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7820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docx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2020年5月28日发布)

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开立药物的主要依据。

但随着循证医学的日益发展,药物临床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慢等问题使许多药品说明书中的使用适应证、用量及用法远远落于临床实际应用。

药物治疗是抢救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重要治疗手段。

而重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疾病谱涉及多个学科,病情危重复杂,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需要使用体外生命支持设备。

上述多种复杂因素均导致重症患者体内药物的分布、代谢、治疗反应等与普通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临床上许多药品说明书的用法及用量依据主要来自于以普通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物临床试验。

在重症患者治疗时按照普通患者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常常难以保证疗效。

以抗菌药物为例,有文献报道,19%~43%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为超说明书用药。

因此,在重症患者诊治过程中,超说明书用药常常无法避免。

其实,超说明书用药不仅在重症患者中常见,在其他学科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风湿性疾病、儿科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均在各专科领域中发表了多个相关超说明书用药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关于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不健全,临床医师选择超说明书用药承担的风险更大。

因此本共识的宗旨在于提供常用且有参考价值的药品超说明书使用循证医学证据,不涉及超说明书用药审批程序等。

临床医师应该时刻评估重症患者的获益及风险,在遵循国家、地方政府及医院有关法规前提下,参考本专家共识的意见进行个体化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按照常规说明书可获得较好疗效时,应尽量避免超说明书用药。

超说明书用药又称“药品说明书外用法”、“药品未注册用法”,是指药品使用的适应证、剂量、疗程、途径或人群等未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说明书记载范围内的用法。

本专家共识根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常用重症治疗的常用药物的超说明书用法进行部分总结。

本共识收录药品标准参考《2019广东省药学会超说明书用药目录》的收录标准[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美国、欧洲、日本说明书收录;

(2)《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收录;(3)国际主流指南或共识收录;(4)Micromedex®有效性、推荐等级在Ⅱb、证据等级B级或以上;(5)本专业SCI的Ⅰ区期刊发表的RCT研究。

由于Micromedex®对临床重症一些常见的超说明书用药没有进行评价,本共识参照Micromedex®的Thomson分级系统标准,由本共识起草专家组对收录药物从有效性等级、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三方面进行评价(Micromedex®的Thomson分级系统详见附录1)。

1心血管系统药物

1.1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pinephrine)注射液,化学名为(R)-4-[2-(甲氨基)-1-羟基乙基]-1,2-苯二酚,兼有α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

α受体激动引起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缩。

β受体激动引起冠状血管扩张,骨骼肌、心肌兴奋,心率增快,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松弛。

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有关,常用剂量使收缩压上升而舒张压不升或略降,大剂量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1.1.1说明书摘要

适应证:

用于因支气管痉挛所致严重呼吸困难,可迅速缓解药物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亦可用于延长浸润麻醉用药的作用时间。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主要抢救用药。

用法:

常用量为皮下注射,1次0.25~1mg。

抢救过敏性休克:

皮下注射或肌注0.5~1mg。

抢救心脏骤停:

以0.25~0.5mg静脉(或心内)注射。

治疗支气管哮喘:

皮下注射0.25~0.5mg,必要时每4h可重复注射1次。

与局麻药合用:

加少量于局麻药中,在混合药液中,本品浓度为2~5μg∙mL-1,总量不超过0.3mg。

1.1.2超说明书用药

1.1.2.1超适应证

(1)感染性休克相关的低血压:

经美国FDA批准的肾上腺素注射液药品说明书(2019年1月修订版)[2]指出肾上腺素注射液可用于感染性休克相关的低血压。

Annane等[3]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与肾上腺素单药治疗相比,28天死亡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2016年的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4]推荐肾上腺素为二线血管收缩药物(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A)。

(2)症状性心动过缓: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肺复苏指南[5]推荐肾上腺素用于不适用阿托品或治疗无效的症状性心动过缓(通常心率<50次/分钟),尤其是当心动过缓与低血压有关时(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Ⅰ,证据等级CategoryA)。

1.1.2.2超用法

持续静脉输注:

根据美国FDA批准的肾上腺素注射液药品说明书(2019年1月修订版)[2]肾上腺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相关的低血压时,以0.05~2μg∙kg-1∙min-1的速率缓慢静脉输注,可每10~15min以0.05~0.2μg∙kg-1∙min-1逐渐加量,以达到满意的平均动脉压。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肺复苏指南[5]推荐肾上腺素用于症状性心动过缓时,以2~10μg∙min-1的速率缓慢静脉输注,根据患者反应逐渐调整用量(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Ⅰ,证据等级CategoryA)。

1.2特利加压素

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化学名为N-α-三甘氨酰-8-赖氨酸-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具有血管加压素V1受体高选择性。

1.2.1说明书摘要

适应证:

用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用法:

静脉注射。

起始剂量2mg,每1mg注射粉针剂用5mL氯化钠注射液溶解,缓慢进行静脉注射,维持量为1~2mg,q4-6h,延续24~36h,至出血控制。

1.2.2超说明书用药

1.2.2.1超适应证

(1)肝肾综合征: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证实,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与安慰剂联合白蛋白相比,可有效降低肝硬化合并I型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肌酐水平,并增加尿量、延缓其肾功能恶化[6]。

在英国胃肠学会、欧洲肝脏病学会及美国肝脏病学会的肝硬化诊疗指南中,均推荐在肝肾综合征患者中使用特利加压素,每4~6h使用1mg,静脉推注[7-8](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Ⅰ,证据等级CategoryA)。

(2)感染性休克:

来自一项2018年发表在《IntensiveCareMed》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资料,研究共纳入了61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探讨了持续静脉泵注特利加压素作为首选血管活性药物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在28天病死率、器官功能保护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显示,持续静脉泵注特利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能有效维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灌注压,主要研究终点28天病死率,特利加压素组为40%,去甲肾上腺组为3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9]。

2019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特利加压素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其28天病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仿[10](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Ⅰ,证据等级CategoryA)。

1.2.2.2超用法

持续静脉输注:

在肝硬化肝肾综合征的治疗中,一项纳入78例患者的单中心随机研究对比了持续静脉输注特利加压素(2mg∙d-1)与间断推注特利加压素(0.5mg,q4h)对肾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特利加压素持续静脉输注较间断推注改善肾功能作用相当,持续组患者耐受性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8]。

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一项纳入61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持续静脉输注特利加压素作为首选血管活性药物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在28天病死率、器官功能保护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不大[9](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A)。

1.3重组人脑利钠肽

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humanbrainnatriureticpeptideforinjection,rhBNP),是一种采用DNA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脑利钠肽,具有与体内的BNP完全相同的氨基酸排序、空间结构及生物活性。

1.3.1说明书摘要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患有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静脉治疗。

按NYHA分级大于Ⅱ级。

用法:

1.5μg∙kg-1静脉冲击后,0.0075μg∙kg-1∙min-1连续静脉滴注。

剂量范围:

负荷剂量:

1.5~2μg∙kg-1,维持剂量:

0.0075~0.01μg∙kg-1∙min-1。

1.3.2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

1.3.2.1急性心肌梗死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对比了rhBNP与对照剂对急性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20家医院421例入选,两组患者均在有效时间窗内接受了初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rhBNP组在入院后尽早给予rhBNP(0.01μg∙kg-1∙min-1,48~72h连续)。

结果表明,PCI术后早期静脉注射rhBNP可显著降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T和NT-proBNP浓度,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每搏量(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11](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A)。

1.3.2.2心脏外科围手术期

一项对心脏围手术期间与rhBNP相关用药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12项RCT,727例患者,围手术期给予rhBNP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血清肌酐清除水平,增加24h尿量,但对术后死亡率无影响。

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rhBNP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12](有效性等级ClassⅡa,推荐等级ClassⅡb,证据等级CategoryA)。

2呼吸系统

2.1盐酸氨溴索(沐舒坦)

沐舒坦,盐酸氨溴索注射液(ambroxolhydrochlorideinjection),又称盐酸溴环己胺醇。

化学名为反式-4-[(2-氨基-3,5-二溴苄基)氨基]环己醇盐酸盐。

2.2说明书摘要

适应证:

适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性、慢性肺部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喘息型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祛痰治疗;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早产儿及新生儿的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IRDS)的治疗。

用法:

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

15mg,bid-tid,慢速静脉输注,严重病例可以增至每次30mg;6~12岁儿童:

15mg,bid-tid;2~6岁儿童:

7.5mg,tid;2岁以下儿童:

7.5mg,bid。

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的治疗:

每日用药总量以婴儿体重计算,30mg∙kg-1,分4次给药。

2.3超说明书用药

2.3.1超适应证

2.3.1.1胸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

在2006年12月6日更新的德国版说明书已明确注明,氨溴索(沐舒坦)可以从肺部手术术前第三天开始持续使用至术后第二天(共6d,剂量为1000mg∙d-1,注:

德国沐舒坦注射液规格为1000mg/50mL)[13]。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14]对存在高危因素,如长期大量吸烟史、高龄、肥胖、合并COPD、哮喘等基础性肺病或伴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以及肥胖等、易引起肺部并发症者,即使无痰液,预防性应用氨溴索也可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在预防和治疗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肺不张、急性肺损伤、低氧血症、ARDS等)时,氨溴索是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氨溴索(沐舒坦)大剂量应用可产生抗炎、抗氧化和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肺损伤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推荐剂量为1g∙d-1。

如果出现肾功能损害需密切注意肾功能情况,酌情减量(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C,德国说明书适应证)。

2.3.1.2上腹部手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围手术期

研究发现有COPD病史需进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后1g∙d-1的氨溴索(沐舒坦)可以改善其术后肺氧合功能[15](有效性等级ClassⅡa,推荐等级ClassⅡb,证据等级CategoryB)。

2.3.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发表在《TheAmericanCollegeofClinicalPharmacology》杂志上的荟萃分析对10个共包含508名受试者的RCT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剂量氨溴索(沐舒坦)(≥15mg∙kg-1或者1000mg∙d-1)可以通过降低ARDS患者TNF-a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提高ARDS患者氧合指数[16](有效性等级ClassⅡb,推荐等级ClassⅡb,证据等级CategoryB)。

2.3.2超用法

超剂量:

1g∙d-1,详见超适应证部分描述。

3消化系统

3.1奥曲肽

奥曲肽(octreotide)化学名为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生长抑素的八肽衍生物,可以抑制生长激素(GH)和胃肠胰内分泌系统肽和5-羟色胺的病理性分泌增加。

3.2说明书摘要

适应证:

(1)肢端肥大症;

(2)缓解与功能性胃肠胰内分泌瘤有关的症状和体征;(3)预防胰腺术后并发症;(4)与内窥镜硬化剂等特殊手段联合用于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紧急治疗。

用法:

(1)皮下注射。

肢端肥大症:

起始0.05~0.1mg,q8h,每日不得超过1.5mg的最大剂量。

胃肠胰内分泌肿瘤:

起始0.05mg,qd-q12h,渐增至0.2mg,q8h。

预防胰腺手术后并发症:

0.1mg,q8h,连续7d,第1次用药至少在术前1h进行。

(2)静脉滴注。

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时,0.025mg∙h-1连续静脉滴注,最多治疗5d。

3.3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

肠梗阻: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将奥曲肽作为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治疗药物[17]。

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奥曲肽0.3mgihqd与东莨菪碱60mgihqd相比,可以显著减少肿瘤晚期恶性肠梗阻患者的每日呕吐次数和恶心程度[18](有效性等级ClassⅡb,推荐等级ClassⅡb,证据等级CategoryB)。

4抗感染类药物

4.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andcilastatin)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的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只起到保护亚胺培南不被人体肾脱氢肽酶-I(DHP-I)破坏的作用。

4.1.1说明书摘要[19]

适应证:

(1)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特别适用于多种细菌联合感染和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如腹膜炎、肝胆感染、腹腔感染、妇科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骨和关节感染以及败血症等。

该药不推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如:

脑膜炎)。

(2)预防:

对已经污染或具有潜在污染性外科手术的病人或术后感染一旦发生将会引发严重后果的操作,本品适用于预防此种情况下的术后感染。

用法:

对大多数感染的推荐治疗剂量为每天1~2g,分3~4次静脉滴注。

对不敏感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最多可以增至每天4g或50mg∙kg-1。

每次静脉滴注的剂量低于或等于500毫克时,静脉滴注时间应不少于20~30min,如剂量大于500mg时,静脉滴注时间应不少于40~60min。

肌酐清除率<70mL/min/1.73m2和/或体重<70kg的病人必须减少剂量。

4.1.2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经验性预防假单胞菌感染:

2017年《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n》的一项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20]显示,在实体肿瘤或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经验性预防假单胞菌感染,相较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四代头孢菌素而言,可显著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同时并未增加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风险(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B)。

4.2比阿培南

比阿培南是新型合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其结构优势为:

(1)增加了1β位甲基,增强对肾脱氢肽酶-1(DHP-I)的稳定性;

(2)C2位改为三唑阳离子,对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抗菌力增强,降低肾毒性及神经毒性;(3)左侧链为三水化合物,增加了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4.2.1说明书摘要[21]

适应证:

适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所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肺部脓肿、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的二次感染、难治性膀胱炎、肾盂肾炎、腹膜炎、妇科附件炎等。

用法:

成人每日0.6g,分2次滴注,每次30~60min。

1天最大给药量不超过1.2g。

4.2.2超说明书用药

4.2.2.1超适应证

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来自我国比阿培南协作组[22]共计1090例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资料提示,比阿培南(0.3~0.6g,q6-8h)单药或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联合药物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利奈唑胺等),比阿培南单药治疗者399例,占36.61%,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者691例,占63.39%。

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73.44%,轻度感染组约(2±3)d退热,中度感染组约(3±3)d退热,重度感染组约(4±3)d退热,不良反应少见或轻微,对于血液肿瘤伴发感染的患者安全有效(有效性等级ClassⅡb,推荐等级ClassⅡb,证据等级CategoryB)。

4.2.2.2超用法

超剂量:

0.6g,q6-8h,最大剂量2.4g∙d-1。

2017年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2版)[23]指出:

呼吸系统感染(CAP、HAP/VAP)、血流感染、腹腔感染、胆道感染、胰腺感染、免疫缺陷感染的初始经验治疗可使用比阿培南0.6g,q8h。

《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24]推荐对CRE耐药菌感染治疗,比阿培南剂量0.3~0.6g,q6~8h。

2014年《中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25]指出,治疗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时,比阿培南剂量为0.3~0.6g,q8h。

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感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6]对AECOPD继发多重耐药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推荐比阿培南剂量0.3~0.6g,q8h(有效性等级ClassⅡa,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B)。

4.3替加环素

替加环素(tigecycline)是从四环素衍生来的一种新型的甘氨酰环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及部分变形杆菌)、厌氧菌、非典型病原体等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独特的结构使其不受大部分细菌对四环素类外排泵和核糖体保护两大重要耐药机制的影响,对耐药性致病菌具有很高的活性。

4.3.1说明书摘要[27]

适应证:

18岁以上成人患者由敏感菌株所致的下列感染:

(1)复杂性腹腔内感染;

(2)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3)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

8岁以上儿童患者由敏感菌株所致的下列感染:

(1)复杂性腹腔内感染;

(2)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用法:

成人用药:

静脉滴注,推荐的给药方案为首剂100mg,维持剂量,50mg,q12h,每次静脉滴注时间30~60min。

实际治疗疗程应该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部位、患者的临床和细菌学进展情况而定。

肝功能损害依据受损程度不同调整剂量。

肾功能损害或接受血液透析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4.3.2超说明书用药

4.3.2.1超适应证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替加环素应用于HAP(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大剂量应用时其疗效优于亚胺培南或相仿[28-30]。

2008年亚太HAP专家共识将其推荐作为HAP中多重耐药(MDR)不动杆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一线用药,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二线用药[31]。

2018年《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

HAP(非VAP)危重患者和VAP的MDR病原菌感染高风险患者,其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或依据病原学建议,可考虑替加环素为联合治疗方案[24](有效性等级ClassⅡa,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B)。

(2)继发性菌血症:

一项来自于8项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共170例继发性菌血症患者(继发于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复杂性腹腔内感染和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汇总结果显示,替加环素组的总体临床治愈率为81.3%,对照组(包括万古霉素-氨曲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总体临床治愈率为78.5%(P=0.702),安全性参数两组无差异[32](有效性等级ClassⅡa,推荐等级ClassⅡb,证据等级CategoryB)。

(3)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替加环素临床应用评价细则》中提到,从病原学的角度,替加环素可用于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但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尿路感染[33](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A)。

4.3.2.2超用法

超剂量:

维持剂量100mg,q12h。

Ramirez等进行的一项国际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Ⅱ期临床试验,共筛选75个研究中心的114例HAP或VAP患者,随机接受中剂量替加环素75mg,q12h和高剂量替加环素100mg,q12h,对照药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g,q8h,疗程7~14d。

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组(100mg)的有效率为85.0%(17/20),中剂量组(75mg)的有效率为69.6%(16/2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为75.0%(18/24);高剂量替加环素的疗效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上升[34];2018年发布的《替加环素临床应用评价细则》中给药方案提到,治疗HAP或VAP时可增加剂量,维持剂量可达100mg,q12h;治疗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可考虑剂量加倍[33](有效性等级ClassⅠ,推荐等级ClassⅡa,证据等级CategoryA)。

4.4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vancomycin)属于糖肽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而使细菌发生溶解,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均有抗菌活性,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厌氧球菌、芽孢杆菌及部分棒状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李斯特菌等。

4.4.1说明书摘要

适应证: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

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灼烧、手术创伤等浅表性继发感染、肺炎、肺脓肿、脓胸、腹膜炎、脑膜炎。

用法:

静脉滴注,成人通常日剂量为2g,分4次或2次给予,可根据年龄、体重、症状适量增减,每次静滴60min以上。

4.4.2超说明书用药

4.4.2.1超适应证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美国CDC《2011年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指南》[35]提出:

对具有多次血流感染(BSI)病史、需长期留置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