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5265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两大战略”、“三大开发”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就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调研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若羌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若羌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县,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2703人,农户3167户,农村劳动力总人数8871人,其中:

从事第一产业的有7273人,第二产业的有253人,第三产业的有551人,剩余劳动力79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95%。

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271.93万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09.8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42.58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人均165.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

今年上半年,全县剩余劳动中外出务工人员有640人,实现劳务创收91.59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实现创收1431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72.1元,其中:

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人,主要从事红枣的修剪、嫁接、棉花种植和牲畜饲养等,实现劳务创收11.3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8.9元;从事第二产业人数296人,主要从事县城范围内315国道的修建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劳务创收40.21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数280人,主要从事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饮食娱乐业等,实现劳务创收40.06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54元。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充分重视,并制定政策措施。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若羌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若羌县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办法》,安排业务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新政策业务培训班。

同时,为确保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部门签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责任书,制订了目标任务,并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专项资金,先后在各乡镇设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所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了计算机、电脑桌、办公经费、保障了机构建设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享受政策服务、引导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深入基层,切实做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县人民政府及时安排各乡镇、人事劳动、农经等部门,结合我县用工实际情况,

对全县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富裕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

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了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

为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我县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

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为我县的人才和劳动力交易集市。

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是开展“春风行动”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建设。

为全面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我县于今年3月开展了为农民工服务的“春风行动”,制定了若羌县“春风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实现了行动统一、责任到人,活动分设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组、春风行动服务宣传组、人才劳动力招聘会工作组和农民工维权工作组,在各个服务窗口通过多种形式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服务。

同时,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我县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专项再就业资金,用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招聘周活动。

我县于今年3月4日组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联合举办了进城求职务工人员招聘活动,同时县人力资源市场在县内外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农民工找工作、找岗位,同时还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公布了全州诚信职业中介机构名单和农民工维权举报电话。

为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农民就业负担,开展了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活动。

由劳动保障部门派出有长期职业指导经验的工作人员免费向广大农民工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中介服务、发布人力资源和招聘信息。

各有关部门还在县客运站、商业步行街、各乡镇开展了逐户宣传活动,让外出、外来的农民工了解到第一手用工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拓宽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六是举办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红枣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新时期的技术型农民,通过采取形势多样的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和帮助全县各族农民掌握红枣种植技术,大力实施红枣种植技术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转移就业,推动我县枣业富民进程。

今年4月份,我县在三个农业乡举办了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也专程来到比赛活动现场,观摩了活动全过程,并在现场对农民掌握和运用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进行了初步鉴定,整个比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此次竞赛活动中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共有88名红枣种植能手参加了竞赛,共评选了20名优秀选手,并对竞赛优秀选手颁发了奖金。

在活动中全县各族农民踊跃报名,积极性非常高,通

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红枣种植技术能手,我县有望在今年培养一批取得红枣种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以此进一步加大我县新型技术农民劳务输出的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七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培训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保障,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我县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按照《若羌县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签订了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目标分解到了相关部门。

各乡镇、农业、劳动部门结合我县实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在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中广泛宣传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将培训补贴政策讲到每个农民面前,并向每户农民发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宣传单1200多份,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人员构成、培训需求进行了详细摸底,造册登记,针对各专业的分类不同、用工不同的实际进行分批分期组织培训,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773名农牧民进行了技能培训。

县扶贫办还组织了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百名工匠上岗培训班,目前经培训的农民工匠已全部投入到我县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当中。

在培训中我县还重点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是深入农民工需求单位提供政策及法律服务。

为积极创造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实现有序转移,依法维权。

县人事劳动、工会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全县各施工用工单位进行了长期集中现场宣传和提供转移就业服务,在各建筑工地、315国道10个标段建设工地实现了政策宣传服务全覆盖,共对42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

包括:

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工会组织、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册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转移就业信心不断增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脏活、累活不愿干。

有的农民怕吃亏受骗,不愿外出,有的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要求较高,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民自身素质低,就业空间有限。

虽然我县开展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技能性和引导性培训,但真正大众化、实用性的培训还不够。

负责组织劳动力培训的部门由于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受

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同时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

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

五是固守家园的落后意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

多年来,农民养成了守土为本的思想,宁愿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创业挣钱,许多农民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

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

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

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

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

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

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

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

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

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

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

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

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

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六)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

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

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

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

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撰稿:

李金花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2016-12-2615:

53|#2楼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近日我们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走访、组织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初步挖掘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做法,找到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继续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办法,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现状

(一)结构状况。

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52万人,按性别分:

男27.98万人,女24.02万人,分别占53.8%、46.2%;按文化程度分:

小学及以下7.07万人,初中29.95万人,高中13.42万人,大专及以上1.56万人,分别占13.6%、57.6%、25.8%、3%;按年龄阶段分:

30岁以下20.12万人,30―40岁12.53万人,40―50岁11.34万人,50岁以上8.01万人,分别占38.7%、―1―

24.1%、21.8%、15.4%;按职业技能分:

有专业技能7.7万人,无专业技能44.3万人,分别占14.8%、85.2%。

(二)富余状况。

2015年,我区保有耕地面积为63.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0.61亩,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1.225亩。

按一个农村劳动力可以承担3.5亩耕地的劳作计算,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3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

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迫切需要将这部分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出路和生活空间。

(三)转移状况。

近三年,我区年均转移劳动力35.4万人,其中省外转移约23.1万人、省内转移约12.2万人、外派劳务660人,实现劳务收入21.4亿元。

全区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转移区域向全国各地拓展,主要流向广州、珠海、东莞、深圳、大连、上海、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转移行业向多个层次延伸,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承包工程、经商、创办企业分别占外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0.79%、10.34%、7.41%、

1.46%;三是转移方式向常年输出转变,将农田转包、租赁给他人经营,与用人单位签订3―5年的长期用工合同,举家外出的农村家庭逐渐增多;四是转移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大多在21―45岁之间,约占外出劳动力的70%左右。

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狠抓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增强转移就业能力。

从统计情况来看,全区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缺乏,转移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针对此情况,各地各相关部门多层―2―

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有效增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转移能力。

一是灵活方式搞培训。

着力发展社会办学力量,现有18所社会办学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3.5万人,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阵地。

实行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单独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采取下乡办班、上门培训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满足了不同层次求学者的需求。

二是整合项目搞培训。

统筹安排“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品牌培训”等培训项目,打捆使用培训资金,招标确定培训机构,近三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

三是围绕需求搞培训。

针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经济实力较好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仅2015年,就有300余人通过创业培训,开办起小工厂、农家乐等经济实体,带动周边群众转移就业,达到了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双赢效果。

(二)发展产业经济,增大容量,搭建转移就业平台。

突出发展产业经济,筑牢转移接纳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推进工业化,接纳富余劳动力转移。

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成为接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

截止2015年底,区内54户工业企业接纳农村劳动力8322人,其中,2015年启动建设的前锋工业集中区内企业已接纳农村劳动力2955人。

二是加快城镇化,吸引富余劳动力转移。

充分发挥城镇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经济,良好的生活环境、便利的公共服务、广―3―

阔的市场前景,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广安城区常住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由2015年的12.07万人、3.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8.35万人、5.32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4%、16%。

重点小城镇前锋镇,2015年常住居民达到19748人,第三产业常年从业人员达到8631人,较省级试点小城镇启动建设之初分别增加6498人、1211人,年均分别增长24.5%、8%。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观塘现代农业园区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5000亩土地,集中流转给园区内的15户农业业主规模经营,园区日常生产用工量达500―600人,当地群众除按照协议获得700斤稻谷/亩的租金收入外,还可通过入园务工挣到750元/月左右的工资收入。

(三)突出劳务开发,架起桥梁,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坚持把劳务开发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促进中介组织、劳务基地、用工企业形成链条,多渠道、多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是依托订单,定向转移。

将拥有的劳动用工订单作为选择培训学校的重要标准,培训任务优先下达给用工有保障的学校,农民工参训时与培训学校签订就业合同,培训合格后按合同约定转移到企业就业。

2015年,区内13所培训学校与省内外40余家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帮助11670名具有职业技能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是建立基地,规模转移。

积极探索“重点企业带动+基地培训选送”的劳务产业模式,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建―4―

立输出基地,成建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

三是用好中介,帮助转移。

采取补贴职介机构、借助知名乡友、发展劳务经纪人等方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如八达职业介绍所先后促成600余名农民工转移到湛江市港务局、江苏省华西村就业;广安籍乡友杨爽先后介绍近500名农民工到大连市就业;新桥乡劳务经纪人吴楚生推荐该乡150名农民工在诚信化工公司就业。

(四)着力机制创新,破解瓶颈,强化转移就业服务。

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力探索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在破解瓶颈制约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

落实区劳务办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承诺限时服务制、专人跟踪督办制等制度,协调解决急难事件,开展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015年以来,共解决劳动力转移所涉急难事件27件,开展法律援助案件11件,帮助23名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30余万元。

二是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开通连接所有乡镇(街道)、劳务办、输出基地、劳务公司、培训学校的“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网站”,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

三是建立稳定就业机制。

全面落实“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规定,劳动部门与前锋工业集中区内永帆金属公司等11户企业联合开展在岗培训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对企业实体的影响,有效维护区内就业局势稳定。

四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开展创建和-谐工业集中区活动,启动实施农民工综合保险试点,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在区域内无障碍―5―

转移接续通道,有效解除转移到工业集中区的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保守,富余劳动力不愿转移。

受传统思想、体制制约的影响,恋土恋乡意识浓厚,还有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思小富,居小安”,不愿“背井离乡”,转移到其他地方工作和生活。

一些富余劳动力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只是离乡不离土,季节性、间断性转移较多。

(二)职业技能缺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虽然我区很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但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来看显得还比较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能力还不强,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身份在外谋简单劳动之业,严重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转移。

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从而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三)社会保障滞后,富余劳动力害怕转移。

现行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和生育等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城镇固定职工设计,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工的保险需求,难以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加之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转移办法与统筹责任相分离的政策,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之间、市、区之间转移接续难,且不能以个体身份自行续保,导致农民工参保人数较低,长远生计缺乏有效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村劳动者害怕放弃土地这一最后保障,转移成为没有生产资料的城镇居民。

―6―

(四)接纳平台有限,富余劳动力限量转移。

近年来,我区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规模小,二、三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长对非农岗位的要求。

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用工需求有所下降,吸纳富余劳动力的速度明显减缓。

农村小城镇建设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发展速度不能适应转移需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不足。

(五)制度瓶颈未破,富余劳动力顾忌转移。

由于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入城农民碰到个人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风险保障及组织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