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8611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10分)

1.(6分)(2020·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

()。

虽然秦宫殿遗址发现过不少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总的来说秦代建筑使用石构件的还不多。

而到了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考古学家就曾在南越王官署遗址发现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

到了现代社会,石雕逐渐由过去的被民间建筑使用进入纯艺术创作_______________。

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想要有一席之地其实很难,有些艺术家便以中国传统雕塑为根,融入现代审美,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还进入了拍卖市场。

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石雕起初一直与油画放在一块儿拍卖,长期处于_____________的位置,市场表现____________。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重视石雕作品的市场价值。

一时间关于石雕市场“春天到来”的话题____________。

(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B.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

C.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D.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B.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C.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D.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领域 映衬 不瘟不火 沸沸扬扬    

B.阶段 陪衬 不温不火 沸沸扬扬    

C.领域 映衬 不温不火 沸反盈天    

D.阶段 陪衬 不瘟不火 沸反盈天    

2.(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文化在民间却渐行渐远。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此前一些传统节日没有被列为法定节日是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能归咎于传统节日没有成为法定假日,春节一直都是法定假日,但其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却改弦易辙了。

A.渐行渐远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归咎    

D.改弦易辙    

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B.李商隐的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许多像《锦瑟》一般哀婉艳丽的诗篇。

C.智联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D.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0分)

4.(10分)(2018·南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

味精在都市传说中具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

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很重要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

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产品,其实它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有味精,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提出鲜味来。

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

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

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鱼腹藏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增鲜的最佳手段。

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

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肉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高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浮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出现了一种“捉(提)清汁法”,其做法是:

将鸡汤、鸭汤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入甜酱、酱油,再投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沫,即撇去。

如此三四次,捞去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

这种方法,江苏、浙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

无论烧菜、制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菜肴中以增鲜。

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

清朝时期的鲁菜成为宫廷菜的重要原因,鲁菜师傅能从各种海鲜里提出鲜味来,比如将海肠子烘干研磨成粉,做菜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二)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美。

“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鲜味呢?

”池田充满了疑问。

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成分来。

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

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量生产。

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氨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谷氨酸钠。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

当他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大为振奋,立刻决定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

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

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三)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

1921年,一位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处住房的阁楼里,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

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

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

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400万美元,同时外销味精赚进600万美元。

到了1981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12353吨,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

舌尖之鲜的奥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间,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钠。

D.谷氨酸钠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烹饪佳肴时放点儿味精提鲜,是一件于普通不过的事了,在没有味精的古代,人们为了提鲜还要辛苦煮制各种高汤。

B.最早的食用味精,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提取出来的,并开始批量生产。

C.鲜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

如鱼虾海鲜、鸡蛋、肉类等,这些食材鲜味的重要来源是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D.味精的发明直至走上餐桌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

E.吴蕴初发明并创造了中国味精,味精从此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到了1981年,中国味精的外销量已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因而中国味精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古人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提鲜的方法。

三、古诗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5.(11分)(2018·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威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日:

“清蚩④妄人也。

或日:

“清其有道者欤?

”清闻之日: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岂若小市人哉?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是以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呜呼!

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日: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

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

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

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

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

价值、价钱。

④蚩:

痴呆、愚蠢。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

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

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

前往    

D.终不复言       复:

回答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为判断句。

    

B.“清优主之”,“主”为名词作动词。

    

C.“清逐利以活妻子耳”,“活”为意动用法。

    

D.“清诚是以得大利”为宾语前置句。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上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②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四、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共2题;共8分)

6.(7分)(2019高三下·吉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

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1分)位卑则足羞,________。

(韩愈《师说》)

五、语言表达(共3题;共13分)

8.(3分)(2016高二上·定州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______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②______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③______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

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

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9.(5分)(2016·商丘模拟)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给“生态文学”下一个定义。

要求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①生态文学的最高价值是生态系统整体利益。

②生态文学的一个目标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

③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是生态整体主义。

④生态文学的另一个目标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10.(5分)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端午节LOGO图片,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内容,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有条理。

六、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12分)

11.(12分)(2019高一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读《花经》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

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

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

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

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

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

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

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

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

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

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

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

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

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

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

有一日黄先生想:

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

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

他做什么呢?

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

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

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

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

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

众人深得启示:

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

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

有一点迷恋?

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

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

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

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

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

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

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

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

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

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文本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在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时,却多用四字句租文言词语,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形象

C.文末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2)文章第⑦段中说“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试结合⑥⑦段概括这种“精神文明”包含了哪些内容。

(3)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7·内蒙古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每个人用一个关键词和一段话概括自己在高中阶段的收获。

小博说,我的关键词是“成才”:

我在高中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为以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明说,我的关键词是“成长”:

我在高中阶段最大的收获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这过程中我明白了很多做人与做事的道理,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公民。

小丽说,我的关键词是“成人”:

我在高中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老师、朋友和亲人的关怀,体会到了“真爱”的温暖与感动,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对上述三个同学的说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10分)

1-1、

1-2、

1-3、

2-1、

3-1、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0分)

4-1、

4-2、

4-3、

三、古诗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共2题;共8分)

6-1、

6-2、

7-1、

五、语言表达(共3题;共13分)

8-1、

9-1、

10-1、

六、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12分)

11-1、

11-2、

11-3、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