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3438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docx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

2021年财政与税收知识点

《财政和税收》复习关键点

财政是一个以国家为主体经济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推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收支活动,以达成优化资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目标。

财政通常特征: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客体是社会产品,关键是剩下产品

3.财政分配目标是实现国家职能,满足公共需要

4.财政是一个集中性、全社会范围内分配

5.财政分配强制性和不直接返还性

财政职能:

A资配置只能:

社会总产品配置或生产要素配置,所要处理稀缺资用来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两大基础问题

B收入分配职能,指国民收入分配,即社会组员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或享受份额情况

C经济稳定职能,政府利用宏观上经济政策手段有一时影响、调整经济、确保宏观经济得以稳定、均衡地向前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财经理论盛行时期

财政思想: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提升国家税收收入,强调对内加强财政管理,保护和扶持工商业发展,对外实施高关税,限制进口等。

1.亚当·斯密财政理论——“看不见手”

2.大卫·图财政理论——图等价定理

3.瓦格纳财政理论——瓦格纳法则

4.庇古财政理论——庇古税

凯恩斯财政理论

1.在财政支出方面,主张政府应担负直接投资责任;2.在税收方面,经过税率和税收,调整有效需求,稳定经济;3.相关公债,主张用发行公债措施来填补财政赤字,并经过公债来调整经济运行。

新自由财政理论:

A货币学派

1.政府应该从对市场干预中解脱出来,最大程度地让市场发挥作用;2.控制通货膨胀比降低失业更含有现实意义;3.主张从压缩财政支出入手,控制通货膨胀;4.反对用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5.主张以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替换凯恩斯财政、金融政策。

B供给学派

1.减税是最关键刺激供给手段。

储蓄、投资不足是供给不足关键原因,减税能促进储蓄和投资增加。

2.反对国家干预,主张降低对企业管制

3.主张削减政府支出,保持预算平衡

4.主张紧缩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货币价值

公共财政关键是指一国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和市场经济相适应一个财政模式。

公共产品论西方财政学对于很多问题研究,全部是以公共产品论为研究起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公共产品必需由政府直接提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产品组成了市场经济中政府(财政)活动对象。

市场失灵关键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足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

4.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5.收入分配不公平

6.经济波动

财政介入

1.财政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填补公共产品短缺。

2.主动处理外部效应问题。

3.加强对市场垄断干预

4.处理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原因

1.有限信息

2.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能力有限

3.决议失效

4.政府部门低效率

5.寻租行为

财政职能

1.资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资配置职能实现方法

1.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比重。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合理利用财政投资、税收、补助等多个手段调整和引导民间资合理配置。

4.提升财政本身配置效率。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实现方法

1.间接再分配。

2.改善和完善行政和机关职职员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整。

4.改善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

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实现方法

1.经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

2.依据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改变情况,采取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平衡。

3.利用投资、补助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协调和高级化。

4.应切实确保非生产性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发明良好外部环境。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事权为依据进行一个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应了国家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花费。

外部性处理方法

(1)命令和控制规则

(2)庇古税

(3)科斯定理

公共支出分类:

A政府只能分类(经济管理支出,社会管理支出)

B支出用途分类(1.基础建设支出2.增拨国有企业流动资金支出3.企业挖潜改造资金4.科技三项费用5.地质勘探费6.公交流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7.支援农业生产支出8.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1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助支出11.国防支出12.行政管理支出13.价格补助支出

C经济性质分类(购置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指标

1.绝对指标:

财政支出总额

2.相对指标:

财政支出占GDP比率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原因

1.经济性原因

2.政治性原因

3.社会性原因

理论解释

1.瓦格纳“公共支出不停增加法则”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百分比增加。

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政府支出占GNP比重将会提升,这就是财政支出相对增加。

2.皮考克和卫斯曼公共支出梯度渐进理论。

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增加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而是在不停稳定增加过程中,因为社会激变(如战争等)出现,不时出现一个跳跃式发展过程。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公共支出增加发展模型。

将经济发展分为不一样阶段:

传统阶段、为起飞发明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公共支出效益分析^p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p法。

又称投入产出法,是将一定时期内支出所产生效益和付出成本进行对比分析^p,从而评价绩效方法。

二、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针对财政支出项目,设计出若干种达成目标方法,在对备选方案逐一进行全方面经济分析^p基础上,选出以最低成本就能达成目标方案。

三、公共定价法。

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经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订提供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正确实定。

公共定价通常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

2.二部定价方法

3.负荷定价法

公共消费性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支出总称。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发生费用开支。

(1.行政管理费2.外交外事支出3.武装警察支出4.公检司法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管理:

①规范支出范围

②控制不合理支出

③严格预算管理

政府投资含义:

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必需资产而花费财政支出。

政府投资必需性

1.是克服市场在资配置中所存在一些失灵表现必需手;2.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优化资配置、促进国民经济连续协调发展关键手段;3.政府对科教文卫等方面投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进科技进步、提升经济增加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全方面进步关键推进力量。

农业投入关键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投资;

(2)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3)逐步建立城镇统一现代税收制度;(4)财政支农支出百分比增加。

中国财政对农业投资

(1)财政支持农业力度不停加大;

(2)深入完善财政支农政。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目标,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置货物、工程和服务行为。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总称,是一个对公共采购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特点

1.资金起公共性

2.非盈利性

3.采购对象广泛性和复杂性

4.规范性

5.政策性

6.公开性

7.极大影响力

政府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方法:

招标性采购(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非招标性采购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是指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抵达商品和劳务供给者账户全过程集中进行全方面监控制度。

分散支付制度是指将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账户,由各部门各单位分散支付使用。

部门预算:

是由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及其行使职能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层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同意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综合财政计划。

三者关系

(1)编制部门预算是基础

(2)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手段

(3)政府采购制度是确保

社会保障关键内容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模式

(1)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

(2)社会保险型模式

(3)强制储蓄型模式

(4)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筹资渠道

(1)政府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

(2)向劳动者所在单位及个人征收社会保障费

(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入

(4)社会捐助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

(1)完全基金制这是一个以纵向平衡标准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在一个相当长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法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制度。

(2)现收现付制这是一个以横向平衡标准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全部些人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开支制度。

(3)部分基金制这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两种模式结合。

当年筹集基金,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制满足目前支付需要,另一部分采取基金制以满足未来支付需要。

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础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标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体

A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B社会救助(城镇困难户、农村五保户、灾民救助)

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社会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碰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取得基础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一个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居民和因自然灾难遭受损失或发生其它不幸事故而生活困难者提供资金和实物援助一个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法律要求,保障全体社会组员在享受基础生存权利基础上,伴随经济和社会不停发展而逐步提升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劳动酬劳和基础生活保障之外给付和服务一个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军烈属给抚恤和优待一个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补助,是指在某一确定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能够改变资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无偿支出。

税式支出是以特定法律条款要求、给特定类型活动或以多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收入损失或放弃收入。

税式支出是一个政府间接性支出,也属于财政补助支出。

债务支出指国家财政用于偿还中国、国外债务本息支出。

外援支出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对于遭受突发事件侵害国家和地域给援助性支出。

外援支出含有不定时性,不像其它财政支出一样能够经过预算控制并约束。

财政收入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财力需要,经过财政分配各个步骤,将社会产品价值一部分集中于国家多种资金。

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法律要求标准强制无偿取得公共收入一个形式。

收费—政府部门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时根据要求标准收取费用。

债务收入—国家以债务人身份,根据信用标准从中国外取得多种借款收入。

国有资产收益—国家凭借国有资产全部权取得多种不一样形式收益总称。

预算内收入——统一纳入国家预算,根据国家预算立法程序实施规范管理,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预算外收入——各级政府依据含有法律效力法规采取收费形式而形成专题资金或专题基金。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总水平,通常见绝对数或用相对数来表示。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改变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

(四)税收制度和征管水平?

财政收入标准

一、发展经济,广开财。

二、合理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

三、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四、区分对待、合理负担

税收——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根据法律要求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一个形式。

税收性质—税收“三性”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税收职能

(一)财政职能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基础职能。

国家凭借政权,利用税收从国民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社会纯收入,以保障国民经济再生产。

(二)经济职能税收在筹集国家收入同时,能够调整社会资在不一样经济成份,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单位和个人之间分配,以实现社会发展经济目标。

(三)监督职能税收分配包含生产、流通、分配各个领域,经过收入增减,税改变灵敏地反应国民经济发展改变趋势,并以多种有效方法促进社会生产正常进行。

税收分类

(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二)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价内税和价外税

(五)中央税和地方税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选择以至生产者决议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调整作用。

正效应:

纳税人经济活动对政府征税所作出反应和政府课征该税时所期望达成目标一致。

负效应:

政府课税实际产生经济效果和政府课税目标相违反。

用政府课征该税取得收入环比增加率来测定其正、负效应:

收入环比增加率=(本期收入-上期收入)/上期收入×100

收入效应:

因为商品价格改变造成购置力提升或降低而作出对商品消费量调整。

税收收入效应:

是指因征税后降低了纳税人直接可支配收入,进而对纳税人决议和行为产生影响。

替换效应;因为商品价格结构改变,消费者愿意消费更多价格下降了商品,用于替换价格提升了商品,即价格结构改变对消费结构影响。

税收替换效应:

是指因为税收政策结构特征,即对不一样收入项目、不一样投资方向、不一样纳税人采取不一样税收待遇,从而对纳税人行为选择产生影响。

中性效应:

政府课税不打乱市场经济运行,即不改变大家对商品选择,不改变大家在支出和储蓄之间抉择,不改变大家在努力工作还是休闲自在之间抉择。

非中性效应:

政府课税影响了经济运行机制,改变了个人对消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抉择,进而影响到资配置等。

激励效应:

政府课税(包含增税或减税)使得大家更热衷于某项活动。

阻碍效应:

政府课税(包含增税或减税)使得大家更不愿从事某项活动。

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后降低了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为维持原有储蓄水平必需降低现期消费,从而相对提升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比重。

即政府课税对应提升了私人储蓄。

税收对储蓄替换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影响了纳税人近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相对成本,从而改变其选择。

比如政府对纳税人储蓄收益征税,就会降低纳税人储蓄,以现期消费替换未来消费。

税收对储蓄影响因为高收入者边际储蓄倾向相对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对私人储蓄抑制含有更大抑制作用;替换效应大小取决于累进程度,较高所得税比累进程度较低所得税对私人储蓄抑制更大;对利息所得免税或减税,有利于私人储蓄提升。

税收对投资收入效应指税收降低了投资者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

税收对投资替换效应指税收对不一样投资及消费有不一样税收待遇,从而造成投资转向低税部门或产业,或以消费替换投资。

税收对劳动供给收入效应征税降低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进其为维持既定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降低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对劳动供给替换效应因为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相对价格降低,促进大家选择闲暇以替换工作。

税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p是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运行角度来考察税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

它以微观经济效应为基础,是无数微观经济效应综合。

税收乘数,反应了税收和国民收入之间改变关系。

税收乘数=-b/1-b税收乘数是一个负数,这表明税收和国民收入之间是一个反向运动关系。

当政府增加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降低;当政府降低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增加。

税收和经济稳定税收在维护经济稳定、熨平经济波动方面,能发挥逆向调整作用。

税收逆向调整能够经过两种方法来实现。

一个方法是制度性调整机制,当经济形势发生周期性改变时,政府税收会自动发生增减改变,从而自动抵消经济波动部分影响。

另一个方法称为相机抉择,是指政府依据经济运行不一样情况,对应地采取灵活多变税收方法,以消除经济波动,寻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稳定增加。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指因国家课税对应地降低经济主体可支配收入数量而使其遭受经济利益损失。

它反应了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在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数量关系,通常见税收负担率这一相对量来表示。

影响宏观税负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

2.政府职能

3.经济管理体制

4.国家财政收支情况

微观税收负担指纳税人个体所承受税收负担,衡量指标包含企业税收负担率和个人税收负担率。

影响微观税负原因

1、宏观税负水平

2、收入分配体

3、税制结构

确定最好税率应该考虑原因

1.必需确保生产过程中物质消耗得到赔偿

2.必需确保劳动者必需生活费用得到满足

3.必需确保国家行使职能最低物质需要

税负转嫁——遭受税负冲击经济主体,经过提升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方法,将税负转移给其它主体负担一个经济现象。

商品或要素供求弹性和税负转嫁间关系:

A商品或要素需求弹性大小和税负向前转嫁程度呈反比,和税负向后转嫁成正比B商品要素供给弹性大小和税负向前转嫁程度成正比和税负向后转嫁呈正比C当商品或要素要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则税负由需求后负担百分比小于由供给方负担百分比。

税负归宿——处于转嫁中税负最终落脚点,表明转嫁税负最终由谁负担。

税负转嫁方法

1.前转:

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经过提升商品价格措施,转嫁给商品购置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2.后转:

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措施,向后转移给商品提供者。

3.混转:

又叫散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4.旁转:

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置者和供给者以外其它人负担。

5.消转:

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措施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转嫁方法

6.税收资本化:

生产要素购置者以压低生产要素购置价格方法将所购生产要素可预见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要素价格中作一次扣除,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

税负转嫁通常规律

1.商品供求弹性影响税收转嫁: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商品课税不易转嫁(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地市场一方身上)

2.课税范围影响税收转嫁:

通常而言,课税范围越是狭窄,税负越是不轻易转嫁,反之,则轻易转嫁。

3.计税方法影响税收转嫁:

通常而言,从价税转嫁较为轻易;从量税转嫁较为困难。

4.是否和经济交易相关影响税收转嫁:

通常而言,课税假如和经济交易相关,则税负轻易转嫁,反之,则不轻易转嫁。

5.课税商品性质影响税收转嫁:

通常而言,对生活必需品课税,税负易转嫁;对奢侈品课税,税负不轻易转嫁。

6.市场结构影响税收转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由前往后,税负转嫁越轻易。

7.税种属性影响税收转嫁: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通常不易转嫁

税收标准是国家设计、制订税收制度,落实和实施税收政策方面应遵守基础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和考评税务行使管理情况基础标准。

现代税收标准

第一,财政标准

第二,公平标准

第三,效率标准

税收中性是指在征税过程中不应或尽可能降低对纳税人带来应纳税款之外超额负担,即政府征税不扭曲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或征税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资配置情况。

全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全部根据和之相适应税率征税,即根据课税对象适应最高级次税率统一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一样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要求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多个税率。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收体系整体布局和总体结构,是国家依据当初经济条件和发展要求,在特定税收制度下,由税类、税种、税制要素和征收管理层次所组成,分别主次,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整体系统。

响税制结构原因

1.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在满足社会组员基础消费后,能有更多剩下,为税收提供更充裕起。

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决定税结构,从而决定税制结构。

3.政府调整经济意图。

不一样税收对经济含有不一样调整作用。

4.税收征管水平。

一定税制结构要求和之相适应征管水平,因为税制结构预期目标要经过税收征管来实现;反过来,一定税收征管水平会制约税制结构选择。

5.历史原因。

一个国家之所以采取这种而不是那种税制结构,除了受上述原因制约外,部分特殊历史原因往往也起很大作用。

6.国际影响。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今天,一国经济不仅仅受本国税制调整,还往往受到别国税制影响。

增值税概念对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服务,和进口货物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和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实施税款抵扣制度一个流转税。

增值税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在计算应纳增值税时,只许可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已纳税款,而不许可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在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税款只许可扣除当期计入产品价值折旧费部分,作为课税基数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各项增值项目之和。

3.消费型增值税——在计算应纳增值税时,对纳税人购入固定资产已纳税款,许可一次性地从当期销项税额中全部扣除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

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从激励投资角度看消费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

增值税特点

1.避免反复征税

2.多步骤征税扣除

3.税基宽广

4.在税收征管上能够相互制约,交叉审计,降低发生偷税。

5.税负转嫁

公债:

即公共债务,是指政府为推行其职能需要,依据借贷标准,以债务人身份取得财政收入一个形式。

特点:

债务人讲;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债权人讲:

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

种类:

A地域分(内债,外债)B偿还期(短期,中期,长久,永久公债)C是否可买卖(交易,不可交易)D发行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E其它分类

职能:

填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整宏观经济

公债市场:

公债交易场所或系统

分类:

A层次或阶段(公债发行市场、公债流通市场)B成交订约和清算(现货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回购交易、期权交易)

功效:

1.增强国债流动性,提升其竞争力2能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投资场所,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3、它是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关键手段

政府预算:

指经法定程序审核同意各级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目标:

政治、经济、社会。

标准:

统一性,完整性,公开性,年度性,真实性

分类:

A组织形式(单式,复试)B预算管理层次(中央,地方)C收支管理范围(财政总预算,部门预算,单位预算)D编制方法(增量预算,零基预算)E成立时限(正式,临时,追加)

政府预算管理:

是对国家依据法规对预算资金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活动总称。

预算管理体制:

是指确定一国财政体系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一项基础制度。

类型:

财政收支划分和预算主体独立程度(单一制,多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

标准:

1政府经济职能原;2公平和效率标准;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标准;4事权、财权和财力相结合标准;5法制化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