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8403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红点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能主动参与和同学共同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的简洁美和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温故知新。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几道题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20×5=6×40=70×2=50×8=

学生口算完成。

师:

说一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

生:

把70的“0”盖住,先算7×2=14,所以70×2=140。

师:

说的多好,掌声给他。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二

(1)班跳舞的情境,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二

(2)班跳舞又带给我们什么知识(课件展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

(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师: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2)班跳舞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师:

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生:

(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二

(2)班跳舞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

师:

这个问题会解决吗?

尝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一做。

师巡视,重点发现特殊的做法,并问学生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

好了同学们,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交流时重点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你又是怎样算的?

生交流,师巡视。

师:

经过交流,同学们对彼此的想法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样,老师发现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展示:

生1:

我是用加法算的,12+12+12=36(人)。

大家对我的做法有什么意见吗?

生:

为什么要12+12+12呢?

生1:

因为是3个12。

生生交流。

师:

你看看人家还有一种做法呢!

你生说说你的第二种方法吗?

生1:

第二种方法是12×3=36。

大家有问题吗?

生:

为什么用乘法?

生1:

简便。

师:

其实我们也能从加法里边找到为什么用乘法。

分3组,每组12人,实际上就是几个几?

生:

3个12,用乘法。

师:

还有问题要问吗?

(生:

没了。

)我有个问题要问。

12×3=36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

因为12+12+12=36,所以12×3=36。

师:

多好的想法啊!

加法我们算出了等于36,所以乘法一定等于36。

孩子,谢谢你的分享。

师指着生2:

他还有一个更好地想法,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生:

想!

生2:

3×12=36人,我们先算的3×2=6,再算1×3=3,最后的结果就是36人。

(师板书:

2×3=6)

生掌声。

生2:

大家有问题要问我吗?

生:

为什么不写单位?

生找自己的问题,师帮助解释:

加括号。

生:

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呀?

师:

他写这么多,实际上是把他的什么写出来了?

生:

想法。

师:

他的想法你懂吗?

生:

懂。

师:

可是我觉得有点问题,他先算了2×3=6,又算了什么?

生:

3×1=3。

师:

这个地方的1表示什么?

生:

表示1个十。

师:

如果我把他的想法写出来的话,你觉得我的第二个算是应该怎样写?

生:

10×3。

(师板书:

10×3=30)

师:

最后再有一个算式。

生:

最后是6+30=36。

师:

多好呀!

(师板书:

6+30=36)这是不是他的想法?

你现在看懂了吗?

师:

能解释一下2×3求的是什么吗?

生:

……

师:

10×3又求的是什么?

不大好说,是吧?

能想到好的方法,帮我们理解一下吗?

生:

小竖棒。

师:

对呀,当我们不好想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小棒来帮帮我们。

现在谁想来摆出3个12。

生摆出3个12,如右图。

师:

大家看一下他们摆出的是不是3个12?

(生:

对。

)谁能从里边找到2×3的影子?

生圈一圈。

师:

现在知道2×3求的是什么了?

生:

3个2。

师:

多好啊!

谁再来圈一圈10×3?

生圈一圈。

师:

一起说10×3求的是什么?

生:

3个10。

师:

最后那个算式,谁一下就把他圈出来求的是什么?

生圈一圈。

师:

最后多少人?

生:

36人。

师:

你看孩子们,这样想我们不好想。

可是通过小棒我们一圈,就明白了。

师和学生一起小结刚刚的口算过程。

师:

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我会用竖式。

师:

有同学说了个词——竖式,想一想,我们在学加法、一位数成一位数的乘法时用过竖式吗?

生:

用过。

师:

现在你能不能再创造一个竖式来计算一下12×3?

生创造竖式。

展示学生创造的竖式。

师:

好多同学都写了这么一个竖式。

老师真佩服咱们同学,同学们一下就写出了最完美、最简洁的竖式。

的确12×3的竖式就这么写。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竖式是怎么来的吗?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这个竖式是怎么来的。

师生共同探究竖式的演变过程,并探究算例。

四、追本溯源,研究算理。

师:

这三个算式的竖式你会写吗?

(师展示写好的竖式)这样的3个竖式是我们之前所学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将这3个竖式整合成1一个竖式呢?

师生一起整合。

师:

我们要算的是12×3。

(板书:

12×3的竖式)请问,在这个竖式里,你能找到2×3的影子吗?

生:

把1盖住。

师:

2×3=6。

(师板书竖式)

师:

你能找到10×3的影子吗?

生:

把那个2盖住,就是10×3。

生:

盖住了再换成一个0。

就是10×3了。

师配合着学生的说法,把白纸变成一个0。

师:

10×3=30,为了突出这个竖式,我们把30写到下面来。

(师继续板书竖式)

师:

最后一个竖式,能找到它的影子吗?

生:

就在下面。

师:

经过这么一整合,我们把这3个竖式整合成了一个这样的竖式,观察一下两个竖式,你有什么感受?

生:

一个复杂,一个简单。

师:

那这样一个复杂的竖式是如何变成这么简单的竖式的?

师通过课件展示竖式的演变过程。

师:

你看,经过这么一变,这个复杂的竖式就变成了我们刚刚写的简洁的竖式。

大家想不想也写一写这个简洁的竖式?

五、巩固练习,提炼算法。

师:

你说3应该和谁对齐?

生:

和2.

师:

那这个竖式该怎样算啊?

生:

先算2×3=6。

师:

要我说,我会说先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个位,2×3=6。

再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十位,1×3=3,这个3要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师生再回头看小结竖式的演变过程。

师:

相信有了刚刚的学习,接下来这几道题一定难不住大家。

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独立完成3道练习,并说一说是如何算的。

321211

×3×4×8

师:

有了我们之前的学习,你能说说如何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生:

先用2×3=6,6写到个位上。

再用1×3=3,写到十位上。

师:

要我说,先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个位得到的积写到个位上。

再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十位,得到的积写到十位上。

(生齐说)

六、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

好了孩子们,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我学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生:

我学到了复杂竖式。

师:

你的意识是复杂竖式是如何转化成简单竖式的。

师:

好了孩子们,关于两位数乘一位数,还有很多知识,我们留到下节课学习。

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

(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12+12+12=36(人)

12×3=36(人)

2×3=6

10×3=30

6+30=36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它既是表内乘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进一步学习二、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充分利用培养学生在口算乘法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探索笔算乘法的竖式的写法。

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笔算和口算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

正确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运算能力,也能为学生继续学习两、三位数乘两位数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知识基础:

1、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2、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

3、能正确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4、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及表内乘法。

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算法。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将学生学习中较难把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的引导和关注。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可能缺乏对学习新知的支撑作用的知识或者存在起干扰或混淆作用的知识。

学生学习新知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进行前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合理提出质疑点、准确引入拓展点。

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做是3个2加3个10的和。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时候可能遇到的质疑点是:

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去分别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因为这与他们计算加减法竖式的经验是不同的,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数不能计算。

所以这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效果分析

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能主动参与和同学共同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的简洁美和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

下面就目标达成度进行效果分析:

在课的一开始,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用乘法,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求2个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

在探究12×3如何计算式,学生出现的方法是口算的方法,即先算2×3=6,再算10×3=30,最后算6+30=36。

学生的这种口算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笔算的算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口算的过程来明确笔算的算理呢?

执教者采用了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确口算的三步分别求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者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竖式来计算12×3。

学生在创造的时候由于受到之前学习表内乘法笔算的影响,很容易就能写出最简洁的竖式,这时候教学不能停留在这儿,而是再“折回来”引领者学生明确简洁的竖式是怎么来的,通过将原始竖式简化为简洁竖式的过程,再次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

可以说,整个过程多次让学生关注笔算的算理,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时,执教者通过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课堂模式组织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小组展示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为今后学生能够好的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而对于简洁的竖式,执教者也不能适时渗透数学的核心素养。

可以说,整节课目标达成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材分析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包含两部分知识:

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这两部分的知识均是数的运算教学范畴,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及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素材富有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

信息窗1呈现的是学校体育大课间学生跳集体舞的情境,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积极投入问题解决的探索活动中。

二是注重直观演示,引导自主探究。

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算理的探究,旨在偕助几何直观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是练习设计内容丰富、实用性高。

通过丰富的练习,旨在使学生在有趣、现实的活动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测评练习

练习一:

321211

×3×4×8

练习一主要考查学生对竖式掌握的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算理和算法掌握的程度。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在交流环节可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培养学生对算理的认识。

进一步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技能中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练习二:

练习二是一道开放式练习,在完成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限重30吨”的理解,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收获完成本科的学些。

练习三: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综合应用。

题中呈现的信息比较复杂,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对完成,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根据问题选取哪些相关联的信息,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力求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数学思考的学生实践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并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1、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确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数形结合,充分理解算理,提炼算法。

在探究算理阶段,学生遇到了“2×3=6”和“10×3=30”分别求的是什么的问题瓶颈,此时,教师适时的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小棒,让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中,充分理解了“2×3=6”和“10×3=30”分别求的是什么,进而为更好地理解算理打好了基础。

在探究如何用竖式计算12×3这道题目时,学生由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写出了最简洁的竖式,此时,教师并没有着急着告诉学生12×3用竖式就是这样算,而是引导学生再通过算理的研究,明确这么简洁的一个竖式是怎么来的,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简洁美和算法的理解。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

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

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知识迁移的过程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如何解答“二

(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出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过程。

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不足。

①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我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这将是我进一步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②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是沉不住气,总想把课堂“揽入”自己的怀中,生怕课堂掌控不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从备教材、备学生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以及运用乘法运算解决问题的。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以后学习两、三位数乘两位数打下了基础,而且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好准备,同时也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注重对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设计一些可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方法,自主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谈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二)重视基本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在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中掌握的“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等关键知识以及形成的学习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笔算的重要基础。

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要清晰,二要有条理。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特别要关注自己易出错的环节。

另外,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三)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贴近生活的生动情境。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多方面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蕴含解决问题的多种信息,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与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了解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的表现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

例如: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独立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交流;

·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

·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总之,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时间,以此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

第二个层次是在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掌握算法并进行计算,提高运算能力。

以上就是对本节课课标的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