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3585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docx

第三章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

第三章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

D

求”和“总有效供给”必须一致。

瓦尔拉斯的意思是,当这2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市场才能实现一般均衡。

后来。

帕雷托、阿罗、德布鲁等人分别从帕雷托最优、不定点定理等方面加以论证。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有趋向均衡的“自动力量”。

不论在短缺或是过剩条件下,由于价格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供求关系终将向均衡的方向发展。

不要忽视这种思想-即是思想也是政策依据,许多经济学家构造的各种各样的模型(比如不同的市场模型,微观和宏观模型),都直接间接包含着均衡的思想。

均衡实际上也表达了“协调”的意思。

当在市场中活动的每一种力量都服从市场机制的调节时,就会有均衡出现,从而也就实现了“和谐”。

这些模型对市场状态和过程,对证明斯密“看不见的手”都有广泛的应用。

主流经济学能够保持其一贯性和连续性,核心就是对均衡论的认同。

阿罗就明确地表示过对均衡论的崇敬“我必须不害羞地表达我对新古典理论所实现的成就的景仰。

由于它具有非常正式的表述形式,我们可以简单地用来分析个体和市场的均衡条件,而不需要探究它们是怎么实现的。

然而,即使是这种阐述,也可以使我们深化对资源分配的理解”Arrow,K.1974LimitedKnowledgeandEconomicAnalysis. 另外,均衡思想的提出也为应用数学工具扫清了道路-均衡思想与边际思想。

我的看法,均衡的观点对分析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关系,也是很有用的-关键在于,市场经济有这个力量。

“看不见的手”和“经济人”的概念-invisiblehandandeconomicman。

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

所谓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人物。

斯密指出,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身会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由于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最大化,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场合---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往往使他能够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所以试图用社会利益或国家利益为借口操控市场经济是愚蠢的行为。

市场经济具有依靠竞争的功效便可以顺利达到理想状态的预定协调功能。

这就是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

关于社会再生产2个问题的关系。

物质补偿和价值实现。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强调缺一不可,但计划经济的配置方式却只强调物质补偿-比如说,物质产品平衡体系。

为什么有此区别?

要从产权和交易成本说起

二、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2个基本基本条件

第一是产权问题,没有明晰的产权就谈不上资源配置。

第二是交易成本。

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就不能通过市场进行。

产权:

我们前面说过,产权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的指具有法律意义的所有权关系,而广义的指经营权的让渡与买卖的关系(西方人把狭义和广义看成一个整体,而我们根据国情有此区分)。

为什么说,所有权是资源配置的前提和基础性的条件呢?

按照威廉姆斯OliverWilliamson的说法,所有权包含2层意思:

一是某项财产-如一部机器或一块土地-的所有者可以拥有“剩余索取权”。

剩余指财产所有者在支付雇员工资和债权人利息后,从收入中多得的部分。

由于所有者可以从财产收益中得到额外的收入,因此他会更加有效地去利用它们-这就是微观的资源配置。

如果最终的收益比原先意料的多,那将全部归财产所有者占有;二是在剩余索取权之外,所有者还拥有“剩余处置权”,就是说,他拥有决定财产该如何使用的最终权力-怎样配置才能扩大生产增殖财富的权力。

现在的农村,除土地(承包权70年不变)之外的其他生产资料都是个人或集体所有的。

财产权力不仅仅是一项基本人权,对于市场来说也至关重要。

有效产权最能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他们承担风险,并非老生常谈。

只有存在财产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市场,市场要想成功运作,所有权不被剥夺的保证必不可少。

同样,排斥所有权的经济发展是不可理喻的。

你不让老百姓有自己的财产,发展的目的何在?

难道国富民穷就好?

(中国的GDP已然世界第二,但百姓有与之相应的财产权吗)还要有法律认可的文字契约。

既然交易是产权的交易,那么,如果产权没有界定清楚,就无法进行交易:

一方面造成交易对象的生产无效率-如果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归自己所有或随时被他人“剥夺”,便不能继续生产,交换规模也就不能扩大;模糊产权也阻碍交换行为发生,导致交易规模缩小,使人无法通过交易行为提高经济效率。

无论物品还是劳务交换,说到底都是权利即“产权”PropertyRight交换。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看,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交换就是放弃某一种物品的产权以换取另一物品的产权;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货币成本。

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及谈判、协商、签约、和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交易成本不仅是信息成本。

比如,合同执行人违反了合同的某些条款,给另一方造成损失,事实搞清楚后,事情可能远未结束,因为受损失一方还要索赔,而“索赔”这件事也要花费成本。

这个成本不能说是信息成本,而是在明确的信息基础上为维护自己的权益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它所涉及的已经不是“信息”,而是“权利”。

有效的交易需要明确界定产权。

但是界定产权本身需要花费成本。

比如,界定土地产权最明确的办法是围篱笆墙,而这道篱笆墙便是“产权界定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起草和制定有关产权的法律,也是界定产权的成本;

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就不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从市场经济的3个方面各自关系的问题,也可以看出这个关系(企业关心生产成本、市场关心交易成本、政府关心调控成本)。

三、什么是资源配置

何谓资源配置,指的是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和信息等-信息的分配也被纳入体制之内)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

以前说过,资源对于人的无限需求来说是稀缺的,因此,在供给有限的条件下,要解决的是选择问题,即有效地把各种资源分配到不同的产业部门中间去——公共选择问题,强调有效。

(一)先要把握3个概念。

一是资源及其广泛性,指各种资源,自然与人力,原材料与加工品,科技和信息等生产的投入要素。

市场经济要求一切都成为商品,土地、信息都可以买卖(信息是经济资源,因为诚信的信息可以成为商品,这是买者所需要的。

过去,美国的海鲜市场上,批发商将整船的海产品运给其他州的买家,而自己从买家处得到的支票经常被银行退回。

因为那些买家可以轻易找到其他卖家-批发商,所以他们的违约逃跑是合算的。

有个企业家看到这种情况后,就成立了一家专门替批发商讨债的公司。

很快,他意识到自己不仅仅可以讨债,还可以做更多事情。

因为他借讨债所收集到的信息还具有尚未充分利用的价值。

他说,他们拖欠的债务,你只能讨回来一次,但是关于这个家伙拒付帐单的信息,你却可以一次次地卖给很多人。

于是,该公司开始通过互联网为订户提供关于海鲜购买者信誉的即时信息。

通过这一简单安排,把有关信息发布出去。

这不仅给公司带来利润,同时也改善整个市场的运作。

二是要素市场,指与商品市场对应的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方式的区别主要是通过要素市场体现出来;(因为产品用于私人消费,不可能做到千人一面,完全计划,而生产要素却可以由中央政府控制其配置。

这取决于政府的发展目标-比如前苏联就曾把超过50%的生产要素分配给军工行业);

三是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出发,根据要素市场上价格变动,组织要素进行生产的组织,是市场信号(供给和需求)灵敏的反应者。

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和企业的反应程度,是衡量该种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

(二)知识和时间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不论微观还是宏观意义上的资源配置,都无法离开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微观尚且如此,宏观就更为复杂。

——这些知识应该有:

产品与要素性能,生产方法、流程及创新,需求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运输和物流和对所有部门的投入产出计算,宏观的经济数据及发展态势,政府经济政策等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等,甚至气候因素等不一而足等等不一而足。

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只是知识的一个微小部分。

——知识也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知识的变化与更新,总量扩大的态势,从时间角度看,“不可能两次淌过同一条河流”。

也使完全计划成为异想天开。

没有这些,甭想对包罗万象的资源进行配置。

所以,有人认为不具备当代复杂的知识体系条件,这么搞法纯系“空想”。

接触现代生产不多的土帽搞无所不包的计划配置,希望用命令方法把整个国民经济给“统”起来,事实证明的确是异想天开。

即使在今天,用最快最大容量的计算机,想要为如此规模巨大的经济资源配置方案计算出最优解也是不可能的。

当共产主义者开始建立计划经济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预见这一点。

1916年,就在俄国革命爆发前夕,列宁写到,“簿记和控制”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必要手段,但“那只是非常简单的操作:

观察、记录、开收据而已。

只要是能够读写、并能做最简单四则运算的人都可以胜任”。

他还更武断地指出,任何一位厨师,只要经过训练,都可以掌管好一个计划经济。

问题,列宁当时的说法绝不是对经济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的反映,而是认为全国一统的公有制给计划管理提供了制度基础。

(搞经济不能凭借“豪气”,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得靠专家治国)

不如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从时间角度上看,“不可能两次淌过同一条河流”,由于供给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老的知识无法解释新的问题,“每一流动的时间必然都是新奇的”。

如果想用一成不变的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必然处处碰壁。

当然,你可以说,计划是5年一订,也有年度计划,那应该是企业计划,如果整个国民经济都按照固定不变的计划来进行,而不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那么宏观经济的失调肯定无法避免。

(我们今天对宏观和世界的事情越发难以预测,过去简单的经济联系引起的因果关系-比如尖锐的阶级矛盾今天已经不见等,到今天都完全变了模样。

考虑到复杂性增多,也不能继续制定无所不包的计划)

四、计划配置资源的含义和措施

与由市场配置资源不同,计划配置资源主要指宏观经济的决策机关根据拟订的经济增长目标,通过制定计划和实施机制来完成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中的分配。

计划配置资源的前提是,国有制。

国家拥有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

这里有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威(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中央决策部门,他们肩负计划制定的任务。

这个权威来自何处-并非公民。

而是获得统治地位的精英?

显然与市场经济不承认权威是不同的;

第二,计划下达的任务,对于生产者来说,具有法定性质,也就是说,必须执行,尽管存在生产者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讨价还价(类似科尔奈描述的“父子关系”),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上没有自主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充当整个经济机器的“螺丝钉”,他们不能是市场信号的灵敏反应者,也不能自行其事,否则不能保证机器的运转-强调总体利益,而微观利益被忽视了;

第三,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领域都被纳入到计划之中,(计划无所不包,计划就是命令)以行政而非经济的手段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前面已说,不管市场还是计划,都要解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做到资源不浪费和符合增长及发展需要。

如果仅仅一些部门是计划的而其他部门遵循市场原则,那么计划势必被市场打乱。

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央有一种制定无所不包计划的倾向,波及的部门也不仅是国有经济,甚至集体和个体-个体经济是被打击的对象;

第四,按照交易成本的思想分析,计划经济类似“扩大了的自然经济”,不但不承认供给者独立的生产经营地位,只让他们做宏观经济大盘中的被动棋子之外,还考虑到在一个国民经济的大棋局中,如果所有生产和消费都纳入计划并有效执行的话,经济一定是可控的,系统内各要素的交往也一定是没有或者很少交易成本的(交易成本概念-交易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摩擦而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付出的额外超过生产费用或消费价格的余额-我说。

包括花费在商务过程的时间、精力及金钱,不但有买者在实际价格之外的开支,还有卖者在出售过程的耗费。

交易成本多种多样。

这个概念是个宽泛的概念,时间和精力也可换算为成本)。

而生产成本却可以不必考虑。

原因是:

计划经济追求计划完成的数量指标,而从上到下层层控制的计划和“父子”关系又使企业不必为利润和成本操心,在生产资源的配置上,亦由上级说了算,完全不是企业的事情。

等等。

第五,“事前”和“事后”的资源配置。

计划经济讲的是资源事前配置。

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现在已经与计划不同,是规划,没有必须执行的法定含义),保证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安排合规。

也就是说,先计划后生产,生产符合计划。

生产任务是刚性的,未必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

而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是“事后”的,人们在“看不见的手”指挥下,按照上一轮生产和消费态势、信号来安排本期生产与消费。

尽管这些信号有可能呈现滞后甚至失真,但也比计划的主观随意和妄自尊大的损失要小。

因为,市场经济的事后调节,是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为前提的,只有独立和分散的,才能对市场信号做出能动的反应。

事前的资源配置的根本缺陷,就是脱离市场需求,而后者因为生产率、嗜好和自然环境而不断变化;事后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可能产生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盲目”,耽误时机;从企业来说,可以“先计划后生产”,而从宏观经济而言,却不能这样做

现在看起来,政府所有和管理财产和私人所有和管理财产的区别是:

——前者无效,后者有效(排他还是非排他,能否避免搭便车)

——前者强调计划配置,后者强调机遇和升值,用途也比较自主自由-抵押或融资等等

——前者流动速度慢,后者可以灵活和快速

(结合“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可知市场经济的确存在“自组织性”)

为什么有那么多聪明的人提倡计划经济呢?

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由于市场经济带来了危机、动荡和贫困。

为什么在上世纪40、50年代,很多人甚至天才(如兰格等人)都支持计划经济-这个在今天看来是彻底错误的观点呢?

第一,不清楚它将失败的必然性-产权的高度国有化和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必然导致激励机制的无效和资源配置的失当;

第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可以做到完全理性,计划部门可以对整个宏观经济实行无所不包的计算。

预期收益>预期成本;(中央计划的根本缺陷)

第三,看到市场经济的缺点,就把它上升为全局。

其实,市场活力来自其分权的本质,这个分权指的是所有权的分散和经济决策权的分散。

(人类的经济史,也可看成对资源的免费索取到它稀缺后由价格配置的发展。

资本主义是市场配置,社会主义是计划配置)

五、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度基础

(一)什么是制度(把计划经济放在制度框架内,这个观点打破了邓小平仅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当成一种手段看待的思想)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制度一直被人类用来使其相互交往具有稳定性。

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并且会提供特定的激励框架,从而形成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组织。

制度由正式规则(法律、宪法、规则)、非正式规则(习惯、道德、行为准则)及其实施效果构成。

实施可由第三方承担(法律执行、社会流放),也可以由第二方承担(报复),或由第一方承担(行为自律)。

制度和所使用的技术一道,通过决定构成生产总成本的交易和转换(生产)成本来影响经济绩效。

由于在制度和所用技术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所以市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于制度框架。

所以,这里就必须谈谈决定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度基础。

(二)经济学家对制度感兴趣,首先因为制度对个人和集团的统一协调作用正代表了人际关系在经济上的本质(社会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其次是因为制度规定的现状(制度规定与现状偏离)是任何集体行动的出发点。

制度可以分为两类:

(行为规则和规则或所有权-所有权可以被解释为得到社会承认和批准的“预期集”)。

(三)从所有权的交易而言。

首先,没有财产或是没有钱就别想参与交易。

“市场经济没有灵魂,它不会青睐一个道德高尚但一无所有的人”(我)。

银行也喜欢大客户,给予种种优惠,信息告之、后来先做、专门服务等等。

利润是其经营的唯一出发点(这个问题不能说错)。

拍卖是市场最典型的形式,但是它遵循的是没钱别来,穷人别来-受不了刺激。

对那些弱势群体,没有财产的人,就不能用市场的方法对之管理。

必须在市场之外搞社会救济。

问题在于,这种救济,也应该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出发点,为他们参加或重返市场而努力。

其次,剩余索取权和配置权都依赖所有权的交易。

由于二者都是所有权的体现,又比法律上的所有权更为生动活泼,实践中的索取和配置权具有很多新形式。

但都有交易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四)从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而言。

A计划型资源配置机制。

主要特点是在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偏差上(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说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满足),通过数量(数量也是政绩的反映),而非价格信号体现。

因为价格由中央操控,因此不能成为生产者配置资源的指示器,这样生产者便有了“投资饥渴”;

纵向的,通过行政对企业的纵向所属关系分配生产资源,以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企业无法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企业对资源的配置只是从供给角度着眼;

从资源配置后果角度看,由于命令是自上而下并具有刚性的。

因此如果上面错判形势,那么给经济造成的恶果除了上面纠正无第二种选择。

上面对下面来自市场的信息不通。

计划配置资源机制与短缺的关系。

短缺是计划配置资源的前提,因为不如此办理,就无法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生产,同时又不能解决生活资料的分配。

但是,这并不是唯一条件。

根本原因还是基于马克思论述的列宁斯大林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深入一步看,物质资料的短缺是计划配置资源的前提。

但是现在短缺的层次发生了变化,体制的短缺和参与机会的短缺,不能要求上级配给,高层次的需求必须由自己争取。

也要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来使人得到满足。

B市场型配置资源机制。

主要特点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之间的偏差,通过价格而非数量信号反映,对企业导向的是利润。

而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利润导向促使它们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决定了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在要素市场上利用什么资源,怎样实现某些要素稀缺条件下用别的要素的有效替代);

由于没有“婆婆”的直接干预,只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能够直接面对市场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偏差,并适时做出生产决策;

由于上面两个原因,利润导向和自主决策,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信息反应灵敏,一方面先从增量上做出调整,继而调整存量。

总之,以分散化为特征的资源配置,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避免集中决策失误产生的恶劣后果。

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计划体制“事前调节”和在特定时期的必要性;不能忽视两者不同的制度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个体利益突出和计划体制下企业的“父子关系”造成的个体利益较差。

(五)市场交易制度和交易行为

在计划体制下,真正的市场交易不被重视。

因为生产要素是属于计划配给的,不需要经过市场。

而最终产品市场由于计划体制的原因,是短缺的卖方市场-对卖方有利的市场。

消费者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所以真正的市场规律没有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条件;即使交易,价格和利润也无法充当调节人们行为的杠杆。

因为微观经营者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所有权,社会制度中存在着“越大越公越好”向共产主义前进的趋势,私有权被视为“万恶之源”并准备逐渐消失。

在这个前提下,由于私有权决定的微观利益是个耻辱,因此用价格来刺激人们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杠杆作用就被大打折扣,伦为一种计算产值与核算的工具。

利润更是被说成“资本主义”,而且追求利润也不可能。

因为企业通过销售所得,必须以收入的形式全部上缴,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亦不能通过自己积累得来,可以向上级要,所以,利润也不能成为刺激企业的机制。

在这样的体制下,你可以知道,微观并非市场经济制度中的有自己利益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也不能用市场理论来解释。

综上所述,结论:

可以说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符合自魁奈、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论述的“自然秩序”-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便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是如此。

计划经济用人的意志取代自然秩序,不顾科学技术发展的约束,焉有不失败之理?

市场经济符合社会正义的观点,即对权利和个人自由的尊重。

个人自由即选择和交易的自由。

没有这一条,社会就会垮掉;

市场效率远高于政府效率,政府失灵的危害远大于市场失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