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4123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诗词研究.docx

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

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

婉中见直,柔中有刚。

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

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

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

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

本文试着剖析易安词的艺术特征,易安其人的思想感情轨迹,来认识她,学习她。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味浓郁的上层士大夫家庭。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受到了很深的影响,父亲李格非对其的管理和教育宽松且开明。

李清照从小能够博览群书,读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看完整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

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文将从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其词清晰地反映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一)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

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

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

李清照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

婉中见直,柔中有刚。

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醉花阳》是词人向爱人倾吐重阳佳节深切思念之情的名篇:

薄雾浓云愁永尽,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白昼、夜间的孤独难熬,下片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而以“人比黄花瘦”作结,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镂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

全词无一字言及相思,而相思之深切又充溢字里行间,可谓委婉含蓄,“无一字不秀雅”,但意思却直率明白,“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

李清照词风韵之多样性,以及其“神骏之致”,最集中地体现在其词中所谓“倜傥丈夫气”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易安词中激荡着大胆、强烈、真率的感情,易安词与传统的词有所不同。

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

刻骨的相思和浓重的愁怨,本是易安词的重要内容之一。

她词中所表现出的相思缠绵、离愁别绪,却于“话中有骨”,而不似一些婉约词人陷入姚鼐所言的“颓废而幽”的境地。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同时,易安词反映了作者孤傲的性格和超旷的情怀,因而构成了高远的意境。

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

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弧傲的性格特征。

“雪里已知春信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寻里已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多丽·小楼寒》)。

显然,在这些词句中,作者把自我注入了这些所咏的花木中,梅之超群,菊之高洁,桂花之脱俗,银杏之纯净,实际上都是词人自我写照。

易安词所表现的情感,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显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坚毅,其词中豪气正蕴于此。

(二)多样性的创作手法。

李清照词作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充分表现了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

易安词表现手法新颖巧妙,主要表现在:

1、善于移情于物。

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爱揉合于客观景象中,使景物成了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

如《醉花阴》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中,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2、善用对比。

李清照一生的际遇就是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她把这种传统手法予以翻新,将对比运用于全篇的艺术构思中,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天真单纯的佳女(卷帘人)与“浓睡不消残酒”的主人形成对比,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多情;《永遇乐、落日熔全》通过良辰佳节个人处境和情绪前后截然相反的对比,传达出作者思慕昔日家园与忧愤目前时局的心情。

她又将虚实融为一体,进行对比,使时空高度浓缩。

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词人将“天气”、“衣”、“情怀”与往昔比较,目下为实,从前为虚,实虚参照,形成对比,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情绪。

3、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

据统计,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

这既与秦观的“少故实”不同,也不象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更无辛弃疾“掉书袋”的习气。

其显著特点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道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

比如“鸿雁传书”,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

如“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声声慢》)。

这既用典,又似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4、善用铺叙手法。

李清照写词提倡抒情不可局促,要把感情展开,在凝炼中求得舒展。

这种手法既能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

在<<声声慢>>中,词人把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景象,等等结合在一起,融以对往事的追忆,过渡到眼前的伤感,既让它们纷沓而至,又让它们一排布阵,而且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不断得到推进。

当然作者在写作时铺叙手法的运用并非单一,为避免文章的呆板和感情的平淡,结尾警策语句,如《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都是步步推进,作者以铺叙的手法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

5、她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情因景而抒发得更加具体形象,景因情而充满了感情色彩,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二、语言的创新性

李清照又是一个语言大师。

她的词语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

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又便于听。

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一)口语入词。

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推陈出新,化俗为雅。

李清照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

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

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话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二)富有音乐之美。

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她特别善于运用双声迭韵来增强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

《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迭字,除了“觅觅”、“冷冷”之外,全是齿声字,读来齿牙敲击,短促轻细,造成了一种凄清的效果,用来表现词人孤寂、凄苦的复杂心理状态是再合适不过的。

而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舌音和齿音交加重叠,又给人一种啮啮叮叮的感觉,生动地表现了忧心情况的情绪。

这些又声迭韵字在音节、情调及气象营造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续来朴素自然,不露痕迹,得到历代词评家好评。

(三)化用典故。

李清照语言的独创性,还表现在用典上。

她的词中有不少语言是从前人的诗、词乃至散文的句子而来的,可贵之处是她用典是那样自然妥贴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

如《凤凰台上民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用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

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

词人用两个仙凡恋爱的故事,暗示她与丈夫美满的婚姻。

而今天各一方,人去楼空,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炼,丰富,深刻。

李清照在语言上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人词语言的新高度。

李清照从口语中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成分,创立了生动、清新的语言风格,这对发扬民间词的优良传统、坚持词健康发展的方向,是一个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三、思想情感的发展史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嗥。

(《点绛唇》)

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

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

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

从这首词当中不难看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充满着无忧无虑。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

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也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徽宋朝宰相之位。

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

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

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

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却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

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以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是其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夫妇同志,伉俪情深;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同造诣。

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

而词中所蕴藕的情感多在于个人情感,独抒相思离愁及悠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绵绵思愁的婚后生活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脍炙人口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和《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你看她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

你再看她的等待有多么长久,多么辛苦!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难排?

多么难解?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深切?

多么惆怅?

“薄雾浓云”,“愁之昼”,这种相思又是如何地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

这两首词真是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赵明诚的身边。

这自然会给词人带来一时的喜悦,一首《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的欢愉心情:

“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仍然好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这个家庭。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不幸在朝廷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

赵明诚三兄弟则不仅被罢官,而且遭人诬陷入狱。

这个结局无疑又使词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

仕途受阻的赵明诚,在出狱后即带着李清照回到了青州故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这十年给李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十年的幸福时光转眼即逝。

正当李清照沉浸在“泽畔东篱”式的世外桃源之中,“甘心老是乡”的时候,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了。

这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霎那间,酸甜苦辣千般味,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委婉地表达了她此刻的心情:

香冷金税,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阵。

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是什么原因折磨得词人又消瘦了呢?

“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个“多少事”,当指使李清照夫妇深受其害的仕途之路。

回想起仕途艰险,李清照心中自然会志忑不安,因此她唱起了“千万遍阳关”,心中又增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波动较大。

除了隐居青州的那十年令她备感幸福而难以忘怀外,其余大多数时间则沉浸在愁情之中。

此期只有一首词颇具欢快格调,那便是词人夫妻经历了久别之后又重新相聚时所写的《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三)、充满悲愤忧患的中晚年时期

“靖康之变”后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

李清照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

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

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己。

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赵明诚不幸病逝无疑给李清照“又催下干行泪”(《孤雁儿》)。

她只能夜夜悲吟《南歌子》了: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一场卑鄙的骗婚使得李清照凄凉的心境更为雪上加霜。

她的愁情与日俱增,已经“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

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进发出的国愁家恨。

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人思想情感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以其独创的“易安体”影响和推动以后的词的发展。

总之,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创造性的语言,真挚朴素的情感,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

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

因此,她的作品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

我们可以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在中国文学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找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