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3646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docx

复习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读考纲·明核心·建体系]

一、考纲解读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核心提炼

在古代中国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古代中国所有朝代的主旋律,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

至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皇权没有了制约因素,成为最高权威。

三、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

1.废丞相

(1)背景: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原因:

丞相废除后,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2)设立:

明成祖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

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4)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知识点二、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

雍正年间设立,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

2.职责:

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但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

3.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教材知识延伸]

1.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4.票拟权:

明自英宗后,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称票拟,亦称票旨、条旨或调旨。

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所谓“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

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当时叫做“批朱”)。

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的“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秦汉至宋,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的认同感,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便于中央的控制。

[指点迷津]

[点睛助学] 明朝内阁制度的鲜明特点

(1)体系完整,模式固定,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

(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精巧识记]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趋势: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两个比较点:

宰相制与明清内阁制、西方内阁制与明清内阁制。

三个核心:

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构图解史] 

(1)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中央官制内部基本矛盾及演变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探究点一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 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自主探究:

史料反映出内阁有何特点?

 

[史论归纳]

明朝内阁制和古代丞相制的区别

比较项

内阁

丞相

性质

内侍机构

法定中央机构

职权

侍从、咨询

行政、决策

权力来源

皇帝喜好

国家制度

对皇权影响

强化君主专制

对君主专制有制约

探究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自主探究:

(1)结合史料一,说明内阁的性质和作用。

(2)结合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

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史论归纳]

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

[选择题例析]

【典例1】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考向。

本题考查内阁和君主专制加强的关系。

第二步 审题干,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明初内阁大学士,顾问性质;明中后期,内阁首辅操纵朝政,内阁由顾问而权倾一时,明代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是为皇权服务的,内阁首辅权倾一时,恰恰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第三步 析选项,判定答案。

明清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重要的表现,因此A项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宠信与否,不能取代六部,因此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内阁首辅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失控。

[答案]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典例2】 (2018·广东七校联合体联考)军机处最主要的职能是“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

“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

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考向。

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的作用。

第二步 审题干,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军机处“承旨书谕”→军机处的职能。

第三步 析选项,判定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考查军机处的作用。

由材料信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可知,“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C项正确。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参与决策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廷寄”未必能减少中央决策失误,排除D项。

[答案] 

1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2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命题角度练]

角度1 明朝内阁权力的加强

1.(2018·四川达州模拟)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

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  )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

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

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

2.(2018·桂林全州县高级中学段考)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

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

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这样(  )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内阁辅臣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

角度2 清代军机处的地位

3.(2018·吉林二模)“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与材料中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权力远大于内阁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4.(2018·湖南永州模拟)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真题综合练]

1.(2018·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3.(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2015·海南卷)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5.(2014·海南卷)《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反腐倡廉的启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朝沿袭对当今反腐倡廉的启迪。

“反腐败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这是广大网友对近年来腐败现象出现从较高职位向下移落、向基层渗透变化趋势的一致呼喊,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至上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监察制度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知识链接] 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

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分变化。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

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

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

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

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

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

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

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

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

到宣统年间,新内阁成立,都察院被撤销。

                   

【典例】 (2018·山东滨州高三期末)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

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

这说明中国古代(  )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二、解题方法技巧:

图表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征]

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法]

在解答本类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

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

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然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示例】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审题程序] 

试题立意

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题干信息

唐、宋、明、清,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

河南状元人数急剧减少,江苏人数急剧上升→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问项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选项A

干扰选项,科举考试状元南北人数的变化,无法体现理学的影响力扩大

选项B

表格内容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造成了文化格局的变化,选项正确

选项C

宋元之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但中原经济并未急剧衰退,属于史实错误的选项

选项D

明清都城在北京,政治重心南移说法属于史实错误,选项错误

[答案] 

[感悟体验]

(2018·河北省衡水联考)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

据此可知(  )

朝代

科数

八旗举人人数

顺治朝

2

112

康熙朝

16

635

乾隆朝

27

1090

A.儒学影响得以扩展

B.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C.选官注意地域平衡

D.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

课后跟踪训练(四)

一、选择题

1.(2019·巴蜀中学月考)明清以来,在聚族而居的村庄宗族势力比较强大,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专门规定这些村庄可以不编保甲,以宗族组织来代行保甲之职。

同时,授予族长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各项权力。

这说明(  )

A.清朝初年政府地方控制能力有限

B.封建社会家国同构色彩的具体体现

C.宗族组织成为合法的地方行政机构

D.族权开始成为政权控制的依靠力量

2.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

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

A.君权神授 皇权至上B.推崇理学 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 家国同构D.先富后教 开明统治

3.(2019·广东省惠州市调研)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

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

这表明(  )

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4.(2018·四川省资阳市模拟)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

这反映出(  )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5.(2018·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联考)洪武三年太祖曰:

“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

”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

A.汲取元亡教训B.剥夺丞相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D.保证政令畅通

6.(2018·山西省晋城市模拟)万历二十年,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言:

“凡会议会推,并令廷臣类奏,取自上裁,用杜专权。

”会推又称廷推,廷推(注:

议题是重大人事安排)时吏部不再预先提名,由九卿各举所知,吏部汇总直接上呈皇帝裁决,皇帝则每每付之阁臣票拟。

该举措表明(  )

A.内阁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用人权从六部转移至内阁D.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7.(2018·山东淄博摸底)明代何良俊说:

“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这反映了(  )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D.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8.(2018·山西省五校联考)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皇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

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旨意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9.(2018·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模拟)清修律书,条款篇章基本上沿袭《明律》而附以大量的判例,因而称为《大清律例》。

但对于反叛罪,清律量刑远较明律为重,据此可知,《大清律例》(  )

A.源于满汉民族矛盾B.巩固清朝王朝统治

C.成为鱼肉百姓工具D.体现近代法律精神

10.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11.(2018·山东省日照市模拟)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

此举旨在(  )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12.(2018·河南省商丘市模拟)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B.职官简练,事物清闲

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二、非选择题

13.(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后汉书》中记载:

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

——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

东汉时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的认识。

 

14.(2018·哈尔滨三中高三模拟)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材料二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今浙江衢州)(10)、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

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

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