种种卑劣手段而获得高位的,作者借此非难了君主的政体,表达了赞成共和制度的态度。
【点评】
(1)在阅读文学名著的同时要对文学常识进行识记。
如作者、作者的国籍等都要识记。
特别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作品,一定要记熟作者、作品的主要人物、人物主要的事件等内容。
(2)阅读文学名著要注意梳理情节,把重要的人和事都弄清楚。
如《格列佛游记》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的奇特经历。
(3)理解名著内容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名著表达的中心来表达。
《格列佛游记》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5.阅读下面文段答题。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
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
学道道:
“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
”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
又取过 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以上文字出自古典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是________,文中周学道名叫________,横线处略去的人物名字是________。
本书还塑造了一个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啬鬼形象,这一人物是________。
【答案】吴敬梓;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致和)
【解析】【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任广东学道,遭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而录取,所以空白处的人名是范进,根据“一个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可知吝啬鬼形象是严监生。
故答案为:
吴敬梓;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致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能力。
对于“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平时应认真阅读。
不仅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还要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对于书中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解答此题,可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等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6.学校组织学生去首都博物馆开展“走近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文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活动前,同学们查找到下面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今年时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的人民艺术家,由老舍纪念馆等单位牵头承办的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系列纪念活动将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我们不仅能集中欣赏到充满老舍元素的艺术展览,还能聆听围绕老舍作品展开的专家讲座。
②老舍的作品,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
“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因此,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其作品语言的“俗白”,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的妥tiē,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有人这样评论老舍先生:
他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拙与随意,炼成金子,________,如同一件精雕细刻的瓷器。
①文段中加下划线字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和对“赏”字笔顺描述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粗拙(zhuó) 妥贴 “赏”的第一笔是“丨”
B.粗拙(zhuó) 妥帖 “赏”的第一笔是“丶”
C.粗拙(zhuō) 妥帖 “赏”的第一笔是“丨”
D.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