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6872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docx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工作,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结合全国部门分地市的救治经验,从预防、内服、外用方法和调护等四个方面为居民提供手足口病防控建议。

预防为主个体差异要选择不同药方

1.白菊花6g、生甘草3g、生山楂6g、生薏米l0g。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3—5天。

2.生薏米l0g、扁豆10g、党参5g。

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

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

3.金银花6g、板蓝根6g、薏苡仁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3—5天。

适用于素有内热的小儿。

特别提醒:

因个体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中药进行预防。

比如说,第一个药方是供正常体质人群参考使用,第二个药方则主要针对虚汗体质的人群,而内热体质的人群更适合选择第三个药方。

重症患儿中西医结合救治成功率更高

主要表现:

高热持续不退,疹出不畅、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或抽搐,甚至昏迷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

清热凉营,平肝熄风。

方剂:

解毒熄风汤。

主要药物:

大青叶、鱼腥草各10—15g、菊花、银花、紫草、牛蒡子各8—10g、葛根12—16g、竹叶3—6g、水牛角(先煎20—30分钟)20g、赤芍6—8g、地龙6—10g、钩藤(后下)15g、僵蚕10g、甘草3g。

每日一剂,水煎分3—6次服。

昏迷或上呼吸机者,可同时使用鼻饲和灌肠。

对普通病例来说,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明显。

能够减轻病人痛苦,改变症状,缩短疗程。

体温<38℃者,中成药可用外感风痧颗粒等。

体温≥38℃者,中成药可用抗病毒口服液等。

而对于重症病例的抢救,经证实,中医药参与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注意调护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

1.口咽部疱疹治疗:

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选用一种喷涂口腔患处,每日2次。

2.手足皮肤疱疹治疗:

西瓜霜、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选用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涂患处,每日3—4次。

3.中药外洗:

九里明30g、水杨梅20g、野菊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土茯苓20 g。

水煎适量微温泡洗,每日2—3次。

中医药治疗甲流感预案

为指导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药预防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制定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感类似,有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还可以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死亡。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

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一、生活起居预防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

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

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薄荷饮:

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

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

桑叶3g、菊花3g、芦根10g。

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

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

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鲜鱼腥草30—60g,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三、药物预防

  

(一)成人

  1.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

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5g

  功能:

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

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3.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功能:

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

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4.苏叶10g、佩兰10g、陈皮10g

  功能:

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

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煎服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建议不同人群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在流行期间可连服用3—5剂。

  

(二)儿童

  藿香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

  功能:

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

儿童易夹食夹滞者。

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三)服用中药预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项:

  1.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3.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四、其他

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多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山柰等。

 

中医药参与治疗痢疾防治预案

夏秋季节,是痢疾的高发季节。

中成药治疗痢疾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没有副作用。

为加强中医药的应用,特制订本预案。

1、止痢片:

内含盐酸小檗碱,为中药黄连、黄柏的提取物,可抗菌止痢,口服每次1-2片,每日3-4次。

  2、加味香连丸:

内含黄连、木香、厚朴等中药成分,能祛湿清热、化滞止痢,适用于急性痢疾,该药为水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3、泻痢固肠丸、内含人参、白术、肉豆蔻、白芍等,有固肠止泻痢的作用,尤其适合身体虚弱及慢性痢疾患者服用,每次6克,每日3次。

  4、痢必灵片:

内含苦参、木香、白芍等中药成分,有抗菌、消化、止痢的作用,对病程较长而服用西药无效的病人,效果更为显著。

用量为每日8片,每日3次。

  5、久痢丸:

内含黄连、厚朴、鸦胆子、枳壳、常参、当归等,适用地久治不愈的慢性痢疾,本药为水丸,每次口服一袋,每日3次。

疾病患者除了根据病情选用以上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适当休息,吃些营养丰富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并配合吃些具有抗菌作用的蔬菜如大蒜、马齿苋等。

由于泻痢而致身体里的水分丢失太多,还应多喝一些汤水,必要时需请医生输液治疗,以便补充身体里丢失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使身体早日得到康复。

中医药参与慢支治疗方案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健康食品增多,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本来呼吸系统就出现衰竭现象,所以慢支很容易缠上老年人,老年性慢支简称老慢支,是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很多老年人深受老慢支的折磨。

老年人阳气不足,机体抵抗力差,肺脾肾功能减退,呼吸系统功能差,故易发生老慢支。

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属于“痰饮”、“哮喘”范畴,痰为发病的主要环节。

秋冬季节,寒温变化多,昼夜、室内外温差变化大,老慢支者对其特别敏感,稍受风寒,痰就会增多,可导致急性发病。

其中医防治原则及措施如下:

(1)临床上老慢支在发病初期,以寒钦为多见,不宜应用促进分泌、稀释痰液的药物,也不适合用川贝、竹沥类润肺止咳药物,以免痰诞壅塞,导致咳嗽气急加剧。

此时,应采用“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诞的来源,“畅流”就是因势利导,加强祛痰作用。

(2)老慢支患者,一般都表现为行动喘急,痰诞壅盛的正虚邪实证候,必须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一要“追本求派,审因论治”,二应遵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3)老慢支的预防:

1)感冒是老慢支发生发展或加重的因素

首先是防止伤风感冒,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简单的预防办法,备少量干姜,必要时含在日内咀嚼咽下,能起抗寒、扶痰、平喘的作用。

老侵支患者外出时,也可随身带上一些干姜片,在咳嗽痰诞不易咳出时,嚼上1片,可明显缓解症状。

2)做好环境保护

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以免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3)加强锻炼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

4)注意保暖

秋冬季,空气干燥,做好预防工作,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

 

中医药参与治疗糖尿病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伴随终身的,但可以控制的疾病。

采用的是控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

但由于人们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状况不太解,或许由于某些不实广告的误导,使部分患者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期望值太高,以致放弃正规治疗,去寻求仙方神药,影响了病情的控制,甚至危及生命。

下面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些常识介绍给大家,希望糖尿病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很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和正常人一样颐享天年。

中医是怎样治疗糖尿病的

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

”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

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

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

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

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

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

”《外台秘要》亦强调:

“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

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

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

“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

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

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

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

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

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措施交给他,要求饮食控制1-2个月,配合运动疗法。

若血尿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

一般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1)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采用养阴清热治疗。

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2)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

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采用益气养阴治疗。

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生黄芪30克、苍术1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3)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采用温阳育阴治疗。

选用金匮肾气丸(肉桂10克、附子10克、生地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泄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治疗2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意者就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

是否所有的糖尿病都适合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

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对中药可否和西药合用,我们认为当病情控制不好时可以考虑合用,但应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

 

高血压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直接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1999年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耳鸣等。

一、高血压病患者管理

1、应建立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制度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指定科室或责任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将病人信息录入居民健康档案。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随访。

⑴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⑵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期间的症状。

⑶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⑷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⑸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⑹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干预。

①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

②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3、高血压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

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

4、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二、高血压患者中医药治

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证属肝火上升者,治疗宜清肝泻火。

常用药物有:

菊花、夏枯草、黄芩、丹皮、龙胆草等。

证属肝阳上亢者,治疗宜平肝潜阳。

常用药物有:

钩藤、天麻、罗布麻、刺蒺藜等。

症状明显者酌情配合具有重镇潜阳作用的药物:

如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珍珠母等。

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虚实挟杂证者,常选用上述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中草药与具有滋肾养肝作用的中草药同用。

具有滋阴养肝作用的药物有白芍、生地、女贞子、何首乌、枸杞子、桑寄生、牛膝等。

证属阴阳两虚者,则宜阴阳双补,即在滋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

常用的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药物有:

附子、肉桂、鹿角胶、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等。

以上药物对于降低血压缓解症状均有较好的作用,但中医治病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辩证论治,药物之间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应用,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自己自行调配,以免发生意外。

中成药对于治疗本病既有较好的疗效,又服用方便。

常用者有愈风宁心片、牛黄降压丸、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全天麻胶囊、养血清脑颗粒、脑立清丸、安脑丸等。

其中愈风宁心片、牛黄降压丸,清肝平肝,作用平和,疗效确切,且物美价廉;天麻钩藤颗粒,具有平肝潜阳兼有清热安神的作用,用于眩晕兼失眠多梦者;松龄血脉康胶囊、全天麻胶囊,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作用,用于高血压伴血脂升高,肢体麻木者;养血清脑颗粒,养血平肝,用于血虚肝亢而头痛明显者;脑立清丸、安脑丸具有平肝潜阳并兼有醒脑的作用。

阴血不足,肝阳上亢者,可配合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具有滋肾养肝作用的中成药。

阴阳两虚者宜阴阳双补,可配合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胶囊等。

这些中成药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此外列入国家(第一批)非处方药品目录的药物还有脑立清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对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降压药,孕妇及体弱虚寒、大便稀溏者忌用;患有肝肾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中药虽然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高血压症状,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但不能完全取代西药降压药。

患者血压较高、症状比较明显或患病时间较长者,应中西药配合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