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完整版.docx
《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完整版.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缺陷:
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
确分析。
③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
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④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
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
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
究。
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
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
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四)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五)调查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
1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
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特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
海默、柯勒、科夫卡。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
组织的意义。
认为: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部分相加不等
于全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他们重视心理学
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
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
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一种信息加工者,环境提供的信息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对其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并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他于1967年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胞体:
最外
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
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
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
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突触
突触:
包含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
突触前成分指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其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它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球形小体前方的质膜叫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就是通过它释放出去的。
突触间隙即狭义的突触。
突触后成分指邻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它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
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
2
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A,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
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
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B,脑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C,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渡兴奋。
(不受神经系统的支配)
(二)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和脑(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边缘系统)
·脊髓。
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脑干:
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
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间脑:
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
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小脑:
有小脑皮层和髓质。
作用:
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边缘系统:
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
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作用是接受和加工信息。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接受在光的刺
激下又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曼德的第41、42区,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活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曼德的第1、2、3区,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躯体运动区是在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曼德第4区。
!
!
!
大脑皮层语言区及其机能
·布洛卡区(布鲁曼德的第44、45区):
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腭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会引发运动性失语症,这种病人说话不流利,话语中常常遗漏功能词,因而形成“电报式”的语言。
·威尔尼克区:
损伤此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刚听到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
3
·词形视觉中枢:
损伤此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
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左半球主要定位了言语功能,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能力等;右半球则主要定位了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脑机能学说
·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
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
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
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
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机能模块说: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
认为: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概述
感觉的含义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如苹果是圆的;远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
如从侧面看苹果。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
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
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
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4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感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即JND)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
K=△I/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
越敏锐。
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两种关系
费希纳对数定律P=KlogI
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
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
注意: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斯蒂文斯乘方定律P=KIn
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二】视觉
视觉的含义
视觉是光刺激于人眼产生的一种感觉,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折光机制:
眼球。
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
眼球壁分三层:
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
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
都是屈光介质。
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
5
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感觉机制:
视网膜。
是眼球的光敏感层。
第一层(靠近眼底)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颜色和细节;视杆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第二层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第三层有神经节细胞。
它们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视觉的基本现象
·明度:
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颜色:
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一种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的混合有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同它混合儿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例如红色和青绿色、橙色和青色、黄色和蓝色、绿色和紫色等。
一般地说,两个互补色的波长都相聚很大。
最好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视觉现象考点)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
与颜色对比(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
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
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
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视觉理论[色觉理论]
『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
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
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
6
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
黑白、红绿、黄蓝。
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
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三】听觉
听觉的含义听觉是人类的另一种重要感觉,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Hz-20000Hz,其中1000Hz-4000Hz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听觉的生理基础
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声音的传导途径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听觉基本现象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老年人有很好的低频听觉,但高频听觉退化严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音响和频率的关系:
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规律:
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频率太近,产生拍音。
低频掩蔽音对高频掩蔽音的掩蔽作用,
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掩蔽音的掩蔽作用。
掩蔽音强度越高,掩蔽作用越强。
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反之较大。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
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
是赫尔姆霍茨提出。
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
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
认为: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
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可用频率理论解释)
7
·神经齐射理。
韦弗尔提出的。
认为: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四】其他感觉
肤觉
·触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温度觉:
皮肤表面能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
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包括冷觉和热觉。
·痛觉:
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
人的痛觉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环境、经验的作用,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暗示的作用等。
强烈而持久的注意有时也能减轻或消除疼痛,不同人的痛觉阈限是不同的。
嗅觉和味觉
·嗅觉: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
·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人的基本味觉是酸、甜、苦、咸四种。
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根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
内部感觉
动觉:
也叫运动感觉,反应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平衡觉:
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引起的。
内脏感觉:
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概述
知觉的含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组织原则
即知觉如何把各个元素整合为一个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不能被分解
为小的组成部分,知觉的基本单位就是知觉本身,格式塔心理学的信条就是:
整
体不同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结构的整体作用和产生知觉的组成成分之
间的联系。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具有不需要学习的组织倾向,使我们能
够在视觉环境中组织排列事物的位置,感受和知觉出环境的整体与连续。
1、接近或邻近原则:
物体与旁边物体距离相近时更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2、相似原则:
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3、共同命运原则:
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
8
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4、封闭的原则:
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
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5、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Asweviewtheworld,someobjects(thefigure)oftenseemtostandoutfromthebackground.
6、熟悉性原则: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7、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8.知觉恒常性。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知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假设检验”的过程。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我们队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征。
在知觉活动中,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现象。
知觉恒常性
人们总是将世界知觉为一相当恒定以及不变的场所,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东西,落在视网膜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不会认为是这个东西变形了。
·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耀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
颜色的严重影响;
·大小恒常性:
视网膜成像按几何投影的规律变化、随对象的距离按比例增大或减小,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形状恒常性: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
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
【三】空间知觉
9
形状知觉
形状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
许多心理学家相信,对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一些图形组织的原则:
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