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3446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41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总序:

主备人:

复备人: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

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

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

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

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

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

天边。

④直上:

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

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

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

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

上节

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板书: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

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

《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

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

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

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

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

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

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

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

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

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

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

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

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

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

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

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

院里:

茅檐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

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

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

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络”。

2.能借助注释理解《马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借助事物的特点表现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通读古诗

1.导入新课:

本单元导语中引用了表现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古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学生自读古诗。

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巡视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提醒学生《马诗》中的“燕”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竹石》则要特别注意读准“劲”字。

3.指名读古诗。

教师提出要求:

其他同学认真听,留意字音是否读准。

4.师生评议。

5.齐读古诗。

二、激发兴趣,引入《马诗》

1.教师导入:

同学们,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写古代战马的唐诗。

(教师板书诗题。

学生齐读诗题)

2.介绍:

李贺的《马诗》是以马为题材的一组诗,共有二十三首,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

听老师范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回答。

(读时要注意停顿)

3.学生逐句练习读节奏,然后教师指名读出全诗的节奏。

4.指导学生写生字“络”。

5.同桌交流古诗大意。

借助课文注释,一人逐句说诗意,另一个认真听。

6.指名说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四、理解诗句,体会意境

1.学习前两句诗。

(1)学生自读前两句诗。

要求边读边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指名交流想象的画面。

②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并启发想象:

千百年前边塞的战争场面是什么样子?

③学生们交流当年将士们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的场景。

(2)分小组再读这两句诗。

要求边读边感受:

脑海中的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①指名说感受,并说明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②指导朗读:

当学生通过“沙如雪”“月似钩”,感受到如雪的沙漠、如钩的弯月带给人们清冷和悲凉的感觉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两句诗,并力求读出这样的意境。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学习后两句诗。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

要求边读边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

(2)指名交流。

预设:

看到了一匹戴上了金络头的马。

教师提示:

你是从哪个词想象到的?

(金络脑)

你们能想象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吗?

(战马披挂上阵、身姿矫健的样子)

预设:

看到一匹在战场上驰骋的战马。

教师提示:

你是从哪个词想象到的?

(快走)

你看到的画面真的存在吗?

(3)指导朗读:

通过“何当”一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期待骑上戴着金络头的战马驰骋战场却无法实现的心情。

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读出这种无法实现报国志向的无奈、悲凉之情。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五、联系生平,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请你结合课前查阅的诗人生平资料想想李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只为了写马的轻捷矫健吗?

(1)同桌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

这首诗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诗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指导朗读:

诗人李贺少年成名,声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

大家可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读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凉之情。

3.全班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全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

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

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

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

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

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

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

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

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

(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

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

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

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

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

“清白”是什么意思?

(“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③指导朗读:

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诗时要尽可能读出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而无所畏惧的精神。

2.学习《竹石》。

(1)学生自主读《竹石》,边读边思考:

竹子是抱着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

①指名读前两句诗,提问:

“咬”“不放松”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

竹子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将根牢牢扎在裂了缝的、破碎的岩石中啊!

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诗时一定要把这种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2)指名读后两句诗,并请大家想一想: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①学生汇报、交流。

②教师指导朗读:

竹子面对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仍不屈不挠。

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诗时一定要将这种精神读出来。

3.比较异同。

(1)同桌之间相互读两首古诗,然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诗人生平资料,讨论石灰石和竹子面对磨难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同桌交流,然后教师指名汇报。

(3)教师小结:

诗人分别借石灰石和竹子,表达了自己清白立世的人生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背诵古诗,总结提升

1.教师指导背诵古诗。

(1)创设情境指导背诵《石灰吟》。

(2)用课件展示《竹石图》的图片。

(3)全班学生背诵。

2.启发思考:

想一想《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

这三首诗都是名为咏物,实则写人,诗人都是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这类诗就是咏物诗。

[板书设计]

10古诗三首咏物诗

托物言志

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石灰石——不怕牺牲坚贞不屈

竹——坚韧刚劲铁骨铮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学习《马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句,以及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深入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将马的特点与诗人的自身境况融合在一起,从而体会到诗人是想通过咏马、赞马以及感叹马的命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学习《石灰吟》和《竹石》时,我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借咏石灰、竹子,来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质。

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古诗三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

3.宿建德江

 

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古诗导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dé

宿建德江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德:

音序:

D

偏旁:

结构:

左右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十”字下边是方框内是两竖,“心”字上边还有一横。

组词:

品德德行

造句:

他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思乡的诗,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四十岁前隐居鹿门山读书作诗,后到京城长安游历,一生不得志。

诗中常流露出抑郁失意的伤感情绪。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

1.品读题目

宿建德江

宿:

住、过夜。

建德江:

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sù(宿舍)(住宿)

宿xiǔ(一宿)(整宿)

xiù(星宿)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

划动小船。

泊:

停船靠岸。

烟渚:

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客:

指作者自己

愁新:

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漂泊的游客更添惆怅。

(2)第一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的意思是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同时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3)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为什么把自己说成是客?

因为诗人身处异乡。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3)“客愁新”的原因是什么呢?

日暮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

原野

旷:

空阔远大。

天低树:

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

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第一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描写的是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侧面描写了诗人孤独、沧桑、凄凉的情景。

(3)第二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

有什么作用?

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

更加突出了诗人此时孤独、凄凉的情景,同时侧面表达了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4)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两句诗是借景抒情,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3.整首诗是怎样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4.全文释义:

移舟泊烟渚,—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客愁新。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

三、拓展阅读

好诗佳句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拓展阅读

乡情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

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

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

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

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

对故乡的爱,是(乙)“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

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

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但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丙)绿叶对根的情意的难得体验。

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

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

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

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因此,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